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下洋镇
释义
1 福建永春县下洋镇

下洋镇为一地名,在我国福建省泉州市以及广东省湛江市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地理位置

下洋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西部,与德化县、大田县毗邻,面积111.5平方公里,是闽南著名的煤都。镇辖下洋、曲斗、上姚、新坂、涂山、大荣、溪塔、长汀、新村、含春十个行政村,境内有省属、县属、企事业单位42个,还有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全镇人口18230人(包括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与镇直单位),其中非农业人口7404人。同时还有外来人口5000多人,从事矿产开发,旅游、商贸、运输等服务行业。1992年被省评为明星镇,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6.79亿元,人均纯收入3807元。

历史沿革

随着时代变迁,下洋镇地名不断变更。宋至清属宣和乡,善化里、三都。民国时划为荣义乡,阳斗乡。解放后属第一区、一都区、曲斗乡。1958年与现一都镇、横口乡合为一都公社,1961年又分出成立曲斗公社,1984年改为曲斗乡,1985年改为下洋镇,是福建省第一批建制镇的乡镇。

自然环境

下洋镇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长青,年平均温度20℃,无霜期330天,年平均降雨量1690毫米,年日照数1907小时,东南风居多。

镇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其中矿产资源特别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铁、铅、锌等,据勘探,煤产储量1.6亿吨,分布在天湖山二迭纪龙潭煤系,属低硫原煤,发热量和溶融性高,可作工业原料和民用燃料。有石灰石1亿吨,铁1亿吨,铅锌5000万吨,还有钨、锰、铜等。森林资源有杉木、松木、毛竹和各种杂木等,有林地14万亩,森林蓄积量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水力资源也相当丰富,有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以上溪流4条。

下洋镇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的牛姆林旅游区(原牛姆林经营所),位于下洋镇的西部,面积10000公颂,是省最早成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现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96科200多种,野生蝶类400多种,有南亚热带雨林奇观,又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雄姿。是我省保留最完整的原始森林群体,又是科普教育和生态教育基地,更是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地方。近二年来,政府投入资金2亿多元,加大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的配套建设,现已建有生态科普馆、避暑山庄、野生动物园、休闲度假屋、赏兰轩、滑草场、空中溜索等设施,今年泉州市第四届旅游节曾在这里举行重大活动。牛姆林风景区正以迷人的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容慕名而来,让客人流连忘返。

下洋镇境内古迹还有天湖岩、天湖池、华阳庵、往来游客甚多。天湖岩始建于南宋,几度改建,1983年重建设。天湖山上有天湖池。华阳庵建于唐朝(公元665年),1982年重建。镇党委、政府将以牛姆林旅游风景区为载体,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在溪塔建立农业生态观公园,水上娱乐度假村作为牛姆林旅游的配套景点,推进全镇旅游业发展。

人口民族

1995年,下洋镇总人口26345人,其中农业人口25081人,占总人口98%;非农业人口1264人,占总人口2%。汉族26340人,苗族1人,壮族4人。?

市政建设

镇辖下洋、曲斗、上姚、新坂、涂山、大荣、溪塔、长汀、新村、含春十个行政村

由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上级和下洋镇党委、政府对镇内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设施和集镇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目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集镇建设也焕燃一新。永春至漳平公路干线贯穿下洋镇中部,安溪剑斗至下洋铁路也已建成通车。近来年,省道三郊线、牛姆林旅游专线的通车又极大改善了下洋镇交通条件,现省道、县道、村道、矿用道四通八达,通车里程110公里。下洋镇是内半县第一个开通程控电话和建成移动电话发射基地的乡镇,全镇现有程控电话达4000多门,并建有泉灵通机站,信息覆盖全镇。镇内有110KV和35KV变电站各1座,主变容量32300千伏安。有水电站13座,装机容量3485瓦千,有自来水厂2处,年供水量110万吨。

近几年来,镇区建设和配套已不断完善,白天高楼依山林立,夜间灯火与星月交辉,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图。

经济状况

镇内国有企业主要有省属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县煤矿、大荣林场、溪塔采育场等5家,资产总额超过2亿元。产值结构以煤炭为主,还有建材、化工、森工、机械等,产值2.52亿元。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是家大型国有企业,现有职工1700多人,产值2亿多元,年产原煤35万吨,并有化工、运输、机修、商业、服务等多种经营。中外合资企业下洋水泥有限公司,生?quot;双龙牌"硅酸盐水泥备受用户欢迎,年产量20万吨。2001年镇境内社会生产总值9.45亿元,比93年增长4.4倍,其中工业产值7.07亿元,占74.8 %,上缴给国家和地方税费达6332万元。

下洋镇乡镇企业发展较早,基础较好。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强民兴镇的第一要务,制订优惠政策,引进资金、人才,走出一条资源开发利用和兴办工业企业相结合的路子,今年上半年又引进2家外资企业在县榜头工业区落户。积极认真抓好小煤生产,严格依法办矿,坚决杜绝无证开采,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利用矿区、交通等优势,大力发展运输、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

镇党委、政府还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努力抓好林、茶、果和畜业生产,建立常年蔬菜基地,制定发展食用菌生产措施。目前,全镇已种植名优水果达5400亩,年产量4500吨。

下洋镇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商贸繁荣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也促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进步。现全镇有商业企业170多家,商品零售总额400多万元,市场繁荣,集市贸易量年达200多万元。有金融机构3家,各项存款1.54亿元,其中个人存款达1.05亿元,镇内目前已有小车100多部。有中学2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2500人。有县级医院一个,镇卫生院一所,医疗站所15个。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也相当丰富多彩。

