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塘 |
释义 | 下塘(Xiàtáng)在合肥城区北部、环市中路东端北侧。明代建村, 因村在水塘下方南侧,故名。 下塘镇简介下塘镇地处长丰县中部,北距县城水家湖35公里,南距省会合肥北三环仅18公里,是安徽省列中心镇、合肥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长丰县中部经济中心、商贸重镇,镇域总面积230平方公里,人口9.2万人,镇区人口4.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8万,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公顷。辖36个行政村、1个社居委。下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淮南铁路、合水公路穿境而过,青杨公路西接206国道、合淮阜高速公路,东连合涂高速公路,通往省城合肥的公共汽车每五分钟一班。镇内建有110KV变电所、26000门程控电话端局、日产万吨自来水厂。广播网覆盖全镇,有线电视开通光缆传输系统。镇内“青州公园”、“水上商城”等景点错落有致。下塘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工业经济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地理气候下塘镇位于江淮之间,处于中纬度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极端最低气温-20.6℃,极端最高气温3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间。 下塘镇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总之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下塘历史下塘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古时通往庐州府、凤阳府、寿州府的交通要道。清同治二年曾设“凤庐分府”,建有文武衙门。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北宋期间有“夏塘镇”,明嘉靖《寿州志》记为“下塘”,继而延用至今。该镇在清道光年间,设为凤庐分防同知署,并驻千总一员,号称文武衙门。民国年间,该镇是团防局驻地。日伪期间,该镇为伪下塘特别区治所。镇历史遗存有金钟寺、文昌宫、东岳庙等。在晚清时期,该镇具进士、拔贡等名号者有几十人之多。 经济发展下塘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无污染,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农产品为主,是国家优质油生产基地、安徽省最大的龙虾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安徽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合肥二线蔬菜生产基地。所生产的“星潮”牌富硒大米荣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西甜瓜、黑豆品质优良,独具特色。龙虾、獭兔、貉、奶牛、三元杂交猪、雪山草鸡、鸽子等养殖板块逐步形成。 下塘文风盛行,人才辈出。1966年,原国务院副总理、宣传部长陆定一亲临下塘中学视察,郭沫若同志为下塘中学题写校名。下塘镇民风纯朴、文明富庶,是合肥市平安创建试点镇。“下塘烧饼”、“下塘龙虾”、“农家土菜”等特色食品更是远近闻名。 日前从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镇“第三届龙虾节”上获悉,有“龙虾之乡”美称的下塘镇,出产的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 近年来,下塘镇依托野生龙虾资源丰富以及得天独厚的水利、气候和土壤条件,成立龙虾养殖协会和养殖合作社,扶持人工龙虾养殖,做强龙虾加工产业。全镇36个村,村村养殖龙虾,已有8000多农户从事龙虾养殖,其中百亩连片的养殖户已逾百家,最大的一户养殖龙虾达1000多亩水面,年产值250万元。目前,全镇龙虾养殖近4万亩,成为合肥市乃至全省最大的龙虾养殖基地。长丰县以该镇为中心的龙虾养殖继江苏盱眙之后,成为我国第二大淡水龙虾养殖基地。依托龙虾产业,今年下塘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5700元。 下塘是长丰中部区域经济中心和商贸重镇。这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拥有建材、副食品、牲畜、粮贸、小商品、轻纺、农贸等七大专业市场和中美合资安徽金鹏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合肥明华建材集团、长丰下塘新型建材·长丰化学工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全省知名企业。华安门业、成龙钢铁公司、长丰万豪工贸、常州立华等招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建设中的下塘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渐成投资热土。 下塘镇党委、政府将以进军全县五强乡镇和跨越式发展为统揽,按照“工业立镇、创业兴镇、商贸活镇、特色强镇”的基本思路,以工业和三产经济为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创建一流发展环境为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努力把下塘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宽裕、科教进步、社会和谐、特色鲜明的合肥北部卫星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