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厦门市第一中学 |
释义 |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创建于1906年,当时称厦门中学堂。厦门中学堂前身是玉屏书院,建于1751年,是厦门最早的中学。厦门第一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是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学校先后被授予省、市文明单位、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科技教育重点示范点、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学校规模厦门一中为厦门市教育局所属副局正处级事业单位。多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现为第八届省级文明单位。学校占地12.7万平方米。作为省红旗绿化单位、厦门市绿色学校的厦门一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布局合理、规划科学。掩映于绿树丛中的教学楼、办公楼、化学楼、物理楼、综合楼、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等现代建筑错落有致,塑胶跑道和培植草皮的运动场气势恢弘而典雅,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和令人向往、羡慕的理想校园。新校区总建筑面积94700平方米,按60个教学班的规模建设,总投资3亿元,共分成教学区、实验区、信息中心区、行政办公及学术教研区、文体区、艺术区和奥赛中心区等七大功能区。 学校历史厦门最早的公立中学: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建的厦门中学堂,是厦门最早的公立中学。由兴泉永道姚文倬与玉屏书院刘培元和地方绅士王选闲等创办。华侨王隆惠先生捐献银元一万两资助……厦门中学堂前身是玉屏书院,建于1751年,是厦门最早的中学。1912年改名思明中学。1917年春收归省立,称省立十三中。1929年改称省立厦门中学(简称省中)。1937年秋停办,1946年9月复办。厦门市立中学(简称市中),创立于1946年3月。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两所学校。1951年2月省中和市中合并,称厦门第一中学。1953年定为省重点中学,并选定厦门市区东部白鹤岭南坡建筑新校舍。 教学方针厦门一中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走素质教育之路,谨记“勤、毅、诚、敏”的校训,以“强素质、求质量、树形象”为工作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着力打造“人文创新型”的全新校园。 办学理念厦门第一中学坚持“人文·创新”,“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思想,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全部成才”为办学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综合型一流人才、创新型一流人才和特长型一流人才。 厦门一中培养的是大写的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落后的教育理念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对德育置若惘然,即便学生进入大学,终将因不会做人、不善合作,不能胜任工作而被社会淘汰。在“人文”理念的指引下,培养“懂艺术、会运动,象英挺绅士,似窈窕淑女”的社会精英,始终是厦门一中的不懈追求。厦门一中培养的是健康高雅的人。只有学习的中学时光是黯淡无光的,一中人不仅在学校学到了知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更使一中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人人学会游泳,人人都有一项艺术特长”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能运动、会游泳、体能好、形体美”是体育课程的显著特色,100%的学生参与文体活动,80%以上的学生掌握一项文体专长。厦门一中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潜力的人。落后的中学教育将学生送进大学即万事大吉,仅将目光停留在大学门口。一中人秉承“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一中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以“厦门一中没有稳定的高升学率、学科竞赛成绩是不行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为追求,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提出“你有多大的本领,学校就为你搭建多大的舞台”的理念,为学生创设成长平台。厦门一中培养的是善学创新的人。学校将“有效”作为一中的取胜法宝,强调学校有效管理,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以提高效率来获得教学成功。“一流名校造就一流名师,一流名师发展一流名校”,在教学实践中,一中名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有所创新,积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受益一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办学特色科技创新教育厦门第一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综合型一流人才、创新型一流人才和特长型一流人才。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积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机器人工作室、生物基地和科技发明基地是学校创新工作的四大亮点。1997年以来,厦门第一中学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牌的学生高达177人次。近两年来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直以绝对优势稳居省、市之首。特别是2007年的福建赛区比赛中,独得了高中组厦门市13名省一等奖中的9名。