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夏智慧
释义

诗人夏智慧,哈尔滨人,一九八零年六月生。她现在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一九九四年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有短篇小说《一颗流星》、《大山的呼唤》,中篇小说有《爱的奇迹》,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三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其中《飞》、《踏着青草归去》、《拥有自己》、《梦即将逝去》、《渴望》、《蓝色里的白鸽》、《往事》、《红皮靴》、《妈妈的背》等几十篇诗歌及散文在省级杂志和《人民文学》副刊上发表,

中文名:夏智慧

国籍:中国

出生地:哈尔滨

出生日期:一九八零年六月

职业:诗人、作家

代表作品:《一颗流星》、《大山的呼唤》、《伤怨》

夏智慧简介

夏智慧 一九八零年六月生。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一九九四年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有短篇小说《一颗流星》、《大山的呼唤》,中篇小说有《爱的奇迹》,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三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其中《飞》、《踏着青草归去》、《拥有自己》、《梦即将逝去》、《渴望》、《蓝色里的白鸽》、《往事》、《红皮靴》、《妈妈的背》等几十篇诗歌及散文在省级杂志和《人民文学》副刊上发表。2000年在黑龙江省《学术交流》上发表论文《诗的灵魂与声音——谈苏利普吕多姆的诗集〈孤独与沉思〉》,2005年出版60万字长篇小说《伤怨》,引起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们的关注,并接受黑龙江省电台都市女性频率《女人河》栏目的专访。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葬在落叶下的记忆》;诗集《飞翔的梦》;2008年11月20日接受东北网专访。散文诗《冬日的追思》、《写给父亲》发表于《中国报道》2008年贺岁专刊。短篇小说《父亲与黄狗》发表于《章回小说》2010年第十期;短篇小说《楼群中的小白房》发表于《章回小说》2011年第八期。创作谈《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发表于《章回小说》2011年第十期作家博客。现已出版发表作品约180万字,作品被收录多部文丛。曾是一名美术教师,创办过艺童工作室。

关于长篇小说《伤怨》

《伤怨》主要以一个家庭为主线,贯穿了整篇小说里的所有人物,主要描写了栾花和她七个子女的婚姻家庭,以及隐藏在心底的情感恩怨。他们想爱却不敢爱,想要忘记仇恨却又不能忘记;压抑,愁闷,宽容,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都展现在了这部小说里。

作者:夏智慧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1日

页数:53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版次:1

ISBN:7531718**

定价:38元

《伤怨》自 序

写这部书时我没想过要出版,别人知道我写的内容后,都希望能够看到这部作品,他们大多都是一些青中年人,其中有的人对我产生了质疑,不相信像我这个年龄的女孩能够写出一部关于上代人的情感故事。

我没有想到,先睹我作品的一些人中,会有人要向我倾诉隐秘的婚姻生活;这说明他们对我作品的认同。其实我不是一个成熟的作家,而是一个心装很多梦想不愿长大的孩子,一个总想帮助别人却自己都管不好的孩子王,一个有时自卑有时自信且变化无常的沉思者,一个为了自己的普通而变得不再普通的奋斗者,一个看似沉默却并不沉默的观察者。我写这样一部作品是为了追寻一代人的经历,感怀一段久别的时代,挖掘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人类情感,也许有些事情我永远都无法真正去体验,但是我想用我独特的思考、领会、体察,走近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写他们的人生,写他们的命运,反映普通人的生活。

我想做一个平民作家,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平民,我想用我的心去容纳很多人的心,让每个人都能真正的享受和谐;这个愿望促使我加倍去努力,不懈地去追求,我坚信生活是美好的,美好无处不在……

