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夏家店下层文化
释义

夏家店下层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

简介

夏家店下层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石刀和打制的石锄等。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

古城遗址

下图为赤峰二道井子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典型的古城遗址:

年代研究

判定意义

判断考古文化的年代,对研究文化本身的内涵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断定相对年代通常依据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的研究,而判断绝对年代在文献不可证的前提下,只能借助自然科学方法,对全新世以后的古遗存主要采用碳的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法。在以上断代方法中,类型学难度大,内含的主观因素较多,在文化层清楚的情况下一般起辅助参考作用。

比较单纯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是佟柱臣先生1943年春季发现的赤峰东八家石城,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推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居住地。1960年发掘药王庙和夏家店遗址后,由于地层中发现了铜渣,从而肯定夏家店下层文化是青铜时代的一种文化,并推断其年代可能大体相当于殷商时期。以后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断定其相对年代及绝对年代的考古材料日趋丰富,不但能相对准确地确定其年代,也为初步分期创造了条件。

初步确定

1963年发掘的蜘蛛山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战国——汉初四种文化的堆积层,明确了这四种文化的相对年代。H42出土的木炭经C14测定为3965±90aBP(2015B.C;校正为2410B.C)。报告中提及H42开口层位早,有助于研究其上限年代。1974年挖掘的小河洞的几处遗址中,在南台地夏家店下层文化房址(F3、F12)打破了小河沿文化地层,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晚于小河沿文化。目前仅在克旗上店遗址中发现了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的层位关系,1992年的简报中没有提供详细情况。根据现有资料,夏家店下层文化在西辽河流域晚于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在燕北承德地区也是这样。燕山南部的京津唐地区,如唐山大城山遗址明确了龙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层位关系,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晚于龙山文化,河北张家口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从器物类型学的比较中也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同龙山文化的器物群有许多相似之处,亦有小河沿文化的因素,故其上限不会离龙山文化太远,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青铜文化。

文化下限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下限比较复杂,在西辽河流域的许多遗址中,夏家店上层文化直接覆盖于下层之上,层次分明。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目前较早的C14数据是1989年发掘的克旗龙头山遗址提供的,M1棺木经C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距今3240±150年,相当于晚商或商周之际。在大小凌河流域,魏营子类型取代 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层位关系比较明确的遗址是朝阳地区的南沟门遗址。阜新地区的平顶山石城址也有类似情况,但高台山文化墓葬亦打破了夏家店下层层位,这种现象亦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下限。有的学者估计魏营子类型的年代相当于商末周初,而高台的两个年代数据新民高台山3370aBP;彰武平安堡3670±125aBP,表明其年代与商相当。在张家口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同二里头时期或二里岗初期的器物同时出土,而京津唐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常与商末周初的青铜器一起出现。这种现象至少说明在燕山以南夏家店下层文化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也可能是自北向南发展,愈往南愈晚。

具体时间

夏家店下层文化上承新石器晚期文化,向下延伸到商周之际,有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其绝对年代,除蜘蛛山外,还有如下几组C14数据供参考:1.北票丰下T10③:3450±90,树轮校正1890±130B.C;2.敖汉旗大甸子M 454:3290±90,树轮校正1695±130B.C;3.敖汉旗大甸子M759:3320± 85,树轮校正1735±135B.C。综上所述,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大体在距今4300~3600年,也就是公元前2300~1600年之间。

文化资源

夏家店下层文化属早期青铜时期。此类文化基本分布于内蒙古赤峰地区,辽宁、河北等省也有发现。文化遗存以分布在丘陵山地的较大城寨或小城堡为代表,大多数都修筑有城墙,甚至多达三重。代表性的遗址有赤峰市松山区迟家营子村城堡、水地乡八家子北梁石城、大五十家子乡杨树湾石城、孤山子乡西的北城子山城堡、敖汉旗百塔子乡赵宝沟村的城堡群等。

