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时 |
释义 | 明代夏时人物简介夏时(生卒年未详),字以正。明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洪熙元年(1425),朝廷动议修改钞法。时上疏认为变革钞法必然扰乱市场,无益国家财政收入,主张保持原有币制不变。朝廷未采纳,推行币制变革,结果钞法大乱,只得中途停止。宣德初宣宗想起夏时所言颇有远见,因而十分赏识,就令夏时随侍皇太子祭祀孝陵,署尚宝司丞兼理吏、礼、兵、刑四科给事中,覈后湖黄册,升江西按察司佥事。正统初上疏请清理冤狱,逮治赃官,迁参议。正统十二年(1447)起擢广西左布政使。前后上十余疏,时人壮其敢言。致仕卒。 人物生平夏在途中见到有的地方百姓遭灾,就陈告太子发放粟粮赈济。后留署南京户科。宣德初(1426),时多次上疏陈事,得到皇帝认可,受命署尚宝司,兼理吏、礼、兵、刑四科,视七篆。命核校后湖黄册,上陈便宜十四事。当时邳、徐、济宁、临清、武清等地发生旱灾,时上疏陈请派官赈济,深得民心。不久,擢江西佥事。正统三年(1438),针对当时地方官滥施刑罚、冤枉无辜、违法乱纪等情况,上奏朝廷请求派御史、按察司官巡察各地在狱罪囚,清理冤案滞狱,处置不法官吏。英宗采纳建议,并迁时任参议。七年,又上奏体恤百姓六事,大多采纳执行。十二年,因大臣推荐,破格提拔为广西左布政使。任间前后共上奏十多次,朝野上下都钦佩他敢于直言上谏。夏时为人廉洁奉公。乡人为其祠曰:“孝廉”。 史籍记载《明史 列传第四十九》 夏时,字以正,钱塘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洪熙元年议改钞法。时力言其扰市肆,无裨国用,疏留中。钞果大沮,民多犯禁。议竟寝。帝思时言,命侍皇太子祀孝陵,所过有灾伤,辄白太子,发粟以振。留署南京户科。 宣德初,一日三上封事。称旨,命署尚宝司,兼理吏、礼、兵、刑四科,视七篆,无留事。命核后湖黄册,陈便宜十四事。邳、徐、济宁、临清、武清旱,以时请,遣官振之。寻擢江西佥事。 正统三年奏:“今守令多刻刑无辜,伤和干纪。乞令御史、按察司官遍阅罪囚,释冤滞。逮按枉法官吏。”从之。迁参议。七年奏恤民六事,多议行。十二年以大臣荐,超擢广西左布政使。前后所上又十余疏,虽不尽用,天下壮其敢言。年未七十,致仕归,卒。其为佥事时,进知州柯暹所撰《教民条约》及《均徭册式》,刊为令,人皆便之。 时为人廉洁好义。亲殁,庐墓有异征。殁而乡人祀之,名其祠曰“孝廉”。 清代夏时夏时(1839~1906),湖南桂阳人,官至江西、陕西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御赐一品封典,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其子夏寿田(1870~1937),高中榜眼,与齐白石、杨度均为至交知己,且同为王闿运门下弟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