我愿用我二十五岁初春般的年华去承载所有的季节。

夏智慧

2005年7月15日

关于《伤怨》的创作经过及我的文学梦想

《伤怨》这部60万字的长篇小说,不仅仅是我的处女作,而是我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起点,更是我平凡的青春里一抹蒸腾的晨光。早在十年前,我把一篇完整稚气的小小说拿给父亲看时,心里就萌发了想要当作家的梦想;现在,如果《伤怨》可以证明我的写作才华,那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作家将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写这部作品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曾长大、懂事的孩子;更不曾体验、理解生活的多变与艰辛;对于人生也是在一直的追寻自我的精彩,却从没有真正走进、体察、思考过凝缩在我眼中的世界。《伤怨》不单单让我变得成熟了起来,更让我在酸楚的感动中领悟到了许多的美好。我饱含着对幼年时代的追忆,对外祖母的追思,对难忘时光的感怀,心中涌动起了无尽的欲望和激情。坐在电脑前,我似乎随着小说的情节一起燃烧了起来,忽然觉着我的生命变得如此漫长、短暂、虚幻、真实、像梦一般的纯美。我沉浸在自己创造的意境里,完全抛开了自我的存在,随着主人公们的悲伤而悲伤,随着主人公们的喜悦而喜悦,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波澜荡漾的情感,让我的眼泪不由得落满了键盘。

我从小就喜爱幻想、思考,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部令自己还算满意的作品也是必然的。我对一切事情都怀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甚至失去了理智的判断力,这种过于理想的奢望,有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忧。我写作,是因为我有很多的话想要对自己说,在别人眼里,我很沉默、很安静、不善言词、甚至有些自闭、孤独;其实我很热情,但我从不表露出来,我把我内心所有丰富的情感都赋予给了我的文字,让小说里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像精灵一般鲜活的生命。

我的幼年时代是在我外祖母家度过的,那里离松花江边很近,夏天在长满杂草、野花的江坝上捕蝴蝶;冬天守在炉子前烤土豆;晚间躺在炕上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播讲的评书。那种无忧无虑,让现在的小孩子都会感到羡慕。在那时,我就喜爱听长辈们给我讲过去的事情,听那些离我的时代很遥远的往事。我外祖母和我爷爷的记忆力极好,他们把每一段经历都会讲得很完整,把脑子里知道的事情也会用语言表述得很清楚;以及我的父辈们也经常和我谈起过去,好像岁月在他们的讲述中倒流着。

理想、毅力、勤奋、自信、智慧支撑着我在文字中跋涉着,以前我从不觉着写作是一种艰辛;当我写道阿兰怀着复杂的悔恨、自责、依恋像蝴蝶一样从窗口飘飞出去时;当我写道方城在灰暗的灯光下用刀片割开自己的脖颈时;当刘涛离开人世,方旭陪着他冰冷的躯体伤感不休的自语时;我明白了写作是艰辛的,是一种独特心路历程的艰辛,情感的艰辛。甚至我有些不安、茫然;希望他们能在我的文字中复活,企盼那段时代人性灵魂的复活。

这部作品从起稿到封笔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在这2年的时间里我一边创作,一边思考这部书的名字;想了好多,最后还是觉着《伤怨》最符合这部小说的内容及格调;有人说仅凭这个名字就感觉这部作品很伤感,其实我无意在作品中刻意渲染悲凉的气氛,而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所以必然带有独特悲美的色彩。

在我15岁之前,我就阅读了很多中外文学大师们的作品,那个时期我尤其喜爱中国的现代文学。我家有一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我不知阅读了多少遍;近些年,我一边忙于学习、工作、创作,一边坚持不断地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很关注新文学的发展走向以及市场化的文学趋势。每位作家都有每位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独特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写作语言,相互不可比拟。曾有一位作家说:“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也许我这个稚嫩的写手还没有达到这种高超的创作境界,但是我的创作灵魂是圣洁的。

我也搞不清我运用了什么技巧,属于什么文风;我就像一个不成熟的母亲,把脑子里的东西孕育成了一个有着生命、体温的婴儿;然后把我所有的梦想、热情、期盼,都寄托在了它的身上;小心翼翼的捧着它,展现在读者们的面前。

《伤怨》让我激动让我平静,更让我学会了如何的思索,也促使我睁大心灵的眼睛观察世界,观察身边的普通人,在无所顾忌的遐想中展现着喧嚣的现实。

我选择写这样一部传统题材的小说,就像现在人重踏长征路一样,沿着历史的长河印下新的足迹;在无情的历史面前,用我纯朴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怀,追寻一代人的经历,感怀一个久别的时代,挖掘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人类情感。

我本来很柔弱,但是在创作《伤怨》的过程中我变得更加感性而又坚强。有了《伤怨》这部作品,我相信我今后的创作会更加的成熟。青春短暂,追求无限;我会坚持不懈地在文学道路上,追逐着我的梦想!