文化状况

下洋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45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达99.2% 。全镇文化娱乐场所28处,其中影剧院1座,露天歌剧场14座,电影定期放映点4个,录像室 (场)2个,文化室5间,老人活动室3间。群众文化生活有文学创作、雷歌演唱、文艺会演、摄影、跳舞、猜灯谜、舞狮、八音吹弹、弈棋、习书、绘画等等。医疗保健设施有卫生院1 所,各管理区分别有保健站。

下洋镇位于永春西部,与德化县、大田县毗邻,面积111.5平方公里,是闽南著名的煤都。镇辖下洋、上姚、曲斗、新坂、涂山、大荣、溪塔、长汀、新村、含春十个行政村,境内有省属、县属、企事业单位42个,还有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全镇人口18230人(包括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与镇直单位),其中非农业人口7404人。同时还有外来人口5000多人,从事矿产开发,旅游、商贸、运输等服务行业。1992年被省评为明星镇,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6.79亿元,人均纯收入3807元。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1883

男 12858

女 9025

家庭户户数 7435

家庭户总人口(总) 20294

家庭户男 11329

家庭户女 8965

0-14岁(总) 5025

0-14岁男 2717

0-14岁女 2308

15-64岁(总) 16251

15-64岁男 9840

15-64岁女 6411

65岁及以上(总) 607

65岁及以上男 301

65岁及以上女 30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4366

2 福建永定县下洋镇

下洋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金丰溪下游。东与大溪乡毗邻,东南与湖山乡、平和县芦溪乡相连,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西河镇相靠,北与岐岭乡接壤,素有“闽西南大门”之称,面积178.9平方公里,镇政府设于下洋村,距县城36公里。2000年,有20个村委会,306个村民小组,9097户36068人。省道福三线贯穿该镇,与广东梅县、潮州、汕头“金三角”相连,村村通公路。

下洋镇地处金丰溪流域,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在3万千瓦以上。2000年,有沿江、百丈 、汤子阁、三 、陈正、昌隆、下溪、西北等水电企业,装机容量1.9万千瓦,占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的37%,居全县乡(镇)之首。地热资源有温泉,眼点多,分布广,已开发利用的有下墟、太平、东汤、汤子阁等处。下墟温泉温度高达70℃,流量7升/秒,PH值在7~8之间。矿藏有钾长石、辉绿岩、霏细岩、钨、铜等。

下洋镇是福建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7.6万多人,侨眷、侨属5600多户,归侨1050人,每年的侨汇占全县的60%以上。爱国侨领胡文虎,被慈禧太后赐封为“荣禄大夫”的胡子春,全国政协港澳委员胡仙,原新加坡财政部长胡赐道,原台湾当局“内政部长”、现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等人,祖籍均是下洋镇。侨港澳台胞在改革开放后为下洋镇的公益事业捐资近亿元。 该镇完全中学有省重点侨校——侨育中学,普通初级中学有侨钦中学和天德中学,还有16所小学,20所幼儿园。美国布朗大学的应用数学博士苏兆星,缅甸奈温将军的私人医生、博士陈万昌,北京《戏剧报》主编游默,1991年全省高考理科“女状元”曾雪梅都曾是侨育中学学生。1988~2000年,港澳台侨胞在下洋中、小学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奖教金达160多万元。下洋华侨医院是乡(镇)一级甲等医院,多功能综合大楼配备了先进医疗设备。群众文化生活颇为活跃。太平村的国乐社是省芳草计划示范点,三联村的“吉里华乐社”是由华侨创办的管弦乐队。镇区有文化室、老人活动中心、舞厅等设施,太平、中川等村还办有老年活动中心。《下洋乡讯》于1993年元月创刊,是省内乡(镇)唯一的CN级对外出版刊物。

下洋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

初溪村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如图案般舒展有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九九九年二月,这里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永定客家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地之一。

集庆楼: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于五百八十余年明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距今,为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久远又结构特殊的一座。一般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四处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唯独此楼,按底层每户从一楼到四楼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七十二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七十二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隔墙全用杉木材料构建,全靠邻隼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竟也穿越了近六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与厚达二米的生土墙一起依然挺立。初溪土楼群形成于13世纪初,同样依山而建,土楼与层层梯田构成壮丽景观,气势磅礴恢宏。初溪原名粗溪,意即粗溪,有着粗心大意的含义,由于寓意不好,所以改成现在的名字--初溪。

善庆楼:为华侨捐资助建于一九七九年,一楼走廊及天井全部由同一规格的方形花岗岩铺就,通风透光性能极佳。高大峻伟的方圆土楼,山坡上层层叠起的梯田,田地里碧绿的禾苗,群山、清溪,还有在村中延伸象土楼一样饱经沧桑的河卵石小道……在此交融,荡漾着悠远的中原遗风和敦厚的客家民风。坐南朝北,占地约630平方米,土木结构,高三层。底层廊道与天井以方形花岗石铺面,外墙以石灰粉刷,别具一格。

绳庆楼:正方形土楼民居,建于1799年,坐南朝北,占地1482平方米,土木结构,由内外2座正方形土楼组合而成。

庚庆楼:圆形土楼民居,建于1840年,坐南朝北,占地约660平方米,土木结构,高三层。

共庆楼:六角形土楼民居,建于1949年,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四层,前低后高,正面四角,后面二角,全楼152个厅、间,只设1个大门出入。

2006年集庆楼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初溪土楼群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川古村落

中川古村落是下洋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目前,中川村的旅游景点有:虎豹牌楼、胡文虎纪念馆、物馆等虎豹塔、胡氏家庙、中川古街巷、名人故居、富字楼、中川文化陈列馆、汤子阁风景区(天后宫(妈祖庙)和西觉寺)和拟建的客家博。虎豹牌楼(建于2002年9月26日,耗资78万元,再加上胡子钦纪念亭、导游房、停车坪、扩道路等,总造价258万元)雄伟壮观,气宇轩昂;李鹏委员长的题词“胡文虎纪念馆”几个大字,浑朴厚重,形柔神刚。