经考古发掘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屋因时间先后有所区别。早期的多为筒形地穴式,中期为半地穴式,晚期则为地表建筑。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土坯、石料,以及烧土和有草的泥土,亦见使用白灰面的情况。工具的种类也进入了石器为主并伴有青铜器的时代。这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冶炼技术。而石器之中的单、双面刃以及扁平有肩的石铲,断面呈三角菱形、刃背中部带有圆孔的石刀是有代表性的器物。青铜器主要有喇叭形浇口的椭圆形陶范、铜刀、铜屑、铜耳环、铜杖首、礼器、铜鼎、铜甗等。虽然当时冶炼和浇铸技术尚显粗糙,但合范浇铸技术的应用则说明其制造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从出土的大批制作精细、纹饰考究、彩绘风格独特的陶器可知,制陶业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的重要部门。在赤峰地区的遗址中发现的已经炭化的谷物籽粒,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已经有令人注目的农业。而储藏粮食的窖穴以及牛、羊、猪、狗等遗骨则揭示了当时畜牧业、饲养业、狩猎业与农业并存的状况。夏家店下层文化不仅代表着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青铜文明较为典型的代表。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多元化的格局。

分布范围

考古学文化通常认为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物和遗迹的共同体。事实上,具体的考古工作主要依据遗址的发现地点和出土的器物,判断文化归属。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相互间有对峙,也有融合,文化面貌自然也会有一定变化。注意到这一问题,我们把文化面貌与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体相当的遗存划入同一范围考虑。

根据现有资料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的西辽河流域是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区,这一地区调查的遗址数量最多,敖汉旗仅三个乡就发现遗址三百八十多处,阴河——英金河两岸有一百多处。做过发掘的有赤峰附近的药王庙、夏家店、蜘蛛山、新店、香炉山、西山根、四分地、西道、敖汉大甸子、小河沿、宁城南山根、小榆树林子,辽宁西部有北票丰下、喀左小转山子、阜新平顶山等遗址。具有相同文化因素,属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分布区还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张家口地区,向南延伸到京津唐地区。承德地区调查的遗址主要有化营子、黑山口、茅兰沟、小东沟、于家沟、佟杖子等十余处。张家口地区主要在蔚县壶流河流域做了一些工作,主要遗址有三关、庄窠、筛子绫罗、四十里坡、前堡等。京津唐地区的遗址主要有大厂大坨头、唐山大城山、小官庄、卢龙双望、北京市昌平雪山、平谷刘家河、蓟县张家园等。

从地理范围上讲,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区域如果按水系划分包括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滦河流域、海河北部;按地形划分包括辽西丘陵、热河山地、坝上高原、太行山区北部和京津平原的一部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近河台地上或坡地上。

经济状况

大量考古资料表明,这个部族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过着定居的生活。在老哈河、孟克河、教来河、大小凌河和柳河上游地区,当时的居民点分布相当稠密,如赤峰以西的西路嘎河两岸,聚落的分布几乎超过现代居民点的密度。这些聚落遗址存在的时间早晚有一定差异,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些氏族原始农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迁徙仍较频繁。

当时的农业生产比新石器时代有了较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中经常使用窄顶宽刃的打制石锄,还有一种长方形的磨制石铲来挖土。收割工具是长刃边的磨制石刀,石刀的背边有凹缺或穿孔可以捆绑木柄。谷物加工则用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在一些遗址中曾见到少量的细石器,其中以刮削器为多。石镞很少见,说明中石器时代盛行的细石器工艺传统在这个北方部族中尚未被完全遗忘。

采集和渔猎经济仍然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在赤峰夏家店、药王庙、宁城南山根等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骨器,其中大量是锥和镞。骨镞都呈圆锥形或三棱锥形。不少居住遗址的遗存堆积中有许多吃剩的动物骨骼,是制作骨器取之不尽的原料。从这些骨骼中可以识别有猪、狗、羊、牛等家畜和一些鹿科动物。猪在各遗址中发现的个体都很多,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先民饲养的最主要的家畜;鹿科动物则是当时主要的狩猎对象。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其中突出的是制陶业和金属加工。

器物群

夏家店下层文化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日常使用的器物仍旧以陶器、石器、骨器等为主。