2006年4月9日

夏智慧

《伤怨》中的小诗及书评

《伤怨》中的小诗

玻璃窗里的我

窗外有一只蝴蝶,她翩翩地在我眼前飞过。

我想化作蝶和她交谈,可是我们只会舞动翅膀。

美丽得没有声音,

只有轻轻的抖动,才是我们的语言。

我们不是梁山伯,也不是祝英台,

我们是两缕烟雾,两个印痕,

留在空中一抹而过。

我的世界,就是一扇窗。

打开了,我再也不忍心把它关上。

窗外的蝶,我不可能化成你的样子。

我没有翅膀,可是我依然想学着你的样子,

一同飘飞。

带上我,化作烟雾,

化作印痕,

在空中一抹而过。

关于夏智慧长篇小说《伤怨》的书评

当代小说的“红楼笔法”

——评夏智慧的长篇小说《伤怨》

李长荣

 许久以来,我就期待,当代小说创作,也能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吸取营养,运用“红楼笔法”以获成功。我苦寻苦待,惜未得见。倾读夏智慧女士的新作《伤怨》,不禁大喜过望;这部长篇小说,堪称当代小说创作中运用“红楼笔法”的力作。谓予不信,有事实为证:一曰人物性格与人物品格的二元组合

所谓“红楼笔法”,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即如鲁迅先生所言:“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底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这种由过去的“好人”、“坏人”一元化的模式向“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二元化格局的拓展,是“红楼笔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一大主要标志。

体现在《伤怨》中,这种二元组合又有三层内涵:一是人物性格与人物品格的二元组合,性格是人的外在,表层的心理特点,品格则是人的内在,深层的品行格调,内与外、表与里的二元组合,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是人物性格本身好与坏的二元组合;三是人物品格本身高与低的二元组合。女主人公阿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她外表异常美丽,曾是师范大学里物理系的高材生、校花。但是她先是由于年青,轻信他人,与物理系教师赵童彦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后来其事被暗恋她的方城发现,她又略施小计嫁给了方城。在“文革”中,她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又失身于“造反派”头头“大头鬼”。她爱方城,但又不得不与方城离婚,后来为了儿子方继承,她又不得不与方城复婚。为了复仇,她亲手杀死了“大头鬼”;在重见赵童彦,亲眼目睹赵惨死于汽车轮下时,她又精神失常,最后竟跳楼自杀。她生活在阳光里也生活在阴影里;她美丽、天真、聪明、幼稚、善良,又丑陋、老练、愚蠢、成熟、狡猾;她有爱也有追求,但她的恨、她的气是永远解不开销不尽的。这很有一点现代林黛玉的影子,称得上是一个二元组合的完美形象,一个地道的原型人物。其他的人物形象;如方氏四姐妹雪、英、旭、清,也都是二元组合的成功形象,颇有一点红楼四姐妹,元、迎、探、惜的意味。全书中四代30余个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形象几乎都是这种二元组合的,使其形象真实鲜活,个性突出灵动。说它是红楼笔法,诚不为过也。

二曰生活流程与心路历程的二元组合

《伤怨》是“生活流”小说,描写的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诸如吃年夜饭,吃肥肠顿酸菜等等,还有读诗,写诗之类,这与《红楼梦》描写饮酒、赋诗的“生活流”的写法一脉相承。

但是,“生活流”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作家的真正目的是使生活流程与心路历程双向重合,并在这种双向重合中着力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一个“情”字。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均得《红楼梦》列为“人情小说”类别之中。