胡文虎纪念馆是在虎豹别墅(建于1946年冬,耗资46万港元)重修后于1994年9月18日正式开馆的。它采用砖木混凝土结构,琉璃瓦顶装饰,中西合璧风格,既古朴庄重,又典雅精致。纪念馆开辟了二十六个展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全面地展现了胡文虎先生作为爱国侨领、世界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国际大慈善家的生平事迹。虎豹塔(建于2006年2月16日,造价198万元,再加上园林广场、胡文虎铜像、碑林、游步道等附属工程,总造价为348万元,总建筑面积为970多平方米)参照香港“虎豹别墅”的虎塔进行设计,塔高七层(45.66米),塔形为八卦式,钢筋水泥琉璃葫芦顶建筑,矗立在逶迤的虎形山腰,巍峨古雅,雄浑壮观;中川秀雅,尽睐尽挹。胡氏家庙是福建百家祠的典范之一,是中川文化的缩影摹本。这里有奇特的九级半的典故,有富丽堂皇的宗祠,有高耸林立的功名碑,有鸡内腹的故事,有文武世家的名联字画,有朱德来访的传奇,有客家人独具的民俗……中川古街巷是鳞次栉比的店铺,是古色古香的石道,是纵横交错的迷宫,是中川文化的画廊。

名人故居是中川文化的灵魂,它能让游客真正领略到名人真实的生命与风采。它包括胡文虎故居、胡仙祖居(奋耀堂,胡仙是胡榆梯之女,胡文虎养女)、胡赐道故居、胡一川故居、胡兆祥故居等,这里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名人故事。富字楼是永定土楼的艺术瑰宝,是永定土楼中唯一的“字形楼”,是智慧含金量最高的天才创造,是真正有意识地按字构楼的开山之作!中川文化陈列馆设于荣昌楼,是中川文化之河的汇聚萦绕。目前,陈列有华侨西洋文物展、中川文人作品展、中川名人展等,将不断充实完善,打造中川文化的独特品牌!客家博物馆拟由胡文虎基金会投资200万元,在虎豹别墅附近兴建。汤子阁风景区是永定的名胜古迹之一。主要景致有金碧辉煌的西觉寺、嵌壁欲飞的天后宫,旖旎静谧的温泉山庄。玲珑的石桥,婉约的溪流,碧绿的温泉,俊峭的旗山,艳丽的寺宫,构成了一幅旖丽而温婉的休闲胜地与心灵驿站。

下洋美食:

珍珠粉、牛系列、牛肉丸、泡鸭爪、泡牛皮、牛肉干、卤猪头皮和中川村的手工面等

1998年后,该镇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综合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还涌现出一批致富能手。思贤村张绍汤规模种植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2000年,全镇西瓜种植面积近千亩,总产量1703吨,居全县第一。工业主要有水电、冶炼、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企业。当年,有乡镇企业860家,其中外资企业34家,总产值5.41亿元。思贤村佳美果品厂研制的梅草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被列为“永定一珍”;工艺品竹席、瓷席、石席和土特产思边辣椒酱名扬海内外。

1988年,投资780多万元(含县工商局投资),建成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边际贸易市场,内有店铺100多间,摊位348个,还兴建占地500平方米的禽畜交易市场。每逢农历三、八墟期,云集来自广东梅县、大埔和省内南靖、平和及当地商贩万余人。年成交额约3000多万元。

96年“八八”洪灾,下洋为全县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全镇灾民5222户23176人,死亡85人(含失踪),倒塌房(店)13256间,受淹农田1.5万多亩,经济损失达2.1亿元。灾后,下洋组织20个抗洪救灾工作队分赴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安置灾民生活。省委书记贾庆林,省长陈明义,地委书记赵觉荣,专员游宪生及县委、县政府领导先后到该镇指导救灾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工作。海外港澳台同胞和侨胞纷纷来信来电慰问家乡父老,并捐资500多万元,救援灾民生活。全镇人民以“洪灾面前不低头,灾后重建展新貌”的昂扬斗志,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灾民在1997年搬进新居过春节的目标。镇区重建规划建设,完全按照省设计院的图纸施工,街道从灾前的3米扩至9米,商店店面统一施工,街心花园、绿化带、路灯、公厕等设施建设同步进行。重建后,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跨入省先进行列。同时,还打通中桥至福三线的断头路,投入100多万元兴建下墟防洪堤,新开通月流雷公斜、丹竹良科、鞍山背、西山凹头等自然村的公路,铺设下温泉路、福三线至下洋车站路段的水泥路面,完成初溪旅游公路拓宽工程和洋湖公路柏油路面工程。战备公路下洋路段扩建工程也顺利开工。

观下洋初溪土楼,品下洋小吃,浴下洋天然温泉

地理位置

下洋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西部,与德化县、大田县毗邻,面积111.5平方公里,是闽南著名的煤都。镇辖下洋、曲斗、上姚、新坂、涂山、大荣、溪塔、长汀、新村、含春十个行政村,境内有省属、县属、企事业单位42个,还有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全镇人口18230人(包括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与镇直单位),其中非农业人口7404人。同时还有外来人口5000多人,从事矿产开发,旅游、商贸、运输等服务行业。1992年被省评为明星镇,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6.79亿元,人均纯收入3807元。

