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英文名:Andrei Tarkovsky

性 别: 男

星 座: 白羊座

出 生:1932年04月04日 Savrashye, 苏联

去 世:1986年12月29日 巴黎,法国

职 业: 编剧 / 导演 / 演员 / 剪辑

更多外文名: Андрей Арсень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 (本名) / Andrei Arsenyevich Tarkovsky (全名)

更多中文名: 安德里·塔柯夫斯基 / 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 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 / 塔可夫斯基 / 安德烈·阿尔谢尼耶维奇·塔科夫斯基

生平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1961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1962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1986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12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54岁。

塔可夫斯基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他开创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风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在庄重沉郁的诗性叙事中展开,获得完美的表达。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IngmarBergman)曾经予以这样的赞誉:“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蓦然间,我感到自己伫立于房门前,却从未获得开门的钥匙。那是我一直渴望进入的房间,而他却能在其中自由漫步。我感到鼓舞和激励:终于有人展现了我长久以来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体现的境界。对我来说,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

人物评价

俄罗斯导演,诗人之子,1954年考入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合作拍摄的《小提琴与压路机》。首部剧情长片《伊万的童年》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后每部作品均获得众多国际殊荣,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卢布耶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1982年脱离苏联,1986年因肺癌逝世于巴黎。塔氏作品以如诗如梦的意境著称,主题宏大,流连于对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评价“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

塔可夫斯基最初的导演训练是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完成的。学院对导演系毕业作品的常规要求是20分钟的黑白短片。而他在1960年完成的毕业作品《压路机与小提琴》是一部46分钟的彩色影片,并获得"纽约学生电影展"首奖。他在这部处女作中已经展露出电影语言方面过人的才华:对蒙太奇技术的娴熟运用,对色彩和音乐效果的敏锐把握。

塔可夫斯基常常被誉为爱森斯坦以来最伟大的俄罗斯导演,但他本人却明确地批判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其快节奏剪接技术。他在《雕刻时光》一书中写到:“蒙太奇电影的理念,即以剪接手段将两个概念连接起来造成新的第三个概念,在我看来是违背电影本性的。艺术绝不能将概念之间的互动作为终极目的。形象是具体的物件,但却沿着神秘的途径延伸到超越精神的地带……。”

塔可夫斯基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他开创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风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在庄重沉郁的诗性叙事中展开,获得完美的表达。

塔可夫斯基具有强烈的宗教气质。末世与拯救,精神的迷失与文明的危机,是他贯穿一生的创作母题。

塔可夫斯基对人类精神抱有如此执着而深切的关怀。他曾经坦言,心中最深的忧虑是"我们文化中精神空间的贫瘠。我们拓展了物质财富的领域,却剥夺了人的精神维度,对其威胁置之不顾。"然而他深信,“一个人能够重建他与自己灵魂源泉的盟约,以此恢复他与生命意义的关系。而重新获得道德完整性的途径是在牺牲中奉献自己。”

塔可夫斯基执着于一种古老的信念:艺术家应当承担近似上帝的使命,艺术创造不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实现,而是以自我牺牲创生另一种现实、一种精神性存在。

时间与记忆是塔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时间与记忆的维度中展开。

“怀着希望与信心”,这是流亡他乡的塔可夫斯基告别世界的遗言。

获奖履历

1988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外语片 牺牲(1986)

1986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 牺牲(1986)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牺牲(1986)

戛纳电影节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牺牲(1986)

戛纳电影节 普通评审团奖 牺牲(1986)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Spike牺牲(1986)

1983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 乡愁(1983)

戛纳电影节(影人类) 最佳导演 乡愁(1983)

戛纳电影节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乡愁(1983)

戛纳电影节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乡愁(1983)

戛纳电影节 普通评审团奖 乡愁(1983)

Fantasporto Audience Jury Award - Special Mention 潜行者(1979)

Fantasporto 最佳影片(提名)潜行者(1979)

1982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 Golden Medal of the Minister of Tourism(1980)

戛纳电影节 普通评审团奖 潜行者(1979)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 Luchino Visconti Award (1972)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 飞向太空(1972)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飞向太空(1972)

戛纳电影节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飞向太空(1972)

1971

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Best Foreign Film 安德烈·卢布廖夫(1966)

1969

戛纳电影节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安德烈·卢布廖夫(1966)

1962

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 伊万的童年(1962)

威尼斯电影节 Golden Lion 伊万的童年(1962)

作品年表

作为导演

牺牲 (1986)

乡愁 (1983)

雕刻时光 (1983)

潜行者 (1979)

镜子 (1975)

飞向太空 (1972)

安德烈·卢布廖夫 (1966)

伊万的童年 (1962)

压路机和小提琴 (1961)

今天不离去 (1959)

杀手 (1956)

作为编剧

牺牲 (1986)

乡愁 (1983)

雕刻时光 (1983)

潜行者 (1979)

Beregis, zmey! (1979)

镜子 (1975)

Hndzan (1974)

Lyutyy (1974)

飞向太空 (1972)

Konets atamana (1970)

Sergey Lazo (1968)

安德烈·卢布廖夫 (1966)

伊万的童年 (1962)

压路机和小提琴 (1961)

今天不离去 (1959)

杀手 (1956)

作为演员

雷贝格与塔尔夫斯基:《潜行者》的反面 (2008)

告别塔可夫斯基 (2000)

追寻失落的时光·放逐与安德烈·塔尔夫斯基之死 (1988)

岛 (1987)

老塔列传 (1987)

雕刻时光 (1983)

Sergey Lazo (1968)

那年我二十岁 (1964)

杀手 (1956)

作为剪辑

Sergey Lazo (196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