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下江镇
释义

下江镇是从江县最大的一个建制镇,辖39个行政村,人口3.3万,世居着汉、苗、侗、水、壮、瑶等民族。下江镇因地处都江、榕江下游得名。据《黎平府志·地理志》载《颂毛司马德政诗碑》云:“古有上下江,从古未修辞。奉使悉开能,两粤客船集”是对下江较早的记载。清乾隆年间的“一洞天”“金鸡滩”“当水岩”摩崖石刻等古迹,除此之外,从沿用至今的兵房、教场坪、水洞卡、大码头、渡船口、大菜园等地名中,仍依稀显现古镇昔日重要与繁华。

历史沿革

清雍正十年(1732)移潭溪吏目驻下江,次年置下江游击营,驻兵八百。乾隆七年(1742)下江兴建土城、炮台、城门、三阶为守备营垒,营员增至二千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裁下江吏目置下江厅,民国二年(1913)改厅为下江县,民国三十年(1941)与永从县合并为从江县,县治迁至丙妹镇。从雍正十年至民国三十年,下江是游击营、吏目、厅、县建置驻地,其间长达200多年。营、厅、县时期城内建有衙门、营房、城隍庙、关帝庙、文昌宫、观音堂、天后宫、两广会馆、义库等建筑,置有义渡田、义学田等公众产业,筑有周长二里四分、高九尺、宽七尺的城墙和沿江长一百一十二丈五尺的石堤,并开设城门四座。当年商贾云集,街市繁荣,江上帆船(娘仔船)直达两广,是贵州重要的边贸商埠。当年贵州的第一辆汽车就是分拆乘船途经这里,后往三都上岸人背马驼运至贵阳的。抗战期间更是两粤后撒至培都重庆的重要通道,在琼瑶等文人名家的自传回忆录里还能找到眼前这条江和小城的身影。

旅游资源

下江镇旅游景区主要有:大山深处的古老侗寨——高仟,“震撼人心”的巨洞江上侗歌,从江县唯一的水族风情旅游区——摆亥,其民族风情浓郁,民俗神秘古朴。下江街清、民时期为厅、县驻地,历史遗迹和民俗众多。位于下江街北门坡脚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关帝庙是从江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庙宇。庙前有株千年古榕,胸围15米、覆盖地面3000多平方米,国内无几,是都柳江水系第一古榕。距庙西面约30米处有一整青石开凿为井口的龙王古井,水质清澈甘甜,至今当地居民最好的饮用水源。古庙对面江上的石壁上,有乾隆八年(1743)吕文魁(初考为乾隆十年大定府都司)撰写的摩崖石刻“一洞天”。摩崖邻近的大菜园渔村,是从广西迁徙过来的客家人,他们特有的乌蓬捕鱼船、成群鸬鹚和沙滩上晒网,以及撒网、鸬鹚、灯火等等多种捕鱼方式构成都柳江畔特有的风景。下江古有:凤凰戏波,金鸡唱晓,挡水摩崖,洞天秀石,平台列三,兹航普渡,古榕参天,文昌宫厥,关岳圣庙,马鞍雄姿等十景,如今仅存“凤凰戏波,金鸡唱晓,挡水摩崖,洞天秀石,古榕参天,关岳圣庙,马鞍雄姿”七景。

民俗文化

每逢农历三、八是下江街的赶集日,这天四邻八乡的各族群众数万人汇集这里购易物品、助通有无,不同村寨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借赶集之机会传情达意,以歌为媒倾诉衷情。集上的“汤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些商贩为解赶集者饥饿之忧,在集市固定的位埋锅生火,摆开桌子,做当地的特色饮食牛(羊)瘪、庖汤为主的露天饮食服务——“汤锅”,它不但价廉物美,而且蕴藏有深厚地域饮食文化。都柳江河鲜、河水煮活鱼、米豆腐、卷粉、爱玉凉粉等都为当地美食。每逢赶集,更是领略多元民俗文化、多彩民族风情的便捷途径。

经济状况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全镇拥有果园面积7329.7亩,金秋梨150亩,板栗基地1000多亩,核桃基地300多亩,石榴基地50亩,年产水果在280多万公斤以上。在养殖业方面,主要发展以养小香牛、小香猪、小山羊、小香鸡、鸭、鹅等为主。年大牲畜存栏数在2万头以上,生猪存栏数23000多头,其中香猪8500多头。2003年农民年人均粮食347.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56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3: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