自然概况

随着时代变迁,下洋镇地名不断变更。宋至清属宣和乡,善化里、三都。民国时划为荣义乡,阳斗乡。解放后属第一区、一都区、曲斗乡。1958年与现一都镇、横口乡合为一都公社,1961年又分出成立曲斗公社,1984年改为曲斗乡,1985年改为下洋镇,是福建省第一批建制镇的乡镇。 下洋镇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长青,年平均温度200C,无霜期330天,年平均降雨量1690毫米,年日照数1907小时,东南风居多。 镇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其中矿产资源特别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铁、铅、锌等,据勘探,煤产储量1.6亿吨,分布在天湖山二迭纪龙潭煤系,属低硫原煤,发热量和溶融性高,可作工业原料和民用燃料。有石灰石1亿吨,铁1亿吨,铅锌5000万吨,还有钨、锰、铜等。森林资源有杉木、松木、毛竹和各种杂木等,有林地14万亩,森林蓄积量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水力资源也相当丰富,有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以上溪流4条。

集镇经济

镇内国有企业主要有省属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县煤矿、大荣林场、溪塔采育场等5家,资产总额超过2亿元。产值结构以煤炭为主,还有建材、化工、森工、机械等,产值2.52亿元。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是家大型国有企业,现有职工1700多人,产值2亿多元,年产原煤35万吨,并有化工、运输、机修、商业、服务等多种经营。中外合资企业下洋水泥有限公司,生?quot;双龙牌"硅酸盐水泥备受用户欢迎,年产量20万吨。2001年镇境内社会生产总值9.45亿元,比93年增长4.4倍,其中工业产值7.07亿元,占74.8 %,上缴给国家和地方税费达6332万元。 下洋镇乡镇企业发展较早,基础较好。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强民兴镇的第一要务,制订优惠政策,引进资金、人才,走出一条资源开发利用和兴办工业企业相结合的路子,今年上半年又引进2家外资企业在县榜头工业区落户。积极认真抓好小煤生产,严格依法办矿,坚决杜绝无证开采,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利用矿区、交通等优势,大力发展运输、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 镇党委、政府还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努力抓好林、茶、果和畜业生产,建立常年蔬菜基地,制定发展食用菌生产措施。目前,全镇已种植名优水果达5400亩,年产量4500吨。 下洋镇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商贸繁荣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也促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进步。现全镇有商业企业170多家,商品零售总额400多万元,市场繁荣,集市贸易量年达200多万元。有金融机构3家,各项存款1.54亿元,其中个人存款达1.05亿元,镇内目前已有小车100多部。有中学2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2500人。有县级医院一个,镇卫生院一所,医疗站所15个。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也相当丰富多彩。

生态旅游

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的牛姆林旅游区(原牛姆林经营所),位于下洋镇的西部,面积10000公颂,是省最早成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现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96科200多种,野生蝶类400多种,有南亚热带雨林奇观,又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雄姿。是我省保留最完整的原始森林群体,又是科普教育和生态教育基地,更是旅游避署休闲的好地方。近二年来,政府投入资金2亿多元,加大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的配套建设,现已建有生态科普馆、避暑山庄、野生动物园、休闲度假屋、赏兰轩、滑草场、空中溜索等设施,今年泉州市第四届旅游节曾在这里举行重大活动。牛姆林风景区正以迷人的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容慕名而来,让客人流连忘返。 下洋镇境内古迹还有天湖岩、天湖池、华阳庵、往来游客甚多。天湖岩始建于南宋,几度改建,1983年重建设。天湖山上有天湖池。华阳庵建于唐朝(公元665年),1982年重建。镇党委、政府将以牛姆林旅游风景区为载体,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在溪塔建立农业生态观公园,水上娱乐度假村作为牛姆林旅游的配套景点,推进全镇旅游业发展。

基础设施

由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上级和下洋镇党委、政府对镇内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设施和集镇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目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集镇建设也焕燃一新。永春至漳平公路干线贯穿下洋镇中部,安溪剑斗至下洋铁路也已建成通车。近来年,省道三郊线、牛姆林旅游专线的通车又极大改善了下洋镇交通条件,现省道、县道、村道、矿用道四通八达,通车里程110公里。下洋镇是内半县第一个开通程控电话和建成移动电话发射基地的乡镇,全镇现有程控电话达4000多门,并建有泉灵通机站,信息覆盖全镇。镇内有110KV和35KV变电站各1座,主变容量32300千伏安。有水电站13座,装机容量3485瓦千,有自来水厂2处,年供水量110万吨。 近几年来,镇区建设和配套已不断完善,白天高楼依山林立,夜间灯火与星月交辉,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图。

3 广东徐闻县下洋镇

地理位置

下洋镇位于县境东部,东临南海,西邻曲界镇,南接前山镇,北连锦和镇。镇政府驻地下洋圩,地处东经110°30′,北纬20°30′,距县城49公里。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754亩。

历史沿革

下洋圩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初名新市,因傍依下洋村西边,后改名下洋圩 。 1945年5月,其集市从村西迁到村东(现址),仍沿原名下洋圩。清以前地属徐闻县积善乡。 民国初沿袭清制。民国20年(1931年)设立下洋乡,属县第二区;民国25年称下洋镇;民国 30年10月,乡镇调整后,复设下洋镇,为县辖镇;民国37年改称下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隶属县第二区,为第9行政村;1953年8月,改为下洋乡,属县第六区;1 958年属锦和人民公社(也称上游公社);1961年4月,从锦和公社析出,成立下洋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改为下洋区;1987年3月复称下洋镇。

