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承楹 |
释义 | 百科名片夏承楹(1910——2002) 新闻界人士。笔名何凡。江苏江宁人。夏承楹1910年12月22日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江宁,是夏仁虎第六子。夏仁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旧文学根底深厚。夏承楹初始于家塾学四书五经,十一岁才入北京高等师范附小读五年级。随后一路由师大附小,附中初中部、高中部,保送进北平师范大学外文系。曾任北京《世界日报》、《北平日报》、《华北日报》编辑,1948年赴台,任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参与编辑《国语日报》,后升任社长,并兼《联合报》主笔。辟“何凡专栏”,主译“包可华专栏”,均极受读者欢迎。亦曾任《国语日报》发行人。有散文集《不按牌理出牌》、《一心集》、《如此集》、《这般集》、《窗》、《何凡游记》、《人生于世》等数十种。 他的妻子就是著名的女性作家林海音女士。 中文名: 夏承楹 笔名: 何凡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 1910年12月22日 逝世日期: 2002年12月21日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 《不按牌理出牌》 原籍: 江苏江宁 人物生平1947年,夏承楹取“何其平凡”之意,替凯旋门新专栏“玻璃垫上”署下笔名“何凡”,为他“原子笔报国”何其不凡的后半生,开出漂亮的第一球。1953年,何凡开始为联副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是岛内最资深、最受读者推崇的专栏作家。专栏中他评议时事、人物,不仅观察细心深入,而且常常能有客观公平的见解和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而且因为他的文笔流畅自然,文章内容轻松幽默,从他的专栏文章中可以看出台湾三十年来变迁和进步的痕迹。他的文章与时代相呼应,也与读者的心灵交流,不啻是读者最长久、最忠心的知交。 日后追想求学阶段,夏承楹回忆道:“由于功课追得不紧,我除了按时上课以外,多寄情于排球、滑冰、撞球等运动,投稿到报章杂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夏不但是附中与师大九人排球校队成员,而且还擅长花式滑冰。照侄儿夏祖煃形容,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夏家老相本里,还有他和弟弟夏承楣冰上飞的风采。 自小养成运动习惯,使夏承楹一反文人坐守书斋形象,大力呼吁“运动最补”,“世上最好的补药莫过于运动,从学生时代到现在,几十年来我没有停止过运动。我相信使我支持得了每周七天、每天至少八小时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夏笃信身教更胜言教,来台之后继续“热心体育”,自己打桌球,并由任职的《国语日报》发起“国语杯桌球赛”,成为培育国手的摇篮。70年代起,他也出任桌球协会、滑冰协会、滑雪协会等体育团体理监事,让群众“动起来”。 东单三条协和礼堂——有情人终成眷属 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和夏承楹在东单三条的协和医院礼堂举行了新式婚礼,他们的婚礼是当时北平文化界的盛事。夏家老太爷、老太太对这门婚事非常满意。嫁入夏家的林海音,进入到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但是她很善于处理家庭关系,她和蔼、关心别人、对人热情,也平等对待仆人,赢得了夏家上上下下的满意。 永光寺街1号夏家老宅,那座小楼是林海音甜蜜的爱巢 在永光寺街1号是林海音公公夏仁虎自宦海退隐后,自己设计的一所宅院。永光寺街1号离南柳巷很近,走路也不过5分钟的路程,所以林海音还是经常回娘家,跟家里人在一起。 永光寺街1号是一座大小有8个院子的四合院,正院的东面是3间坐北朝南的小楼。林海音和夏承楹结婚后就住在这座小楼。我去寻找夏家老宅时,发现永光寺街1965年并入前青厂胡同,夏家老宅随着前青厂胡同的拆迁,早已被拆除了。 嫁入夏家不久,林海音就到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编目工作。在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林海音看到一套叫《海潮音》的书籍,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就用了其中的“海音”二字做笔名,开始写点不同于过去的采访文章在报纸上发表。 林海音和夏承楹搬到南长街28号开始了独立生活 林海音在夏家大家庭生活了6年多。抗战结束后,林海音夫妇便搬到南长街28号开始了独立生活。南长街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东面是中山公园,北面是北海,向西去是中南海。林海音和夏承楹的新家是一所小三合院,南边是夏承楹的书房,北边是卧房,西边是厨房。林海音在房间里布置了缎面沙发、硬木矮几、仿古花纹的窗帘,脚下铺着地毯,他们的新家舒适宜人。新家的院子里有棵大槐树,到了夏天正是个天然的天棚,覆盖全院,就在这小院中,林海音在树影婆娑的碧纱窗前伏案疾书。周末,林海音夫妇常带孩子去中山公园玩耍。 抗战胜利后,各家报纸纷纷复刊。夏承楹又回到报社工作,主编《华北日报》和《北平日报》副刊,并在《北平日报》上用“何凡”作笔名撰写《玻璃垫上》专栏。林海音也常常在报上写稿,她又回到《世界日报》上班,担任编辑,不再跑新闻了。 1948年,林海音台湾的亲戚都希望她们全家回到家乡,于是林海音和夏承楹决定,带着林海音的妈妈、弟弟妹妹,和自己的3个孩子回到台湾。林海音在南苑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准备从上海到台湾。离别的飞机在北平城绕了一个圈子,林海音最后瞥了一眼这座古城,她看到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屋顶,她感觉“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我忆起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北平的面孔此时已经深深刻入林海音的记忆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