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至草 |
释义 | 夏至草为唇形科、夏至草属多年生草本,高15-35cm。茎直立,方柱形,分枝,被倒生细毛。 形态特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5~60厘米,疏生分枝。茎方形,被有倒生的细毛。叶掌状3全裂,裂片有钝齿或小裂,两面均密生细毛,下面叶脉凸起;叶柄被有细毛。花轮有花6~10朵,腋生;苞片与萼筒等长,刚毛状,被有细毛;花萼钟形,长5.2毫米,外面被有细毛,喉部有短柔毛,具5脉和5齿,齿端有尖刺,上唇3齿较下唇2齿长;花冠白色,钟状,长5.5毫米,外面被有短柔毛,冠简内面无毛环,上唇较下唇长,直立,长圆形,内面有长柔毛,下唇平展,有3裂片;雄蕊4,2强,不伸出,花药2室;花柱顶端2裂,裂片相等,圆形。小坚果褐色,长圆状三棱形。花期3~6月。果期6~7月。 生态习性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朝鲜亦有。生于海拔1 400~2 700m的田边、路旁、房前屋后或灌丛中,为常见杂草。 喜光,生命力极强,可自繁,耐瘠薄。 繁殖栽培用分株繁殖或种子繁殖。 分株繁殖:夏至草为宿根性草本,于春季萌发前将根茎挖出,根据老蔸大小分成若干株,按行株距30cm×30cm左右栽植。 种子繁殖:于4-5月在畦上按30cm左右行距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上0.5cm左右,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注意除草、松土,过密处适当间苗。 夏至草喜向阳湿润的环境,对土地要求不严,但以保水能力较好的壤土栽培为好。 药用价值全草入药,能养血调经,主治贫血性头晕、半身不遂、月经不调。 【别名】小益母草、白花夏枯、灯笼棵 【药材来源】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的全草。 【药材采收】夏至前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炮制】除去杂质、残根及老梗,喷淋洗净,沥干,稍闷,切片,干燥。 【生药材鉴定】 1.性状鉴别:本品茎呈类方柱形,有分枝,四面凹成纵沟,长20~40cm,直径1.5~3mm;被倒生细毛,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黄绿色至暗绿色,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掌状3全裂,裂片具钝齿或小裂,两面密被细毛;叶柄长。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形,萼齿5,齿端有尖刺;花冠钟状,类白色。萼宿存、筒状,黄绿色。小坚果4枚,褐色,长卵形,质脆。气微,味淡。以干燥、带根、叶绿者为佳。 2.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亦具腺毛,非腺毛或其残基。表皮下棱角处厚角组织显著;内皮层细胞列,可见凯氏点。维管组织连续成环(嫩茎中断续环列),棱角处较宽厚。髓宽大,中心常形成腔隙。 叶表面特征: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变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或波状弯曲。气孔以下表皮为多,常为不定式,亦见直轴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刚直、屈膝状或镰状弯曲,长103-312μm,多为2细胞,壁薄,具疣点;腺毛有两类,一类由1-2细胞的柄部和1-4细胞的头部组成,另一类为鳞状腺毛,柄部单细胞,头部常为8细胞。 【中药化学成分】 全草含苦味素。 【性味归经】 中药味微苦,性平。有小毒。养血,调经。 蒙药味微辛,性寒。利尿,退翳。入脾经。 《陕西中草药》: "味微苦,性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养血调经。用于贫血性头晕,半身不遂,月经不调。消炎、利尿。用于翳障沙眼,结膜炎及遗尿症。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昏;半射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皮疹瘙痒。 《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治贫血性头昏,半身不遂,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煎服或熬膏。 中药6—9克,水煎服,或熬膏服用。蒙药多入丸散剂。 【考 证】 1.出自 《陕西中草药》。 2. 《江苏植药志》 :"灯笼棵,为妇科药。邳县民间认为效力超过益母草。"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