下洋圩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初名新市,因傍依下洋村西边,后改名下洋圩 。

1945年5月,其集市从村西迁到村东(现址),仍沿原名下洋圩。清以前地属徐闻县积善乡。 民国初沿袭清制。民国20年(1931年)设立下洋乡,属县第二区;民国25年称下洋镇;民国 30年10月,乡镇调整后,复设下洋镇,为县辖镇;民国37年改称下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1950年5月,隶属县第二区,为第9行政村;1953年8月,改为下洋乡,属县第六区;1 958年属锦和人民公社(也称上游公社);1961年4月,从锦和公社析出,成立下洋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改为下洋区;1987年3月复称下洋镇。

地理位置 下洋镇位于县境东部,东临南海,西邻曲界镇,南接前山镇,北连外罗、 锦和镇。镇政府驻地下洋圩,地处东经110°30′,北纬20°30′,距县城49公里。全镇面 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607亩。

下洋镇地处南海之滨,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地形为缓坡台地,土类沿海为 沙攘土,内陆为砖红壤土。年均气温23℃,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港北溪、姑村溪、尖岭溪 从境内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有12公里长的海滩涂,沙滩地带蕴藏有丰富的钛、锆英矿土。大 陆架拥有20多公里长、10多公里宽的珊瑚石。水产资源丰富,海区盛产马鲛、白鲳、黄花鱼 等。

1995年,下洋镇总人口26345人,其中农业人口25081人,占总人口98%; 非农业人口1264人,占总人口2%。汉族26340人,苗族1人,壮族4人。

市政建设 该镇辖下洋、姑村、下港、海星、双沟、墩尾、尖岭、龙江塘、小苏、后 村、地塘、边坡等12个村民管理区和下洋圩1个居民管理区,共90条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 下洋圩 。圩区与各管区及自然村,都有公路通达。圩区面积2.9平方公里;街道为井字形,全长1 .8公里。圩区有自来水厂1座,年供水量4.5万吨。圩区人均住房面积9平方米。有1座容量 为800门的自动电话大楼。

下洋镇东临南海,海岸线11.27公里。水路交通方便,有南门沟港、北石 港、淹下港、陈公港等港湾可通航,北上可达湛江、香港等港口,南下可到海南和东南亚诸 国。陆路交通线有仙(安)——下(洋)、前(山)——下(洋)、锦(和)——下(洋)、下(洋)—— 外(罗)等公路,四通八达,特别是仙(安)——下(洋)线,可直达县城与207国道汇合,通往 全国各地。现拥有客货车辆242辆,每天开往徐城客运车辆20班(次)。

经济状况 1995年,下洋镇工农业总产值5241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工 业总 产值89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农业总产值4345万元,占工农业总 产值的83%。全镇 有工业企业128家,其中国营3家,集体47家,个体78家。在工业方面,有矿选、农副产品加 工、家具制作和汽车、摩托车修理等行业。在农业方面,已形成水果、蔬菜、“三鸟”、水 产品等商业生产基地。1992年,农产品与鲜活水产品年产值共2540万元。1995年,在农业总 产值中,种植业2411万元,占52%;林业39万元,占0.9%;畜牧业411万元,占9%;副业751 万元,占17%;渔业733万元,占17%,其他占4.1%。

下洋镇集贸市场2个,商业户383户,其中国营12户,集体87户,个体284户。1992年,集贸 市场成交额589.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54.5万元。

下洋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45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达99.2% 。全镇文化娱乐场所28处,其中影剧院1座,露天歌剧场14座,电影定期放映点4个,录像室 (场)2个,文化室5间,老人活动室3间。群众文化生活有文学创作、雷歌演唱、文艺会演、 摄影、跳舞、猜灯谜、舞狮、八音吹弹、弈棋、习书、绘画等等。医疗保健设施有卫生院1 所,各管理区分别有保健站。

自然条件

下洋镇地处南海之滨,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地形为缓坡台地,土类沿海为沙攘土,内陆为砖红壤土。年均气温23℃,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港北溪、姑村溪、尖岭溪从境内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有12公里长的海滩涂,沙滩地带蕴藏有丰富的钛、锆英矿土。大陆架拥有20多公里长、10多公里宽的珊瑚石。水产资源丰富,海区盛产马鲛、白鲳、黄花鱼 等。

行政规划

该镇辖下洋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姑村、下港、海星、双沟、墩尾、尖岭、龙江塘、小苏、后村、地塘、边坡11个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下洋圩 。现除了龙江塘村委会正在建设村通镇水泥路外,其余的11个村(居)委会都实现了村通镇道路硬底化,并有一部分自然村实现了村通村道路硬底化。圩区面积2.9平方公里;街道为井字形,全长2 .3公里。圩区有自来水厂1座,年供水量4.5万吨。圩区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有1座建于80年代占场地面积200平方的办公大楼。

交通区位

下洋镇东临南海,海岸线11.27公里。水路交通方便,有南门沟港、北石港、淹下港、陈公港等港湾可通航,北上可达湛江、香港等港口,南下可到海南和东南亚诸国。陆路交通线有仙(安)--下(洋)、前(山)--下(洋)、锦(和)--下(洋)、下(洋)-- 外(罗)等公路,四通八达,特别是仙(安)--下(洋)线,可直达县城与207国道汇合,通往全国各地。现拥有客货车辆378辆,每天开往徐城客运车辆28班(次)。

经济概况

下洋镇大力调整和优化作物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在推广特色品种种植的基础上,根据本镇的实际,沿海地区重点发展养殖业。内地村庄突击抓好发展短、平、快、高产高效作物种植。该镇还以创办的农业示范基地为亮点,不断扩大香蕉、菠萝、甘蔗、北运蔬菜等种植面积。

下洋镇认真做好筑巢引凤这篇文章,引进海南省京邦矿业有限公司到该镇投资开办采矿及洗矿项目,该项目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引进外商到下洋镇开办了饮食、果菜购销等10家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和利用公路交通日渐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餐饮、流通、建材、家具等行业。全镇共有企业241家,总产值5353万元。

