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1 汉字

鲜xiān字笔画数:14,部首:鱼,多数形容食物:鲜美、新鲜,形容物品:光鲜亮丽等。鲜姓起源多端,1、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2、大禹鲜姓:(渝黔川谱)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

不同的读音

鲜 xiān

字从鱼从羊。“鱼”表示“鲜”的本义与“鱼”有关;“羊”意为“驯顺”,指古代贵族家的厨师们在厨师长的带领下像羊群中的每只羊专心吃草那样各司其职,整个厨师团队像羊群那样驯顺地劳作。“鱼”和“羊”联合起来表示“厨师团队熟练而顺畅地准备鱼宴”。本义:生鱼片的滋味。 说明

1.光从“鲜”字结构分析,还得不到其真正的本义。“鲜”的真正本义,即“生鱼片的滋味”还必须结合考虑传统文献提供的“鲜”义为“生猛”,及“癣”、“藓”等字,以及汉语词“鲜吃”等。“藓”为地衣,字从草从鲜,“鲜”为“裸露”、“没有草叶遮盖”之义。“癣”字从疒从鲜,“鲜”亦为“毛发脱落,裸露皮肤”之义。“鲜吃”即“生吃”。故知“鲜”实为厨师团队活剥鱼皮,刀片鱼肉的意思。因此,“鲜”实指“生鱼片”、“生鱼片特有的美味”。

2.《说文》:“鲜,鱼名。出貉国。”案:“貉国”之“貉”读mò。“貉国”指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貉”亦为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族称。貉,作为一种东亚地区特有的动物,其分布中心自古至今都在我国东北(也包括朝鲜东北部)。貉主要以鱼、虾、蛇、蟹、小型啮齿类、鸟类及鸟卵等为食。因此,古代的貉族的得名,与该族人像貉那样嗜好鱼类有关。据上面的字义分析可知,“鲜”并非鱼名,而是鱼肉的吃法名称。很可能,古代的东北人,即貉族,像貉喜食生鱼那样般地喜欢吃生鱼片。现代国家“朝鲜”,其国名中的“鲜”,看来并非“(朝日)鲜丽”的意思,而是与吃生鱼片习俗有关。“朝鲜”一名或可理解为“朝贡生鱼片”,即把适合制作生鱼片的活鱼贡献给中国朝廷,并有专门厨师携带佐料伴随同行。中国姓氏中有鲜姓,此姓与东北有密切关系。鲜姓起源:一为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 二为鲜卑族鲜姓。据说大陆上鲜姓多在东北一带,与古代东北地区鲜卑族有关。今日的东北与朝鲜半岛似乎与吃生鱼片习俗无关,倒是日本的生鱼片很有名,其味鲜美无比。日本靠近朝鲜,朝鲜与我国东北接壤,可怀疑日本的食生鱼片习俗是由中国东北传来。

3.古今有不少人把“鲜”理解为鱼肉与羊肉同烹,其味美滋(现在各地有些小餐馆也有把鱼肉与羊肉同烹以招徕顾客,但从未有以此菜出名者);或理解为西北以羊肉为饭食者称东南鱼肉滋味独美,而东南以鱼肉为饭食者称西北羊肉味道为特美。此皆望文生义,不足为训。 释义:

鲜 xiān

(1) ㄒㄧㄢˉ

五笔:QGU ;郑码:RUC,U:9C9C,GBK:CFCA

笔画数:14,部首:鱼,笔顺编号:35251211431112

(2) 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果。~花。~嫩。新~。屡见不~。

(3) 滋味美好:~美。~甜。这汤真~。

(4) 有光彩的:~明。~亮。~艳。

(5) 味美的食物:尝~。时~。

(6) 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海~。鱼~。

(7)〔~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8)原为形容词新鲜,而《诗经·蓼莪》:“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此鲜作“斯”解,为语气助词。《诗经》中,此类实词活用为虚词的现象较多,解读之者,随处都见,善为之解,始得其义。否则,误之毫厘,谬之千里。”(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5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鲜 xiǎn

少;~见,~有,~为人知。

《康熙字典》

《亥集中》《鱼字部》 ·鲜

《唐韵》《集韵》《韵会》相然切,音仙。鱼名。出貉国。《礼·内则》冬宜鲜羽。《注》鲜,生鱼也。又《玉篇》生也。《书·益稷》暨益播奏庶艰食鲜食。《传》鸟兽新杀曰鲜。《仪礼·士昏礼》腊必用鲜。《疏》义取夫妇日新之义。《左传·襄三十年》唯君用鲜。《注》鲜,野兽也。又《广韵》洁也。《易·说卦》为蕃鲜。《注》鲜,明也。又《释名》鲜,好也。《玉篇》善也。又国名。《後汉·东夷传》昔箕子避地朝鲜。又《鲜传》鲜者,依鲜山,故因号焉。又山水名。《水经注》北鲜之山,鲜水出焉。又姓。《後蜀录·李寿司空》鲜思明。又鲜于,复姓。《风俗通》武王封箕子於朝鲜,其子食采於朝鲜,因氏焉。又《广韵》《集韵》息浅切,音獮。《易·系辞》故君子之道鲜矣。《释文》尽也。又《书·无逸》惠鲜鳏寡。《传》又加惠鲜乏鳏寡之人。《疏》鲜,少乏也。《诗·郑风》终鲜兄弟。《笺》鲜,寡也。《礼·中庸》民鲜能久矣。《注》鲜,罕也。又少也。亦善也。《诗·邶风》籧篨不鲜。《笺》鲜,善也。《朱传》少也。又《尔雅·释山》小山别大山,鲜。《疏》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鲜。《诗·大雅》度其鲜原。《传》大山曰鲜。《朱传》鲜,善也。又《正韵》与献同。《礼·月令》天子乃鲜羔开冰。《注》鲜当为献,声之误也。又与犀同。《前汉·匈奴传》黄金犀毗一。《注》师古曰:犀毗,带钩也。亦曰鲜,亦谓师氏,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又《集韵》私箭切,獮去声。姓也。

2 姓氏

鲜姓起源多端、愿共同发展、振兴中华。

1、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

2、大禹鲜姓:(渝黔川谱)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

3、出自鲜卑族:(台湾网)鲜姓:在康熙字典解说,是鲜卑族演进而来,高市以前有位鲜明先生一户,据说大陆上鲜姓多在东北一带。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因以得名。拓跋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5: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