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津窑厂尹氏考 |
释义 | 窑 厂 尹 氏 考 一, 地理位置 窑厂村原址:在今之郑保屯镇之杨庄村西南一里许,运河堤之内。今土龙头险工北侧,两岸堤形在此渐宽,向北走又渐窄,此即为吾先祖世居之地。村庄轮阔最早见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津地图(参考二零零零年夏津县政区图)。 二, 建置所属 民国十七年属夏津县第二区第九里,民国十九年属夏津县第十区,今属郑保屯镇。之前无文献可考。 三, 迁出及背景 一九五六年因运河水患举族迁出,安第于杨庄村南。 背景:八月七日,卫河水位涨至三十六点七二米,流量一千一百一十立方米每秒。晨八时在军屯江庄村(今属临西县)决口,河西四个区一片汪洋,水深多在一米以上,部分地区水深到二至三米,淹没村庄二百五十七个。省委派飞机救灾,临清成立江庄堤坝堵口指挥部。经九天八夜抢堵,决口合拢。(《临清市志》一九九七版) 四, 关于窑厂村内的寺院 兴隆寺:城西四十里,天顺年间(1457.2—1464.2)修(不是建,建应更早) (《夏津县志》明嘉靖庚子(1540)本)。此寺民国二十年(1931)之前已毁。(民国版《夏津县志》) 安台寺:在城西三十八里(此数较前代更为精确)窑厂。殿宇峥嵘,金碧辉煌。清康乾诸帝南巡,由卫河登岸,曾驻跸此间。光绪初,因河溢倾圯殆尽。(民国版县志有载,之前无记述) 此二寺即应本族长者所说,一九五六年迁出时,村内还有前寺后寺,后拆除之说。明嘉靖本县志未载有安台寺,其建寺应在明嘉靖庚子(1540)之后,其位置应在南,当为前寺。兴隆寺在明嘉靖版县志中未过多提及,盖因其与县治周围的寺院比规模不大,年份不老,地处偏远,未引起过多重视。 五, 史书中关于窑厂的记载 咸丰十一年六月,教匪窜扰油坊。团总王有成,徐敏政等督同团长刘大文,李士伟,王学颜等带壮丁二千五百人赴窑厂等处防堵。匪欲渡河,通随赵令开枪轰击,毙贼二十余名,匪窜。七月初四日撤防,共支制钱二千五百缗(串)。(档案) 民国十二年,卫河土龙头(亦名烟墩)砖坝成(坝长三十余丈,此系请枪余款。(访册)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陆耀著《山东运河备览》运河图第九页标有兴隆寺。可见当时村名叫兴隆寺。 回网鱼 清同治五年夏津知县 郝植恭(万厂以南,半壁店以北有之) 方口深藏颔下虚, 圆头扁尾跃徐徐 日斜风定晚波细, 举网新登回网鱼。 六, 与我窑厂有关的尹氏链结 尹三店尹氏家谱源流:明永乐四年(1406),尹明道一家(尹明道、尹宏道、尹步道亲兄弟三人)由山东武定府商河县尹家台(今济南市济阳县曲堤镇尹家村)迁石佛村,后又迁到此地,建村名尹家那。因距三角店较近,后改尹三角店,简称尹三店。现有尹氏一千二百余人。(尹三店尹玉生、尹红振提供) 临西县云冯村尹氏:明道公之孙竹公迁来此村,何时迁来不详(时间当在宏道公迁出之后)。现有尹氏三百余人。其族谱毁于四清时期。(云冯村尹继超提供) 尹家台尹氏家谱源流:始迁祖大贤公,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窝人。明洪武三年(1370)奉诏自冀州枣强迁徙至现山东济阳县东北,生约十,居桑行,因庄南台,遂起名尹家台,立基。其二至五世名讳已失考。 1.凤凰窝:查无此地。其他族谱中也有某某窝,应同为大槐树老鸹窝之衍生,并无此地。 2.生约十:生(带)了大概十个孩子。 3.居桑行:住在桑树行子里。 4.尹家台:清乾隆年间商河地图有载,为商河地界。民国时属济阳县七区,后改为尹家村。(济阳县史志办提供) 七,始祖宏道迁来此地的时间 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决于原武,会通河被淤。河道被阻二十余年。永乐九年(1411)导汶水,向南流入南旺湖,再南北分水济运河。 又据《临清州志》记载:临清生产御用贡砖的皇窑,建于明永乐年间。宏道公所烧皇窑应为临清皇窑之延伸,那时就叫窑厂后来变为村名。此处建窑盖因漕运方便。 藉此两据皇窑应建在永乐九年(1411)之后,宏道公应在此之后来到此地。 八、宏道公的迁徙路线及为何迁徙 当时朝廷有诏令“狭乡迁宽乡”盖因此地战乱人口稀少,且“同宗同族不得居于一地”。成年后必须另徙他地,当时宏道公是朝正东方向走的(一零年九月十七日,尹三店寻访,得知宏道公曾迁往西北),且距尹三店不是太远,可互相照应,当时与尹三店联系应是频繁的。 九、关于氏族观念 尹三店族谱记录内容比较详细,成书于乾隆四十四年。吾氏族谱一九八三年才开始创修,间隔时间太长,不免有所遗漏,且纵观吾氏族谱,先祖无字与号,盖不重视教育也。 十、关于德起公的出家 吾氏先祖不读书、不贸易,仅靠侍役庙田来维持生计,生活是困苦的。当时的僧人享有一定的特权,处在劳动人民的上层。德起公出家并非是看破红尘,当为生活所迫。公在寺院出家之时,吾氏先祖尝于寺中用碾推磨,进少而出多,此公之力也!公遁入空门而心系尹氏,今当为族人所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