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线戏
释义

简介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

渊源

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

唱腔

线戏的唱腔为板腔变化体,具有说唱音乐的特点,分线偶调和乱弹调两大类。线偶调是线腔戏的本调,述说性强,板路分[慢板]、[二八板]、[小滚白]、[大滚白]、[箭板]等。唱词有五字、七字、十字和长短句(又称剁句子)之分。单句落、只重后半句,仍似两句。不论唱、白都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只用铮子轻轻伴随,掌握节奏,听起来十分清楚响亮。唱腔倚音滑音,行腔衬“嗳嗨”、“夹吭”等虚字,丑脚唱腔还常有“乃乖、乃乖、一乃乖”(合阳方言)的衬句。乱弹调深受同州梆子影响,具有慷慨激昂的特点,有[慢板)、[二八板]和[箭板]等板式,只用于生、净演唱。伴奏乐器除不用铮子、马锣外,其余和线偶调相同。线偶调和乱弹调因在调性上有着文静委婉和热烈喧闹的差别,所以过去很少混用,一个脚色更不能在同一段唱词中随意转入它调。线戏乐队设舞台左侧。文场主用大壳子皮弦胡,武场有马锣、铮子、截子等特有乐器。

角色

线戏脚色行当齐全,生、旦、净、丑皆有。武生讲究“纵眉子”,画成口朝上的八字形,十分别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线戏进入了舞台演出时期。1957年,由秦腔艺术工作者李新庆、赵三敏、侯振华等人,在合阳县剧团第一次将线腔搬上了大戏舞台。1959年10月,前往西安,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演出了新改编的传统剧《白汗衫》,轰动了西安剧坛。1960年,又招收了八十名学员,请线腔艺人萧绪发、白卯生为教师,举办了线腔艺术训练班,壮大了线戏的演出力量。出现了党来娃、曹恩贤、雷玉佩等一批新演员。1963年,艺术训练班和县秦腔剧团合并,成立了渭南地区线腔剧团,排演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戏,如《钟鼓计》,并创作演出了《归队》,《我想错了》和《银花怒放》等现代戏。

线戏音乐也有了很大改进,线偶调和乱弹调开始转调互用,增强和丰富了线戏的唱腔表现力。皮弦胡的琴弦改用中音提琴的二三弦,琴弓的竹板改为竹杆,而且由短变长,拉出来的曲调柔和优美,增强了音乐美感。

表演体制

线戏班的戏箱里拥有偶人36个,"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无所不能;而且演出有"傀儡簿"(文字脚本)。"四美班"保留剧目500多出, 包括"说岳"、"水浒"、"西游"、"目连"及稀有的《张飞私奔》、《韩湘子》、《封神榜》等。

线戏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清末,泉州龙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剑、撑伞,虎班何绽可瞬间完成搁腿、出手、握剑、转目四个动作;近代及今,张秀寅的白素贞(《白蛇传》),谢祯祥的伍员(《临潼关斗宝》),黄奕缺的小沙弥(《水漫金山》),均以线功高超、设计奇妙、形神兼备、个性丰富而饮誉剧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7: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