电脑机器人工作室是福建省公认的机器人活动开展得最好的学校之一和领头羊,年年代表福建省参加中国机器人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在2005年第2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神枪手机器人”项目以其高难的技术设计、富有创意的构思和精美的制作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获得优秀项目金奖、新苗奖和万户创新奖。科技发明基地被列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获得5枚国际发明展奖牌、35枚国家级奖牌。2005年罗牧晴同学设计的“周年晨昏仪”,荣获由国家科技部等大为主办的第十五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并获得“华汉青少年发明专项奖”,轰动一时。此外,2007年,在第22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推荐送全国参赛的项目20个,厦门第一中学占3个。 文体教育厦门第一中学保持传统项目优势的同时,不断开辟新的教育领域。艺术教育硕果累累。近三年来学生体育运动一直领先八闽,充分领会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率先开设选修课,“能运动、会游泳、体能好、形体美”是体育课程的显著特色。在2005年因省运会未进行体育竞赛总锦标排名的情况下,2006、2007年厦门市学校体育竞赛总锦标冠军。2005年获市中学体育先锋校团体冠军,同年获省体育传统校比赛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学校是体育传统校,是北京2008奥林匹克模范教育先进校。,学校连续多年稳获厦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冠军。荣获2004年和2006年厦门市中小学体育运动总锦标冠军。在厦门市的各类文艺会演及竞赛中,厦门第一中学的节目不但是最吸引人的,而且获奖率也是最高的。课余时间,校内各种文艺活动,省第一家中学生电视台在这里开播,书法、美术展览等异彩纷呈,学生高雅的艺术殿堂中,不断提高艺术素养……组织参加厦门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和厦门市万人献爱心合唱比赛,均取得厦门市一等奖非专业组第一名和优秀组织奖。承办市第三届群众艺术节,市直属中学舞蹈、曲艺、小品比赛,参赛的小品、舞蹈、戏剧等作品分获高初中组一等奖的好成绩;软陶、雕塑美术作品等美术作品屡屡获奖。2007年校合唱队获省合唱比赛一等奖第一名。2006年校舞蹈队《十七岁》获市中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2007年,组织合唱队60名学生参加厦门庆祝教师节文艺会演,获高度评价。2007暑假年接待澳门濠江中学生舞蹈交流团并举行文艺联欢。100%的学生参与文艺活动,学校8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一项专长,如音乐识谱、视唱、使用器乐、美术绘画、文艺表演等。 教学成果厦门第一中学历年高中考成绩优异,多项指标达到福建省前茅、市最高。2007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应涵同学理科总分695分,名列市第一;投档分715分,名列福建省第一。范予泽、吴诗卉作文获得满分;黄若飞、缪慧凌两位同学数学双获文理科满分。2007年中考再获大丰收,稳居市前三名,再次以优异成绩获得“厦门市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奖”。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课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高中课改实验推进过程中,各教研组根据模块教学的特点,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凸现课堂教学特色。学校被授予“厦门市基础教育课改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各类学科竞赛频频夺冠,生物、化学、计算机、发明创造等屡获国际、国家金牌,其中化学奥赛金牌曾是厦门市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牌“零”的突破,近年来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竞赛更是战果辉煌,频频以绝对优势高居福建省之冠。学校逐渐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校。重视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厦门一中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生物与环境教育基地、创造发明教育基地、机器人研究工作室等三大特色基地建设已有相当规模。 科研成果杨学切老师的教学设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获省一等奖 程俊老师的教学设计《形变与弹力》获省三等奖 池其文老师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省一等奖。 苏卫红老师的两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 文继炬老师的论文《披文·体物·入情》发表于《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 幺建鹏老师的论文《让“公共财政”走进新课程》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梁弘文老师的论文《浅谈新课程下化学学习思维有效性的培养》发表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陈木妹老师的教学设计《伴性遗传》获省三等奖 钟有长老师的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地理素养教育的目标》发表。杨伏勇老师的教学设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获省二等奖。 许桂芬老师的论文《巧用教材,而不照搬教材》发表于《中国多媒体学报》 谢凯灵老师撰写的《人教版必修2Unit2》获省一等奖 陈辉明老师的教学设计《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发表于《第三届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案例集》。 幺建鹏老师的论文《让“公共财政”走进新课程》获全国一等奖 文继炬老师的论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发表于CN级刊物。 陈辉明老师课例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文继炬老师的论文《关注“自我”,彰显理性》发表于CN级刊物。 许桂芬老师的课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发表于中国学术期刊。 