下洋镇工业方面有矿选厂、家具制作户和摩托车修理户等行业。在农业方面,已形成水果、蔬菜、“三鸟”、水产品等商业生产基地。在农业总值中,种植业占 12.5%;林业占0.8%;畜牧业占3.6%;副业占7.2%;渔业占18.5%,其他占8.1%。

2007年该镇社会总产值10240万元,农业总产值6165万元,企业总产值4090万元,工业总产值795万元,财政总收入19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94元,人民银行储蓄存款4100万元。

文教事业

下洋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 47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群众文化生活有文学创作、雷歌演唱、文艺会演、摄影、跳舞、舞狮、八音吹弹、弈棋、习书、绘画等等。医疗保健设施有卫生院1所,各村委会分别有保健站。

历史文化

前山村位于徐闻县城东约46公里处,村中原有 “何氏宗祠”,现址为前山村小学(飞雄小学),是著名的革命思想教育基地——“革命摇篮”。

林飞雄1919年出生于乡村教师家庭,8岁随父在下港小学读书。一天,当他父亲和2位群众无辜被上岸抓人的法国士兵捆绑在大树上时,他机智地冒着危险,用小刀割断麻绳,救出他们,受到人们的称赞。1935年考进雷州师范学校就读,“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合股开办“雷州图书杂志社”,销售抗日进步书刊,传播抗日爱国思想。1938年在遂溪参加“青年抗敌同志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受中共遂溪中心县委的派遣,回到徐闻县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年4月,受党的指示,到湛江、海康、遂溪等地,通过党组织介绍带来一批共产党员到徐闻,以教书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42年6月,打入国民党徐闻县政府当事务员,与各阶层人士广泛联系,开展统战工作。并安排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徐闻国民党政府部门工作以及发展党组织。1943年初,经党组织的同意,辞去县府事务员职,到前山小学任校长,将学校教师全部换上中共党员和革命青年,使前山村小学成了徐闻地下党活动基地,开展革命工作。1944年5月,国民党反动县长以“莫须有”的罪名,撤销了他的校长职,同时把外地教师解聘,驱逐出县境。在反动派的威胁和特务的监视下,不顾个人的安危,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积极筹集经费,购买枪弹,组建徐闻人民抗日游击队,开辟抗日根据地。1945年初领导徐闻抗日游击队,配合南下部队在下洋边坡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受挫后,随部队转移到遂溪,后任中共溪南区委书记兼区长,在全区建立了乡村党支部和人民政权以及人民武装。在他带领下,武装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对解放区多次进攻,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48年5月11日,率部在湛江东海民安海面对敌作战牺牲。

除了林飞雄外,前山村小学还有两位著名的革命英烈,那就是先后担任前山村小学教导主任的方堃和杨奕生。方堃1920年出生于徐闻三河村,从徐闻简易师范毕业后,在三河小学任校长,林飞雄在前山村小学建立革命据点后,方堃被党组织安排在前山村小学任该校教导主任,秘密从事革命斗争。1944年方堃随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团(即老一团)西进十万大山。1947年,党组织派他回徐闻进行革命活动,他带领秘密活动,他带领秘密游击小组在徐闻收缴枪支和筹集经费,以供革命之用,并建立秘密交通站。,1948年5月16日,因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杨奕生出生于前山一个农民家庭。自小聪明好学,思想进步。1942年,林飞雄以前山中心小学校长作掩护,在前山开展革命活动时,杨奕生便参加了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徐闻县反动县长以“莫须有”的罪名,下令撤销林飞雄前山村小学的校长职务,解聘外地教师,并驱逐出境。杨奕生当时受党组织分配留下前山村小学继续斗争。1947年3月,与共产党员陈德盈等人积极发动群众,扩大革命武装力量,开展“抗三征”运动,给前山反动势力严厉打击。敌人对革命非常仇恨,于6月3日在徐闻东区制造28人被捕的流血事件,他在突围中受伤,不幸被捕。敌人对他诱降,他严词痛斥;对他施以酷刑审讯,他坚贞不屈,于1947年6月4日,被敌人杀害而英勇就义。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2766

男 12073

女 10693

家庭户户数 5279

家庭户总人口(总) 22722

家庭户男 12036

家庭户女 10686

0-14岁(总) 7676

0-14岁男 4343

0-14岁女 3333

15-64岁(总) 13250

15-64岁男 6899

15-64岁女 6351

65岁及以上(总) 1840

65岁及以上男 831

65岁及以上女 100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2401下洋辖下农场、村(居)委会

下洋居委会位于徐闻县下洋镇东南部,居于方园小区内,隶属下洋镇所管辖,距离下洋镇政府300米,全村委会有6条自然村和一个居民组,其两委会干部5人、党员38人、村长7人,总户数450户,2379人。该村委会占地面积有240平方米,建起一幢二层340平方米的办公楼,全村耕地总面积2521亩,水田570亩,旱坡地1951亩,按全村委会农业人口计人均1.05亩,是一个农业村委会、农业种植主要有:水稻、番薯、青椒、花生、菠萝、香蕉、甘蔗等作物,经济用林有桉树、木麻黄、苦楝树等,主要经济收入是以第一产业及劳动力输出,人均年收入1480元,居委会及各自然村用电由镇供电系统线路供给,村内设有2台变压器,通上电话机120户,改厕有167户,其中有两个自然村有自来水塔水饮用,其他村饮用自家打挖浅水井水,镇村硬底化道路约有7.5公里,村通村公路约有7公里,水利沟渠有3公里,目前,被评为市生态文明村有后岭与净坡园二个村庄,其他各自然村也形成了生态文明村的基本框架。

