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县档案馆 |
释义 | 一、沿革及概况? 夏县档案馆成立于1961年,1979年11月根据省委(1979)139号文件精神,成立了县档案局,局馆合一,对外两个牌子,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列入政府序列。1992年夏县进行机构改革时将夏县地方志办公室与夏县档案局合并,更名为夏县县志档案馆,(由于名称不对,十年来一直没有统一的公章)属政府直属事业机构,归政府办公室领导,2OO2年元,夏县再次进行机构改革,将原“夏县县志档案馆”更名为档案馆,挂档案局牌子,党史办并入档案馆。 馆内共有专职工作人员16名,其中行政领导2名,副高职称1名(档案专业),中级职称10名(档案专业5名),助理1名(档案专业)。 馆库面积近百平米,档案柜90余套,档案排列长度4300米长,馆内配备有照相机一架,装订机一台,温湿度计、报警器,防火消防配备,馆库七防设施比较规范。曾多次受到.上级档案部门的好评。 二、馆藏档案的内容及成分: 馆内共69个全宗25000卷,资料9464册,其中革命历史档案34l卷,这些档案都比较全面地记载了1943—1949年中共夏县县委和民主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浴血奋战,夺取夏县全境解放的全过程和夏县人民为支持全国解放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以及土地改革、整党整风的全过程。 旧政权档案205卷,12549条,这些档案真实地记载了1943—1945年,国民党县政府的内部组织机构以及兴衰没落,特别是闫锡山统治时期的干部管理,苛捐杂税及全域农民抗反及政府的镇压。 敌伪档案共87卷5444条,这些档案记载了日军侵入夏县后,由县、乡、村、组,所形成的一系列活动记录,以及敌伪政府对夏县人民的奴役和对党的地下组织进步人士的镇压,直到灭亡的过程。?建国后档案共66个全宗,24367卷,这些档案包括全县境内所有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过程中根据本县实际所制定的地方性政策,规定,特别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紧跟中央的战备部署,进行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全部写照。 1949年一1966年,共2650卷,它真实地记载了新中国建立后全县人民高涨的生产热情和浓厚的阶级情感,也有一些左的倾象。肃反、镇反、“三反”、“五反”、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都记载着全县人民对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和对党的坚决服从,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这些年全县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1966年——1976年,文革十年,共570卷,这些档案真实地记载了,“一月风暴”、“二月夺权”、农民进城、工厂停产、清理阶级队伍、军管、清理“三种人”、“红五类”、“黑五类”、“红总”、“造总”和“三结合”、“核心组”的一系列组织,团体的活动过程,还有发生在本县境内比较大型的武斗事件,及“十年浩劫”的真实写照。 1977年——2001年,共20029卷,这些档案真实记载了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治理整顿、落实政策、组织发展、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乡镇村级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县委、县政府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 资料共9464册,其中有:史志类、政治类、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科技类、报刊类、杂志类、业务参考书籍类,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内部编研出版书籍。 此外还有印章、锦旗、奖杯、复转退伍军人、退离休干部个人档案、工商联人物档案等(1118卷)。 馆内检察工具有:案卷目录、全引目录(部分)重要文件目录、资料目录、档案馆指南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