而要写出“人情”人们公认的一个办法就是构建“三角关系”,通过“金三角”写尽人物内心的金色之光。《红楼梦》中的宝、黛、钗如此;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红楼梦”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觉新、瑞珏、梅如此;琼瑶的40余部小说几乎每部都如此;《伤怨》亦如此。它通过多组三角关系,写尽儿女情长,写尽人物内心的情感。方城、阿兰、赵童彦如此;方天、小菊、张光辉如此;方林、仙月、张博如此;方旭、刘涛、蒋老师如此;方清、王志、韩文武、邱有声,前后形成了双三角。甚至第三代方继承、丽蔚、露娅也如此,而第二代与第三代混合的三角关系方清、邱有声、李丹同样如此。作者凭借这种种的三角关系,使人物的心灵外化,显露出泪与血、苦与甜的交织。如方城、阿兰、赵童彦之间的爱恨情仇,牵肠挂肚,三个人终于都以悲剧终结了人生:一个被汽车撞死,两个自杀。当读到男主人公方城以刮胡刀片割颈自杀的那一幕时,读者一定会为这个才华横溢而又赌博成性,对人善良而又心胸郁结的男人感到百味杂陈,他的为情而死,也定会令人产生责怪与理解,惋惜与同情的交织之情。其他如方旭与刘涛的生离死别,阿兰与继承的母子相认等情节,都力透纸背,把人物内心的情感写得相当到位,真正达到了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艺术境界。说它是“红楼笔法”绝非溢美也。

三曰风格平实与功力扎实的互相融合

作者在本书《自序》中坦言:“我想做一个平民作家,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平民,我想用我的心去容纳很多人的心,让每个人都能真正享受和谐。”可以说,小说创作的实践实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她以平实的风格显示出其平民文学的特点;描写平民百姓的平常生活,在平常心中展示其烦恼、困惑、愁闷、友爱、宽容的心态。也会有人提出疑问,《红楼梦》描写的荣、宁二府,乃簪缨世族、鼎食之家,此与平民何干?何言平民文学四字?但愚意以为《红楼梦》所写,虽然是封建贵族而非平民百姓,但作者曹雪芹的可贵之处却在于,他是以平民的视角与平民的立脚点,去观照没落贵族的家庭生活,所以他才能够钟情于作为平民甚至奴隶的笔者,并对尼姑、侠客、戏子等社会平民,皆倾情描写。所以,“红楼笔法”的关键不在于所写对象的身份和地位,而在于作者所持的平民意识和平实文风。《伤怨》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文风朴实,清新流畅,娓娓道来,自然衔接,恰如当代社会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与人情的“浮世绘”。

当然,平实并非平淡无奇,而是平中见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伤怨》在平实的背后,透露出飞扬的文采。正如当年鲁迅先生称赞萧红时所说:“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408页,版本同上)一方面,《伤怨》成功地运用了《红楼梦》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传神,如关于苹果的运用,就显出意蕴深邃之功;另一方面,文笔流畅,平中见雅,例如关于阿兰之死的一段文字:“阿兰死了,她学着蝴蝶的姿势,从病房的窗口,瞬间飘飞了下去,变成了一缕烟雾,一个印痕,在空中一抹而过,她没有变成蝴蝶,而是变成了一朵血色的花。”这是凄美、痛美、悲剧之美、死亡之美。而阿兰的遗书,更是一篇绝妙好词,称得上是字字溅泪,句句喷血。至于书中的诗,无论是引用夸西莫多的《我的幸存之光》,还是阿兰、继承所作的新诗,都深得《红楼梦》诗词运用之精髓。

平实之风是以作者扎实的功力为支撑与后盾的。一位年仅25岁的小女子,文学功底如此扎实深厚,虽远不能与博大精深的雪芹翁相提并论,但也确实令人拍案称奇!全篇结构严谨,文笔流畅,描写生动,叙述准确,议论深刻。凡此种种,都不能不说是“红楼笔法”的学用、活用、妙用。

我由衷地为《伤怨》叫好,愿有更多的读者成为它的“钢丝”!