墩尾村委会 位于下洋镇西南部,属内陆村委会,距镇墟5公里,全村共有自然村14条,总人口699户3525人,总耕地面积6220亩,其中水旱田796亩,坡地面积5424亩,农民人均1.7亩,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51人,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3.7万元,群众人均收入1650元,群众主要经济作物以香蕉、菠萝、甘蔗、良姜、番薯、水稻为主。于1999年投入资金37万元,建起一幢三层面积560平方米的综合式办公楼,近几年来,全村委会共投入资金380万元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起硬底化水泥道路15公里,建起水塔2座,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3条。

地塘村委会 系下洋镇所管辖的十二个村委会之一,是抗日革命烈士林飞雄的故乡,革命老区村。其位于下洋镇的西部,距离镇墟5公里。东邻边坡村委会;南邻墩尾村委会;西靠锦和镇那楚村委会;北毗尖岭村委会。全村委会总人口2562人,610户,总耕地面积4310亩,其中水旱田948亩,坡地3362亩,是典型的红土,小丘陵状村委会,农业主要种植水稻、菠萝、甘蔗、木薯、青椒等农作物,人均收入1800元,村委会集体经济主要靠村委会集体用地租赁,各自然村用电由镇供电系统路线供给,各个自然村内设有7台变压器,全村委现已通电、电话、改水、改厕200户。2000年,村民集资50万元建成村通镇硬底化3.5公里柏油公路,村通村水泥硬底化公路5公里。

边坡村委会 位于下洋镇北部,隶属于徐闻县下洋镇所管辖,距离下洋镇2公里处,东接姑村村委会,南接下洋镇,西至地塘村委会,北至尖岭村委会。办公楼占地面积2.2亩,建一幢二层办公楼,面积250平方米;全村委会有四条自然村295户,1344人;村委会始建于1960年,全村委会总耕地面积1238亩,其中水旱田504亩,坡地734亩,按全村委会农业人口计人均0.9亩,农业主要种植有水稻、菠萝、香蕉、甘蔗、青椒、花生等农作物,经济用林有桉树和苦楝树等。就业主要是劳务输出,人均收入1400元,村委会有集体耕地120亩,年经济收入仅有1万元,各自然村用电由镇域供电系统线路供给,村内设有4台变压器,现通电话113户,改厕79户,投资50万元建水塔一座安装自来水, 已有2条自然村214户881人饮用自然水;投资120万元,建硬底化水泥路2条长5.1公里,村委会通镇已有硬底化水泥路。

姑村村委会 隶属下洋镇所管辖,位于下洋镇东北部约0.8公里处。村委会一幢两层办公大楼180平方米,村两委干部共6人,村委会拥有10条自然村620户,3320人,总耕地面积1330亩,其中水田780亩,坡地550亩,人均耕地面积0.4亩。10条自然村有7条靠近沿海地区,主要以养殖业和捕劳为主,有3条自然村发展经济以种植北调蔬菜为主,每年人均收入1560元。从2005年,该村委会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创建了生态文明村,干部群众齐心着手开始,创建了各自然村生态文明村,成立了文明领导小组,深入发动宣传,编制了自然建设规划图,进行茅屋改造32座、改水、改厕180户。村通镇硬底化2公里水泥道路,村通村硬底化水泥路5公里,大力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在省“一乡一品,的资金扶持下,完成姑村南渠水利硬底化水利设施工程约1公里。

尖岭村委会 位于徐闻县下洋镇东北部,隶属下洋镇所管辖,距离下洋镇墟4公里,全村委会有12条自然村,其两委会干部6人、党员42人、村长1 2人,总户数786户,3385人,村委会毗邻东至南海,南至姑村村委会,西至地塘村委会,北至锦和镇白茅、后湾村委会该村委会从一九七八年搬迁到此地,占地面积有2000平方米,其初建起一幢二层280平方米的办公楼,1 982年建筑二幢一层有180平方米的敬老院平房:2005年建筑一幢二层2 7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 2007年9月建起硬底化水泥场地1000多平方米,同时也建起一座16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铁棚、砖切围墙150多平方米。全村土地总面积2369亩,水田1 06 7亩,旱坡地1194亩,按全村委会农业人口计人均0.7亩,是一个农业村委会、农业种植主要有:水稻、番薯、青椒、花生、菠萝、香蕉、甘蔗等作物,经济用林有桉树、木麻黄、苦楝树等,主要经济收入是以第一产业及劳动力输出。人均年收入1650元,村委会有集体林地60亩,经济收入低于15000元以下,村委会及各自然村用电由镇供电系统线路供给,村内设有l3台变压器,通上电话机180户,改厕有295户,其中有一个村有自来水塔水饮用。其他村饮用自家打挖浅水井水,镇村硬底化道路约有13公里,村通村公路约有7公里,村通田公路有3公里.水利沟渠有3公里、水沟防渗有500米,生态文明村一个,到目前为止,总投资达到有480万元,大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

下港村委会 地处徐闻县下洋镇东部沿海。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距下洋镇镇墟1.7公里,全村委会有三条自然村:下港村、新兴村、永兴村;该村委会有239户,1178人,耕地面积300亩,水田面积150亩,旱坡地150亩,林地700亩,全村委会人均收入1265元;1991年钻一眼250米深水井,2000年投入饮水配套工程资金35万多元,现全村委会239户都饮上自来水,改厕111户;2005年村委会建起一幢两层面积280平方米的办公楼,2002年至2007年建起了镇通村、村通村硬底化水泥道路共8公里长,总投资200万元,近二年来,改造茅草房32幢,使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大的改善,2005年被湛江市评为“新农村生态文明村”的称号。

