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先天性斜颈
释义

先天性斜颈系指出生后即发现颈部向一侧倾斜的畸形,其中因肌肉病变所致者称之为肌源性斜颈;因骨骼发育畸形所致者称之为骨源性斜颈。先天性斜颈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明了。发病机制目前有以下几种见解:宫内胎位学说,血运受阻学说 ,遗传学说和产伤学说。临床表现为颈部肿块,斜颈,面部不对称和其他并发症等。 其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

所谓先天性斜颈系指出生后即发现颈部向一侧倾斜的畸形,其中因肌肉病变所致者称之为肌源性斜颈;因骨骼发育畸形所致者称之为骨源性斜颈后者十分罕见且在病因及诊治方面均属于颈椎畸形一章,此处不另行讨论。

病因

先天性斜颈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明了。

发病机制

临床观察发现,其中70%~80%的病例见于左侧,10%~20%的患儿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在病理解剖方面,仅能证实形成胸锁乳突肌挛缩的组织主要是已经变性的纤维组织,其中,病情严重者肌纤维完全破坏消失,细胞核大部分溶解,部分残留的核呈不规则浓缩状;中间可能出现再生的横纹肌及新生的毛细血管亦可发现成纤维细胞。对这种现象的出现目前有以下几种见解。

1.宫内胎位学说 早于Hippoerates时代即已提出畸形多系胎儿在子宫内姿势不正引起的压力改变所致。近年来的研究亦表明此种由于压应力改变所致的胸锁乳突肌发育压抑是斜颈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2.血运受阻学说 无论是供应胸锁乳突肌的动脉支还是其静脉支,当闭塞时即可引起肌肉的纤维化,此可从实验性研究中得到证实。此种见解尚未被大家普遍接受。

3.遗传学说 临床调查发现,约有1/5的患儿有家族史,且多伴有其他部分的畸形。表明其与遗传因素亦有一定关系

4.产伤学说 先天性斜颈多发生于难产分娩的病例尤其是臀位产者,约占3/4病例。但反对者认为,在组织病理学检查时,从未在纤维化的胸锁乳突肌中发现有任何含铁血黄素痕迹,因此推测其并非因产伤所致。

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 这是母亲或助产士最早发现的症状一般于出生后即可触及位于胸锁乳突肌内呈梭形长2~4cm,宽1~2cm质地较硬无压痛于生后第3周时最为明显,3个月后即逐渐消失一般不超过半年。

2.斜颈 于出生后即可为细心的母亲发现患儿头斜向肿块侧(患侧)。半月后更为明显,并随着患儿的发育斜颈畸形日益加重(图1)

3.面部不对称 一般于2岁以后,即显示面部五官呈不对称状,主要表现为:

(1)患侧眼睛下降: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致使患者眼睛位置由原来的水平状向下方移位,而健侧眼睛则上升。

(2)下颌转向健侧:亦因胸锁乳突肌收缩之故致使患侧乳突前移而出现整个下颌(颏部)向对侧旋转变位 (3)双侧颜面变形:由于头部旋转,致双侧面孔大小不一健侧丰满呈圆形患侧则狭而平板。

(4)眼外角线至口角线变异:测量双眼外角至同侧口角线的距离显示患侧变短,且随年龄增加而日益明显

除以上表现外患儿整个面部,包括鼻子、耳朵等均逐渐呈现不对称性改变,并于成年时基本定型,此时如行手术矫正,颌面部外形更为难看。因此对其治疗力争在学龄前进行,不宜迟于12岁。

4.其他

(1)伴发畸形:可检查有无髋关节脱位、颈椎椎骨畸形等。

(2)视力障碍:因斜颈引起双眼不在同一水平位上易产生视力疲劳而影响视力

(3)颈椎侧凸:主要是由于头颈旋向健侧,因而引起向健侧的代偿性侧凸

并发症: 常引起颈椎向健侧代偿性侧凸。

诊断

本病的诊断多无困难,关键是对新生儿应争取及早发现,以获得早期治疗而提高疗效及降低手术治疗者的比例因此对新生儿在做全身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双侧颈部是否对称。

