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焦虚寒 |
释义 | 下焦虚寒,病症。下焦指人体指脐至足部分,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即是指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功能而言。虚寒,其气起于胃下脘,别回肠,注于膀胱。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气虚寒,则津液不固,大小便利不止,少腹痛,不欲闻人语,治宜温之。 中医学名:下焦虚寒 所属科室:内科 - 发病部位:排泄 主要症状:大小便利不止,腰膝疼痛,,淋浊,遗精 传染性:无传染性 简介《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四 三焦门] 下焦虚寒 论曰下焦如渎,其气起于胃下脘,别回肠,注于膀胱。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气虚寒,则津液不固,大小便利不止,少腹痛,不欲闻人语,治宜温之。 治下焦虚寒,津液不止,气欲绝。 附方1、人参续气汤方 人参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陈橘皮(去白炒) 白茯苓(去黑皮) 乌梅(去核炒干) 芎洗三遍炒干各一 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不拘时候。 治下焦虚冷,脐腹疼痛,手足厥逆,脉气沉短。 2、石钟乳丸方 石钟乳(浆水煮研) 阳起石(酒煮研各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半) 桂(去粗皮) 上七味,捣研为末,用糯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生姜盐汤下治下焦虚寒,脾肾不足,腹胁疼痛。 3、内固丸方 香子(二两半微炒舶上者) 木香(一两) 楝实(炒一两半) 草豆蔻(去皮三分)干姜(炮半两) 吴茱萸(汤洗微炒) 葫芦巴(微炒) 补骨脂(微炒各一两) 甘草(炙一分) 上九味,捣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弹子大,以丹砂为衣,每服一丸嚼破,以温酒下,盐汤下亦得,空心食前服。 治下焦虚寒,脐腹 痛,小便滑数,补暖下元。 4、椒红丸方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取红)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二两) 干姜(炮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用猪肾三对,去脂膜薄切,摊于纸上去血。然后铺一重肾,着一重药末,以尽为度,却以三五重湿纸裹,于 火内烧,待香熟取出,去纸烂研,若稍硬,更点少许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 治下焦不足,肾虚脾弱,上膈烦热,下元虚冷,腹内雷鸣,胸膈气滞,羸瘦无力。 5.荜茇丸方 荜茇胡桃仁干姜(炮裂锉)人参白茯苓(去黑皮)诃黎勒(煨去核各一两)桂(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治下焦虚冷,腰膝疼痛,肌肉消瘦,渐加无力。 6.香子丸方 香子(炒)桂(去粗皮)巴戟天(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脐)补骨脂(微炒)干姜(上六味,捣罗为末,用羊肾二对,切去筋膜,以酒二升,煮令酒尽,烂研和诸药末。更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生姜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治下焦虚冷,便利频并,羸瘦无力,不思饮食。 7.浓朴丸方 浓朴(去粗皮锉五两)附子(生去皮脐)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取红各二两)上三味,以浆水六升,青盐三两,生姜三两切,同于银锅中,煮令水尽,焙干捣罗为末,以水浸炊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温酒下三十丸。治下焦虚冷气,温脾胃,思饮食。 8.诃黎勒丸方 诃黎勒皮荜茇桂(去粗皮)胡椒附子(炮裂去皮脐)沉香木香人参草 豆蔻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治下元虚惫,逐积冷,暖脾肾。 9.沉香荜茇丸方 沉香荜茇附子(炮裂去皮脐)肉豆蔻(去壳)木香香子(炒)石斛(去根锉)澄加槟榔(锉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温酒下三十丸。治下元虚冷气,温中强力暖胃。 10.补骨脂丸方 补骨脂(微炒)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槟榔(锉)肉豆蔻(去壳)青橘皮(汤浸去酥炙令微黄)硫黄(细研水飞过)腽肭脐(酒刷炙微黄)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干)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各一两)上一十四味,除研者外,捣罗为末,入硫黄研令匀,用白羊肾五对,去筋膜细研。入前药末相和拌了,搜白面裹,火中烧,令面熟为度,取出药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治下元虚惫,小便滑数,虚损不足。 11.韭子丸方 韭子(二两酒煮十余沸炒令干)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干)浓朴(去粗皮涂 生姜汁炙令香熟)龙骨附子(炮裂去皮脐)鹿角屑山茱萸桂(去粗皮)车前子天雄(炮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温酒下四十丸。治痼冷在内,饮滞伏留,阴盛阳虚,谷气衰微,清浊不分,肠胃虚弱,寒湿相乘,下利频并,饮食不入,怠惰嗜卧,烦闷不安,常服温益藏气,浓养肠胃。 12.温内丸方 浓朴(姜汁制一斤)干姜(炮)甘草(炙)白术草豆蔻(去皮)五味子诃黎勒皮上八味,同捣罗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计时候。 《圣济总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