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仙门寺 |
释义 | 仙门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西南约15公里的钟石山上(龙华红旗村)。据县志记载:“汉时有化鹤仙人游于此,以手指石,石裂开为门,因名其上”。至今这里还留有传说中的仙人弈棋的石棋盘和仙脚迹等遗址。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仙门寺传说仙门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五代时,闽国战火纷飞,仙门寺被火烧毁。明惠帝年间(公元1399~1402年),龙华秀才朱德盛捐地数亩,建一阁楼崇祀化鹤仙人,并列何氏九仙和范侯像。不久,这些祀像都被移到龙华寺,仙阁又荒废了。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龙华人朱国用、吴大崧又集资重建仙门寺。由于山寇袭扰,寺又被烧毁了。直至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龙华秀才朱斌、吴云章又捐建仙门寺,分前后两座,前座祀仙、后座奉佛。金尊仙袂,梵字琼官,是其他寺院所未曾兼有的。 仙门寺、洞兼优,曾有古句赞之为“半空楼阁疑无地,一洞烟霞别有天”。这里主要的景致有:“二亭秋色”、“石狮保口”、“仙水缸”、“仙鹤洞”、“仙脚迹”、“僧剪树”、“公母狮”、“罗汉洞”、“吕仙磨剑石”、“五狮戏球”、“碧心池”、“莲花石”、“九仙炼丹鼎”、“水帘洞”,“南北斗石棋盘”、“向天龟”等等。每逢隆冬之际,外地寒意料峭,这里却是春意盎然。山上,苍笼叠翠;坡下,山花斗艳;谷底,烟云突涌浮楼阁:洞中,一缕轻纱飘檀香。所以,仙游人有“春游九鲤湖,冬赏仙门景”之说。 仙门不但景色宜人,且有历代名人如郑纪等的楹联、律诗、名画、石刻可供鉴赏。近几年来,港澳侨胞捐资修缮仙门寺更加会碧辉煌。 从仙游县城向西南行约15公里处,就到龙华的钟石山下的红旗村。伫立村中,遥见一座寺设立于钟石山的山岗上,深藏于葱茏郁秀的林木之中。殿、楼、阁参差,若隐若现。周围山势雄伟,与青山相辉映。好似仙境佛界。再往前走,就能听到溪流中泉水淙淙,悦耳动听。穿过仙门洞向上一拐,一座庄严古朴的寺院就显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刹——仙门寺。 仙门寺记载据《志书》记载仙门寺创建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距今已有1289年。之后,唐武宗为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局势,决定废除佛教,命令拆寺,命令僧尼还俗仙门寺也难逃被毁。随后仙门寺又重建起来。五代时仙门寺被火灾焚毁,损失惨重。至宋代初,朝廷又重视佛教仙门寺又得重建起来,香火鼎盛,殿、楼规模宏大,房屋鳞次栉比,和尚也多。到明初建文帝时,又扩建仙门寺,增建一楼阁,奉祀化鹤仙人、九仙等。明弘治年间,重建仙门寺。万历年间,重修仙门寺],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奉祀九仙和八仙;中殿奉祀释迦牟尼;后殿供奉观音大士。清乾隆年间,又重建,寺内主要建筑物有:九仙祠、大雄宝殿、钟鼓楼、观音堂、祖师殿、僧舍、斋房等。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后两座,前座祀仙,后座奉佛。 仙门寺现状当今仙门寺可谓一处旅游胜景,这座寺的独特之处,在于既供佛像,又供奉神仙像,世间较罕见。这里山景别有风韵,因此,每当冬季来临,外界天寒地冷,这里却是春意盎然,景色秀丽。就是数九寒天,游人仍然不断,历来被誉为“春游九鲤湖,冬赏仙门景”。寺中寺外,山、石、林、泉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古名人曾有诗赞颂: “半空楼阁疑无地,一洞烟霞别有天。” 仙门寺背靠钟石峰,附近景点很多,有山门(又称仙门洞)、石门等,寺前一片树林,浓浓密密,清雅幽静,顶平如刀剪,人称“僧剪树”。还有“二亭秋色”、“石狮保器”、“吕洞宾磨剑石”、“五狮戏球”、“碧心池”、“莲花石”、“九仙炼丹鼎”、“水帘洞”、“向天龟”、“南北斗石棋盘”等胜迹,景色相当优美,故有许多古代名人留下许多诗、联、画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