作者李长荣:黑龙江省著名文艺评论家

2006年5月16日

一曲哀婉凄楚的情歌

―――评夏智慧的长篇小说《伤怨》

杨治经

一位23岁的女青年,仅用两年时间就创作出版了一部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这在小说创作界是不多见的。

长篇小说《伤怨》的思想艺术价值,首先在于作者能够站在时代高度,以当代意识烛照历史,通过一个普通人家三代人的情感纠葛,真实地展现了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它对于当今人们回顾过去、感悟现在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其次,作者以诗人的情怀、独特的视角、普通人的真挚情感,质朴无华的艺术手法,精心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为文学创作人物画廊增添了异彩。其中,对母亲栾花形象的塑造更具特色。栾花的形象,对于激励当今人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庭生活,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第三,这部作品对于作者没有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之所以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完全是凭借了自己对间接生活的理解积累和丰富的艺术想象。

(生活报)

往日新闻>>

杨治经黑龙江省著名文艺评论家

夏智慧诗集《飞翔的梦》

作者/夏智慧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印张/21。75

版次/2008年5月第一版

定价/30.00元

书号/ISBN 7-5317-2069**

夏智慧的经典诗作

《飞》

是你在飞

我的悲思飘向昏暗的暮霭是你在飞

我的梦在聚集的水藻上爬伏

是你在飞

我的思索在野草中蔓延

是你在飞

我的诗意在黎明的柔情里滋长

是你在飞

我苦中的希望

是你在飞

我想在自由的睡意中遨游

是你在飞

我不可迟疑的甜美

是你在飞

我的迷惘被新绿的青藤俘虏

是你在飞

我的呼吸随着蜂蝶展动翅膀

是你在飞

我苏醒的孤雀

2001年1月

《踏着青草归去》

踏着青草去吧!

我的冬天。

春夜的窗上残留着闪烁的冰花,那就是你的影子。

初绽的柳芽染着冬日的鹅黄,

像今夜的树影,

捕捉着褪尽的风鸣,

让沉默的冰霜,

托起一片红云,

献给你,

我的冬天。

含蓄的春夜,

我的手掌上长满了青蒿,

不知是冬天的雪,

还是春天的雨,

抚育了它的根茎。

我的惘然与手上的青蒿相望,

直到冬天踏着青草归去。

2000年12月

《拥有自己》

雪,带着我的幽思去吧!

我不再爱恋着梦中的身影。

凝望天边,

寻觅生息的泥土。

坐在岸边,

痴痴的等着自己。

我的心被海雾所统治,

不知要到何时。

我想拥有自己,

像鸟一样,

抓住光的翅膀。

我要紧握着自己的生命,

在零落的光阴中独行。

我像漂浮的白莲,

在柔风中渐渐的谢幕。

千疮百孔的礁石,

我面对着你还能说些什么?我想为生命的戏剧,

写上光辉的独白。

我想在浪漫的狂舞后,

哼唱逝去的音调。

我要紧紧的拥抱自己,

把心贴在耳边,

说着悄悄的话语。

我深深的爱着自己,

让眼睛看到闪闪的火焰。

我需要得到一点点的慰藉,

不能用语言来抚慰。

我的灵魂落满了雪花,

不能用眼泪去溶化。

我还能向自己表白些什么?

我走近过自己的深处,

可是没有握住她的手。

我浸泡在海中,

许久也没有化成岩石的坚硬。

我可能拥有自己,

像海——一样……

2000年12月

发表于2001年《人民文学》副刊第二期

关于夏智慧的诗歌

自爱与未来之想象

——简评夏智慧的早期诗歌作品

赵则训

诗歌《飞》、《踏着青草归去》、《拥有自己》三首诗写的也是爱,但十分特殊,独奏异响,因为写的是诗人还很少写的一种自爱。《拥有自己》这主题就已点明是自爱么,而《飞》也是说自爱在飞,《踏着青草归去》也是说自爱在踏着青草归去。作者写道:“我深深地爱着自己”,这还不是自爱吗?“我想为生命的戏剧,写上光辉的独白。”这还不是自爱吗?“我的惘然与手上的青蒿相望,直到冬天踏着青草归去。”这还不是自爱吗?以独奏异响的语言写十分特殊的自爱使这三首诗居于本期诗歌之冠。

点评于2001年第二期《人民文学》副刊

诗歌《渴望》,最后一句“迈着无声的脚步走进渴望”,这“渴望”自然也就是未来,诗人的渴望就是理想,就是想象。至于中间写的:“渴望心里的乐谱,演奏在日出的清晨里。”“渴望大脑里的诗句,吟诵在白鸽的鸣叫里。”“渴望幼小的树苗,得到雨滴的滋润。”“渴望精神里的天使,飞翔在洋溢的热情里。”这些所渴望的东西,也就是理想,也就是想象。