何丽杰老师的课件获国家级二等奖。 学校荣誉先后获得的部分荣誉: “全国巾帼示范岗”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全国教育科研实验校” “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实验学校”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实验学校第一名” “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省文明学校”“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先进集体” “省创安活动先进集体”、 省校园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省‘创优评优’先进单位” “省先进‘教工之家’” “省绿化先进单位” “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学校” 第四届“世纪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艺术教育成果集体组织奖 学校校歌厦门一中校歌 简谱/歌词 作词:卢梓省 作曲:袁荣昌 我们在万石岩攀登 我们在深田里播种 汲取源泉 探索奥秘 追求真理 实践人生 严谨求实 团结奋进 勤劳勇敢 桃李芬芳 严谨求实 团结奋进 尊师重教 情深意长 收获来自耕耘 拼搏定会成功 收获来自耕耘 拼搏定会成功 定会成功! 高考成绩优秀的高考、中考成绩是厦门一中办学的突出亮点。学校近年高考成绩均居省、市前列,各批次录取率、录取人数、平均分等多项指标多次获全市第一,有近百位厦门一中学子进入清华、北大深造,其中2003年该校有14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创省纪录,清华大学为此专门发来喜报。该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在厦门市中学生已获的6块国际奖牌中,有5块为学校学子所获,其中该校学生洪毅颖所获化学竞赛国际金牌是厦门市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第一块国际奖牌。我校是厦门市唯一承办过全国奥赛决赛的学校,全国中学生计算机学科竞赛和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都曾在我校举行。 2009年我校高考本一上线率达71.8%(其中理工73.6%文史70.3%)本二上线率达96.9%!本三上线率达99.8%!另外我校理工类高分段人数居全省第一!投档分全省前61名中我校10名,占全省1/6之多! 历任校长校名 时间 职务 姓名(任职年限) 厦门中学堂 1906-1912 监督 周殿修(1906-1909) 监督 黄必成(1909-1912) 思明中学 1912-1917 校长 王人骥(1912-1917) 省立第十三中学 1917-1929 校长 黄 琬(1917-1926) 校务委员会 杨展伦、杨山光、吕炳水 校长 杨展伦(1928) 校长 林荫南(1929) 校长 李增扬(1930) 省立厦门中学 1929-1938 校长 庄奎章(1931-1937) 校长 王启伟(1937-1938) 省立厦门中学 1946-1951 校长 崔钟英(1946-1947) 校长 苏克惠(1947-1949) 校务委员会主任 郭碧海(1949-1950) 校长 许 曼(1950-1951) 书记 王其扬(1949-1950) 书记 高维真(1950-1951) 厦门市立中学 1946-1951 校长 吕仲驹(1946-1949) 校长 石益谦(1949-1950) 校长 苏 节(1950-1951) 副校长 赵家鼎(1950-1951)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1951.2- 校长 傅秋元(1951-1952) 校长、书记 周乔林(1953-1956) 校长、书记 王毅林(1957-1973) 副校长 苏珍辉(1954-1955) 副校长 陈贤禄(1955-1972) 副校长、副书记 袁连寿(1955-1963) 革委会主任、书记 张琛林(1969-1971工宣队) 革委会主任、书记 郭玛保(1971-1972工宣队) 革委会主任、书记 崔胜先(1972-1973) 革委会主任 张克莱(1973-1975) 革委会主任 李永裕(1975-1978) 校长 李永裕(1978-1979) 革委会第一副主任 王志成(1968-1978群众代表) 革委会副主任 王季节(1969-1978群众代表) 副书记 王季节(1978-1981) 书记 郭赞锷(1973-1985) 副书记 何锁宝(1969-1976) 副书记 孙玉亭(1972-1973) 副书记 黄丹岩(1973-1980) 校长 郑克成(1979-1982) 副校长 黄种祥(1978-1982) 代理校长 黄种祥(1982-1984) 副校长 陈大成(1981-1989) 校长 黄种祥(1984-1985) 书记 黄种祥(1985-1988) 校长、书记 黄种祥(1988-1995) 校长 黄守忠(1985-1988) 校长、书记 吴章薄(1995-2002) 副校长 陈大成(1981-1989) 副校长 张定安(1984-1986) 副校长 杨炳炎(1986-1989) 副校长 林安怀(1986- 2002) 副书记 刘琦(1990.1-1990.8) 副校长 刘琦(1990-1997) 副校长 叶水湖(1994-1995) 副书记 黄惠琳(1981-1982) 副书记 陈燕玲(1984-1991) 副书记 谢忠义(1990-2001) 副校长 苏宜尹(1999-2006) 校长助理 陈珍(2000-2002) 校长 任勇(2002-2006) 校长 周君力(2006— ) 知名校友厦门一中建校已逾百年。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园丁在这里辛勤耕耘,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汲取知识的营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出。优秀校友遍布海内外,可谓英才辈出,涌现了一批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体育名星等。 郭跃华,七一届校友,世界乒坛名将,八次世界冠军获得者。 郑达真,七四届校友,曾创女子跳高1.93米亚洲记录。 杨鸣,七九届校友,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研室主任,著名青年钢琴家。 张作义,七九届校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反应堆热工设计与计算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博士生导师;美国核学会会员,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王亚勇,六二届校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家科学技术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