2.双侧胸锁乳突肌内有无肿块

3.婴儿头颈是否经常向同一方向倾斜。

以上3点均为本病的早期发现发现愈早愈好。

鉴别诊断:

1.颈部淋巴结炎 婴儿患此种疾患时,头颈同样可向患侧倾斜,但此时肿块伴有明显的压痛,且与胸锁乳突肌不在同一部位易于区别。

2.颈椎椎骨畸形 多系先天性椎骨融合畸形所致可根据X线平片所见及对胸锁乳突肌检查等加以鉴别。

3.其他 包括各种骨关节伤患,如颈椎结核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等,均应注意鉴别少见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亦可包括斜颈畸形此外如癔症性斜颈、习惯性斜视及颈部扭伤后肌肉痉挛性斜颈等均易混淆应除外诊断。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主要用于出生至半周岁的婴儿对2岁以内的轻型患者亦可酌情选用。

(2)具体方法:视患儿年龄不同可酌情采用下列方法。

①手法按摩:在新生儿,一旦发现本病应立即开始对肿块施以手法按摩以增进局部血供而促使肿块软化与吸收。此对轻型者有效,甚至可免除以后的手术矫正。

②徒手牵引:于生后半月左右开始,利用喂奶前时间,由母亲使患儿平卧于膝上,并用一手拇指轻轻按摩患部数秒钟后再用另手将婴儿头颈向患侧旋动以达到对挛缩的胸锁乳突肌具有牵引作用的目的。如此每天5或6次每次持续0.5~1min轻症患儿多可在3~4个月以内见效。

③其他:包括局部热敷,睡眠时使婴儿头颈尽量向患侧旋转以及给予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以牵拉力等因患儿刚刚出生不久,所以各种操作均需小心、细心与耐心切勿因操之过急而引起误伤。

2.手术疗法

(1)病例选择:

①一般手术适应证:以半周岁至12周岁的患儿为宜。

②相对手术适应证:指12岁以上患儿,因其继发性面部畸形已经形成斜颈纠正后面部外观可能更为难看,尽管随着人体发育可有所改善但仍不如年幼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明显需由家长酌情考虑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16岁以前施术者,均可获得一定的改善;18岁左右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亦有疗效。但务必与家属反复说明术后外观不佳。

③不宜手术的病例:对因其他原因所致的斜颈,如椎骨畸形、结核、外伤等所致者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成年人斜颈除非有其他特殊原因和要求一般不应随意施术。

(2)手术方法选择:

①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此为传统的术式一般都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及锁骨端通过1~1.5cm长的横形切口将该肌切断。此术式简便有效易掌握亦有人主张自乳突端将该肌切断以保持颈部外表美观,适用于女孩。

②胸锁乳突肌全切术:即将整个瘢痕化的胸锁乳突肌切除手术较大,适用于青少年患者。术中应注意切勿误伤邻近的血管及神经。

③部分胸锁乳突肌切除术:指对形成肿块的胸锁乳突肌做段状切除适用于年幼儿童局部肿块较明显者。

④胸锁乳突肌延长术:适用于肌肉组织尚有舒缩功能者。术式见图2,3。一般可延长2~2.5cm年长者可稍长

(3)术后处理:

①斜颈畸形轻者:在术后可通过使头颈向双侧主要是向患侧旋转活动而达到矫正畸形的目的;但此法对不合作的幼儿不适用

②斜颈畸形明显者:在术后均需以头-颈-胸石膏矫正与维持患儿体位。一般使其固定在能使胸锁乳突肌拉长的状态,即使头颈尽力向患侧旋转并向后仰。石膏制动4~6周后拆除。

预后

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在婴儿期如坚持采用非手术疗法部分病人可以治愈;在儿童期或胸锁乳突肌挛缩不严重者,需手术治疗,可以治愈;胸锁乳突肌挛缩严重颜面不对称很明显,且年龄较大患者也可有明显效果,但不能达到正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7: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