本期写理想的,仅此一篇,唯其如此,此篇才更显得可贵。英国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写小说《怎么办》,其中的新人就是理想。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们的毛主席写《念奴娇·昆仑》其中的诗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就是理想。雪莱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想是革命的民主主义,毛主席的理想是共产主义。今天,我们的文学更应该、也更有必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理想主义精神。

点评于2002年第一期《人民文学》副刊

作者赵则训《人民文学》高级编审

夏智慧诗集《飞翔的梦》序

——王野

著名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吕中山先生,早就向说过一位青年女作家有一部诗集让我审读一下。我有些疑虑,深怕读不懂青年人的诗。我曾在一则新诗话中说:“我写诗三十多年,亦可称之为诗人。我编诗三十多年,亦可称之为编辑。我居然读不懂小青年和小小青年的诗,是我落伍了吗?还是诗前进了呢?但我依然爱恋着诗,不断地从诗里寻找着诗,寻找着诗的游踪。我从每一朵浪花里捕捉着,但捕捉到的多是诗的贝壳,不见其灵魂。美丽的诗魂,你在哪里呢?我眺望诗海而兴叹,不知其他诗人,编辑和诗爱者从诗海里追寻到了什么,可否追寻到美丽的诗魂!”(《追寻》1995年3月《诗刊》)令我惊喜的是,夏智慧的诗,恰恰是我追寻的美丽的诗魂。刚见到装订整齐的诗稿我便急不可奈的读到晚上十余点钟,尽管觉得诗写得稚嫩了一些,但还是读出了诗意,读出了作者的水平,读出了诗的希望。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诗。正如作者在本书里《希望中的朋友》中有人对夏智慧的诗评论是:“内涵深远,含蓄优美,给人留下宽阔的遐想,而且质朴的语言中参杂着华丽,在平静的抒情中产生高潮,表现了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乐观人生态度。”此言不谬。

我读着夏智慧的诗,暗自发问,她为什么会写出直抒胸意的诗歌呢?后来,在她的散文诗中找到了答案。同伴们称她为“古董”,“古董”自然不“现代”。我们是当然的“古董”,夏智慧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会被我们这些古稀之年的“古董”所喜欢。依我看,她正在走向更古老的“古董”白居易的诗,正在写着语言通俗,音律和谐,易读易记,便于传播的优秀诗篇。

我不喜欢读不懂的诗。200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骆英《都市流浪集》评论选《流浪与还乡》,收入我的一篇评论:《热爱生命,才高举批判的大旗》。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主张:‘诗贵曲,人贵直。不能像作诗那样做人,不能像做人那样作诗!’在《人民日报》上发出后,曾引起争议,但我还是偏爱短而有余味的诗。对直白的好诗,并不一概排斥。

“诗贵创新。语言新,诗句新,立意新。不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

“要站在现实生活的大地上放歌,不能卧床纤吟;诗要一呼百应,不能孤芳自赏。要让人看得懂,看一遍不行,两遍,三遍。耐读,正是诗的长处,有思而得之的内核。”

“看不懂的诗,似是飞碟,应属于另个天体!”诗应该贴近生活,诗离人民多远,人民就离诗多远。”“ 夏智慧的诗,写的是自己所历、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但却写出人类共有的心声,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是贴近生活的诗。她写了自己的童年,如《我生命中的小屋》《妈妈的背》《红皮靴》《雪白的被罩》,写出来《童年的梦想》,同时,也写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会让读者联想到各自的童年和亲人。作者把平凡的日常生活和情思,景物,通过审美的处理,演化成美妙诗行,不动声色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当然不在字里行间,而在言外,如潺潺的小河水,流进了读者的心田。其中《飞》《往事》《渴望》《梦即将逝去》等等都是佳作。