陶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主要的制法是泥条盘筑,只在少数器皿的口、底部见有轮制痕迹,还发现有可充陶器内模的制陶工具[2]。实用器大都青灰色,火候较高。外表多有绳纹。少数磨光陶器的表面往往有未被抹去的绳纹,由此可知绳纹是制造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器物磨光则是进一步加工取得的外貌。此外还有篮纹、划纹以及各种工具压印的纹饰,以细泥条做成链条形或小泥饼做成铆钉形的附加堆纹。随葬的陶器则火候较低,陶胎呈红色,表面黑色磨光。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类型比较丰富,有尊、鬲、南瓦、盆、罐、鼎、盘、豆、鬹、爵。其中的鼎腹多似罐、钵形器,深腹腔的筒状鬲、细腰袋足的南瓦 及折腹尊是住址中最常见的几种器型,盘、豆数量较少,鬶、爵仅局限于墓葬。?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与赤峰地区新石 器时代的考古文化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在器型上以三足器为主体,特别是袋足三足器,制造工艺复杂,是三足器中的先进形态。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陶器的图案纹饰特色鲜明,使用红、白两色矿物颜料描绘成卷曲的线条,再构成连续的单元,类似青铜器上习见的云纹。大甸子还有少数纹饰是以动物面目为图案的主体,器物整体的画面分割及主辅纹饰的配合,与黄河流域年代较早的铜器纹饰风格很相似。

石器

与骨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分为磨制、打制和细石器三种。其中磨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形有刀、锄、铲、锛等,以刀和铲为典型。

石铲,有单面和双面刃两种,扁平有肩石铲最富有特色。双面刃石铲多用翻地、播种、挖坑、建房等;单面刃石铲,从使用的摩擦痕迹观察,刃边与两侧都有很重的擦痕,与刃边方向垂直,很少见强烈撞击剥落的疤痕,可能是松土工具。

石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刈割工具,一律长边磨刃,靠近刃背边中间钻有圆孔;有的中部制成半圆形缺口,背面呈凹槽状。

打制石器的典型是器身厚重,制作粗糙的石锄,器身中部两侧有亚腰。其形状像锄,但其主要功用应该是捆缚上木柄,做劈砍树木等物品的工具。?细石器以刮削器为多,也 有作为复合工具骨刀或木柄刀的石条和石镞。

骨器

在赤峰夏家店、药王庙、宁城南山根遗址中发现很多骨器,大量的是锥和镞,其中的镞都是圆锥形或棱锥形。在该文化遗址中或墓葬里,还经常发现骨针、骨刀、骨梳、骨环、骨珠、骨管等日用品和装饰品。在松山区水地乡香炉山遗址中,有一座房子中发现了20多片规格相同的骨料半成品。

夏家店下层文化骨器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器物——卜骨。一般是取骨密质厚的牛或鹿的肩胛骨,或是动物长骨做成长条形骨片,先钻后灼。这种做法同赤峰地区年代较早的富河文化,或年代较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卜骨都不一样,那些都是有灼而无钻的。这种差异,除了经济生活不同之外,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器物群中,除卜骨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器——石磬。其中,喀喇沁旗先后发现了六件,均出自此类遗址。这些石磬形制同中原发现的完全相同,最大的一件宽57.5厘米,高34厘米,厚3.3厘米,重达12.5公斤。近年来,随着西道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石磬的出土,这类具有“礼器”性质的乐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

青铜器 西辽河水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和墓葬中不断有青铜物件出土。赤峰松山区四分地东山嘴遗址,曾出土1件喇叭形浇口的椭圆形陶范;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发现1件小铜刀;赤峰夏家店遗址发现4颗小铜屑;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有耳环、杖首。其中的杖首是合范铸造的青铜饰物,套在权杖头上,是威严的象征。

保护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三座店水库工程的建设,这个距今约为4000~3400年的古文化遗址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洞子山杂乱无章

洞子山——这座位于阴河岸边、承载着中华文明永恒记忆的小山丘,在三座店夏家店石城遗址没有发掘以前,是默默无名。2005年下半年,为了配合三座店水库工程的建设,考古部门在这里开始了考古发掘工作,将这座面积约9000平方米的神秘古城呈现在世人面前,洞子山这座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小山坡,一下子像4000年前那样热闹起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沿着111国道驱车出赤峰市区向西北约40公里,其间穿过初头朗镇,在三座店村北侧,远远地就能见到一座平缓的小山,山下是正在建设中的三座店水库工程工地和三座店水库管理部门的两座现代化办公楼。站在山下向西北眺望,洞子山南侧山坡上那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石头古城就像一堆杂乱无章的石头,一条新开出的工程道路由山下直通半山腰西侧崖壁,电线杆和电缆铁架爬上了山顶,显得格外醒目。沿着这条工程道路,记者向山上走去,沿途看到,从山腰上修建下来的一条巨大的管道,将洞子山南坡下半部分一分为二。据一位当地村民介绍,三座店水库工程开工以后,就在南坡上开通了这条工程道路,施工车辆每天都要从这里通过,加上管道的挖掘和山顶上大坝的建设,让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石头古城难以承受。