海星村委会 位于徐闻县下洋镇东南部距离下洋镇3公里,东临南海,南接双沟村会,西至后村村委会,北至下港村委会,办公占地面积0.8亩,建起一幢一层楼,办公楼面积150平方米。全村委会44 6户,1922人,建于1995年,从旧址搬迁此地,隶属于徐闻县下洋镇管辖,全村土地总面积337.17亩,水田157.81亩,旱坡地179.36亩,按全村委会农业人口计人均0.17亩,是一个半渔农的村委会,农业主要种植有水稻、番薯、青椒、花生等农作物,经济用林有桉树和苦楝树等,就业主要是劳务输出,人均收入1400元,村委会无有集体土地,村经济收入低于1万元如下,各自然村用电由镇域供电系统路线供给,村内设4台变压器,现通电话100户,投资25万元建水塔,已有100户饮用自来水,镇通村委会已硬底化水泥路3公里,村通村道7公里,现已硬底化水泥路1.2公里。

后村村委会 隶属下洋镇所管辖,地处于镇墟南部三公里处,西、北靠后北村,东、南靠后南村,村委会一幢两层办公大楼,北边有一座瓦房80平方米,东边一座平楼80平方米,南边有一座瓦房80平方米,村两委干部共7人。村委会拥有9条自然村,分别:后南村、后北村、后山尾村、三家村、下田村、黄塘村、武赛坑村、福场村、湾仔村。村委会总771户,人口3231人,总耕地面积6395亩,其水田面积1751亩,坡地面积2681亩,林地面积1955亩,年人均收入1600元。近几年来,村委会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投资80万元,建起村委会通镇墟6公里硬底化水泥道路及村委会办公楼两层30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群众出入方便及村委会办公环境。

双沟村委会 隶属徐闻县下洋镇,现有“两委”干部5人,下辖双沟、下坑两条自然,208户,1066人,两条自然村均是解放战争革命老区村。其位于下洋镇墟南约10公里海滨处。东临大海,南邻前山镇前海村委会,海岸线1.4公里,有高位养虾池270多亩、海苗、虾苗度度孵化场各1间。水旱田96亩,生产和稻谷、番薯,山林地460亩,主要种植木麻黄、桉树等。土地贫瘠,但蕴藏着丰富的锆锳、金红、钛铁等矿铲资源。区域内已架通高压照明电,通电话农户已达60多户,70%农户家庭有电视机,75%农户家庭有摩托车。村通镇、村通村的道路已经实现水泥硬底化,总长4.1公里,有一条村庄建起文化屋、硬底篮球场。2001年前,群众生产以捕鱼为业,有机渔船40多艘,主产白鲳、马鲛、马鲅、黄花鱼和对虾等。效益很好,且大数群众在八十年代建起砖瓦房。2001年后,由于捕鱼效益差等原因,大部分渔民转产转业,到外地务工,少部分渔民改制浅海渔船,现有大机渔船3艘,小机渔船16只。由于耕地面积人均不足0.1亩,农民收入低,人均收入只是1470元。此地群众勤劳俭朴,善于建设各项事业和自己家园。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茅草房改造11座。

龙江塘村委会 是位于徐闻县下洋镇南部,隶属下洋镇所管辖,距离下洋镇墟l l公里,全村委会有11条自然村,其两委会干部6人、党员48人、村长11从,总户数738户,3238人。该村委会占地面积有3300平方米,建起一幢二层180平方米的办公楼,2005年建起一条村通镇硬底化水泥路,2007年建起村通自然村硬底化水泥路。全村土地总面积6327亩,水田964亩,旱坡地5363亩,按全村委会农业人口计人均1.9亩,是一个农业村委会、农业种植主要有:水稻、番薯、青椒、花生、菠萝、香蕉、甘蔗等作物,经济用林有桉树、木麻黄、苦楝树等,主要经济收入是以第一产业及劳动力输出,人均年收入1480元,村委会及各自然村用电由镇供电系统线路供给,村内设有9台变压器,通上电话机180户,改厕有2 7 5户,其中有两个自然村有自来水塔水饮用,其他村饮用自家打挖浅水井水,镇村硬底底道路约有7.5公里,村通村公路约有7公里,水利沟渠有6.5公里,市生态文明村一个,到目前为止,总投资达这到有450万元,人人地改变了村容村貌。

小苏村委会 隶属下洋镇所管辖,村委会拥有四条自然村:小苏村、西六村、那屋村、石裂村。其位于徐闻县下洋镇西南部,距离下洋镇镇墟3.2公里。该村委会建立至今总人数1482,290户。全村委会总土地面积2400亩,其中水旱田1050亩,坡地1350多亩,人均耕地1.62亩。农业主要种植有水稻、香蕉、菠萝、青椒、甘蔗等农作物,经济用林有桉树、苦楝树等。就业主要是劳务输出,平均人均收入1300元。自然村用电由镇域供电系统线路供给,每个自然村内设有一台变压器,现已通电话132户,改厕91户,供水主要靠自家挖钻小口径井供给。近几年,村民在县、镇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中,掀起了生态文明村建设高潮,村委会集资314万元,其中村民集资67万元,向社会筹资247万元,其中283万元,建起了镇村硬底化水泥路10.8公里和2.1公里长的环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委会投资10万元开通闭路光纤和5万元修建大苏至西六坑全长1.5公里的水沟16万元建设一幢二层160平方米的办公楼,使村的村容村貌有所改善。

下洋镇农场 现有人口361人,53户,全场耕地面积2683亩,其中职工责任约900亩,对我承包及镇经营面积1780多亩。全场职工耕地面积主要种植菠萝、甘蔗、香蕉。职工人均收入年为2000元左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