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吓杀人香
释义

吓杀人香,茶名。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 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

名称来源

学名:碧螺春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 。”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说中的江南美女。

碧螺春茶始于何时以及名称由来,说法颇多。

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康熙某年,土人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初未见异,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曰:‘吓杀(煞)人香’。“吓杀(煞)人”,乃吴之方言也。遂以为名康熙己卯,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

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杀人’,产 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 茶应是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 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 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议的了。

碧螺春自古就是茶中珍品,传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采制历史。据清王应奎撰《柳南续笔》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当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采摘以供饮用。一次,因其叶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惊呼“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抚以此茶进呈,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遂改名“碧螺春”。

辨别

外形特点

条索纤细、卷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露,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内在特点

有特殊浓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开后滋味鲜醇、回味甘厚,汤色嫩绿整齐,幼芽初展,芽大叶小。在鉴别真伪时,可用真品进行对照,凡不具备上述特点者即可却认为伪冒品.。

产品颜色

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 发绿、发青、发暗;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像陈茶的颜色一样。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叶上有白色的小绒毛,如果是着色的茶叶,它的绒毛也是绿色。

冲泡工序

碧螺春茶因其娇嫩,冲泡和品钦也与众名茶不局。一般茶叶是先放茶。后冲水。而碧螺春则不能用水冲泡。也不能加盖紧闷,而是先在杯中倒人沸水,然后放进茶叶;略过三四分钟,芽、叶纷纷伸腰舒展,茶色浓艳,闻之清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太县的洞庭山,又名洞庭碧螺春。吴县隶属苏州,也有称之为苏州碧螺春。外形卷曲如毛螺,花香果味得天生,素为茶中之萃。

历史典故

关于碧螺春的历史,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曾有一段记叙,颇富风趣。《柳南续笔》戴:“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将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因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哧煞人香”。哧煞人香者,意思是说这种茶特别香,香煞人,吴中方言也,遂也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者,不分男女长幼,莫不沐浴更衣,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

己卯岁(公元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车驾幸太湖,宋公(指巡抚宋荣)购此茶进,上以其名不雅,因以碧螺峰为名,赐题该茶为“碧螺春”。自此以后,碧螺春遂得名,闻名遐迩,流传至今。

据《清史考》记载,康熙皇帝曾七次南下苏州,有的是南巡河工,有的是去杭州等地,路过苏州驻太湖,天池山等地,康熙巡幸到苏州,苏州地方官员进献当地名茶哧煞人香,康熙颇有文采,嫌其名不雅,因以赐题碧螺春为茶名,这是完全可能的,故事情节亦能顺理成章。

前人曾有一首赞咏碧螺春的诗,诗日: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见珍。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哧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诗中所谓,寓有一定科学道理,特别是:“哧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早采嫩采是碧螺春的一大特点。碧螺春采得特别嫩,当新芽初展一芽一叶就及时采下,高级碧螺春,不但外形美观,而且品质优异。正是:

哧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采趁春分,

铜丝螺旋混身毛,花香果味倍生津。

洞庭碧螺春是绿茶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 " 四绝 "闻名。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 ”,康熙己卯……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山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 " 吓杀人 ",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为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论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已是贡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了。

产地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 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 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 果树枝丫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 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 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 秋阳。”

采制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 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 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 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 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 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 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 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微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 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 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 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 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 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