墙体出现坍塌

洞子山南坡紧贴着工程道路的是一道将古城遗址围在当中的铁丝网,由于挖掘道路的时候,挖掘机过于接近遗址,有的铁丝网的护桩已经紧贴着挖掘机挖过的深坑边缘。可能是长久没人管理的缘故,铁丝网的许多地方已经露出了大洞,失去了保护的基本功能,成为人们往来山顶工地和山下的通道口。

穿过铁丝网一处大洞,进入神秘的千年古城。沿着山坡,一座座圆形石头建筑基础看似无序的散落在这里,有的房屋遗址呈现出大圈石头基础套着小圈石头基础的样子,就像今天的房屋分里外间;有的是圆圈的石头基础外面半围着一堵石墙,又像今天房屋外面的走廊。在各个散落在山坡上的遗址之间,又通过石头街道连接在一起,相互连接四通八达。有的石头墙体遗址经过几千年的风雨,竟然还有一米多高,让人叹为观止。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整个遗址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的发掘面积约7500平方米,小城面积约1585平方米。有圆圈的65座、窖坑49座、夏家店上层文化积石台16座、不同时期的墓葬10座,还有岩画、石墙和积石台等。考古挖掘的时候,共清理出院落20余处,基本由单、双圈建筑基址及窑坑、石墙等设施构成。

走在大城的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上,由于堆砌墙体的石头是用泥土粘结的,挖掘出来以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些地方已经出现坍塌的迹象。在古石城遗址的每个“房屋”和“院落”里都长满了杂草,塑料袋等生活垃圾遍地都是。越接近山顶,越能感到脚下的颤动和剧烈的轰鸣声,登上山顶才发现,水库的大坝已经建设到了遗址的西侧,由于施工开凿,山顶西侧已经形成了一个断崖,很多遗址建筑用石头堆砌在断崖边。一台巨大的挖掘机正在遗址边上繁忙地施工。站在山顶,向南能够俯瞰到整个遗址的全貌,一圈圈的圆形建筑、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街道,如同众星捧月一样由山下向山顶围拢,也许这里就是古城的中心,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会聚集在这里,欢庆丰收,祈求上苍保佑平安。

山顶已经被铁丝网一分为二,有些地方的铁丝网已经倒在了地上,距离遗址大概有十几米的地方有一幢蓝顶白墙的漂亮房子,由于经常有人往来,从那座房子和西侧的工地通往古城遗址已经踩出了几条小路。

暴露在风雨中

2007年,当赤峰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经过近两年的挖掘,将一个古人类文明奇迹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世界为之震惊。可时过境迁,当考古的人们散去,这里又恢复了寂静。现在的千年古城被人们从几千年前的地下请了出来,考古挖掘过后,它就赤裸裸地暴露在风雨中,坍塌的墙体随处可见。大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影响,已经让这座为中华文明书写过光辉篇章的千年古城难以承受。

经费和人手不够

2008年5月19日,国家文物局曾经就自治区文物局上报的《关于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石城遗址保护规划立项的请示》做过批复,批复上说,三座店夏家店石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应加强保护并做好“四有”等基础工作,为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建议自治区文物局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和专业考古研究机构,在进一步加强考古研究和开展各项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三座店夏家店石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妥善处理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确保遗址安全。

赤峰市文物管理所的李术学所长表示,他知道三座店夏家店石城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费和人手的限制,很难对该遗址实施有效保护。现在那里的状况有所好转,前两年建设高峰的时候,遗址的保护形势更加严峻,施工占用遗址土地,施工人员践踏遗址,甚至于使用遗址石头当做工程用料等情况时有发生。不过他们近期会到遗址实地考察,加强对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