我不认识作者,从这部诗稿里,知道作者是作家,也是画家。是美术老师。她所钟爱的工作是“写文章、画画、读书、练书法”,“还喜欢听音乐、集邮”并从中找到创作的激情和灵感。还喜欢和年龄大一些的人交朋友,有些像作家张爱玲。

在这部书里,她的诗如文,她的文像诗。诗中很少有警句和跳跃、跨越的诗行,看似平实,确很有诗味。也有在构思上下过功夫的诗作。如《书本与时间》。“书本里有橘子的味道,时间里有苹果的色泽”,比喻形象、生动、准确,接着,写弟弟好高骛远,不求实际,要品尝“月里的桃子”、“山里的人参”、“梦里的荔枝”、睡“空中的床”,呼唤弟弟回到现实中来,同姐姐一起扒开书里的橘子!劝弟弟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寓理于形象之中,写得如此具体,感人,怎能不让天下“弟弟”听姐姐相劝呢!夏智慧的诗好就好在话不假,情意真。平平淡淡总是真。真则可信,真才感人。所以,我欣赏夏智慧的诗。

这本诗集由中山兄的小孙子送到我家,只是厚厚的两册诗稿,让我起个书名,编辑成书。经过再三斟酌,反复研究其诗文,其名定为《飞翔的梦》。取自作者的散文诗《追忆童年》中“在我幼小的思想里就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一个想要飞翔的梦。”全书写的就是她美梦成真的飞翔。

我把她的诗归纳为四辑,一辑为《追忆往事》,包括写童年、亲情、忆往事等诗作;二辑为《珍惜生命》;三辑为《又见春天》,均是用作者一首诗作为辑名。每集大体按思维脉络或春夏秋冬时序排列。最后一辑是散文诗。虽然有几篇稍长,也很有诗情画意,做叙事体散文诗也很合适。

作者是画家, 偏爱诗文,这不仅互不影响,还可以相得益彰,共同提升。她还有发行两万余册的长篇小说出版畅销,令人钦佩,可谓有志不在年高。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夏智慧的梦,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我们衷心地期待着。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高级编审:王野

2008年3月18日

于寓所

长篇小说《葬在落叶下的记忆》

长篇小说《葬在落叶下的记忆》

作 者:夏智慧

出版发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开 本:1/16

印 张:16.25

字 数:200千

版 次:2008年9月第1版

书 号:ISBN 978-7-207-07976-3

定 价:28.00元

《葬在落叶下的记忆》序诗

致远去的伤怀

亲爱的,我走了……

风将我的眷恋留给了沉眠的时光,

眼里的泪花遮住了怀有向往的离愁,

我多么的想要把你从梦中唤醒,

在一片盛开的花丛前,

温情的微笑着。

把所有的忧郁,

倾泻给纯真的欢乐。

记忆睡去了,

我依然漫步在霞光中,

形单影只的找寻着……

期待掩盖了我的哀伤,

怒放的勿忘我,

依旧坦露着爱恋的情愫……

——《葬在落叶下的记忆》序诗

夏智慧

2007年7月4日

后记

 原本想用一篇散文似的短文,作为本书的后记,可经思考,我首先应用最平实真挚的语言,向那些一直关注我文学创作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朋友们对我一名文学新秀的厚爱与支持;其次我要借此后记,感谢我的父母,谢谢他们二十余年来,为我所作的一切……

早在2005年,出版《伤怨》时,我还是一个不被人知的毛丫头;转眼之间,两年过去了,我也从最初的稚气逐渐的走向了成熟,随着岁月的磨砺,我的文字也在同我一起成长着。每当坐在电脑前,看着音符一样的文字,我的心里都会涌荡起无尽的快乐与期待,希望我的作品,能像一个典雅美丽的纯情少女,亭亭玉立的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葬在落叶下的记忆》当我把这个名字,写在纸上时,我就早已把内心里所有的忧郁、伤怀、爱恋、遐思、寄托,赋予给了怀有种种美好的情愫。真切地在虚幻中想要把自己遗弃,完全封闭在故事里,与小说中的主人公相依相伴,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度过了八个月。当我醒来,与他们告别时,我的内心一阵寂然,期望他们带着我的泪水与体温走进每一位读者的心田。

夏智慧

2007年7月6日

写于艺童工作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