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昌
释义

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依带水,古朴典雅,为浙江省重点历史保护地,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的水上婚礼也是别具特色。

地理位置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安昌镇

安昌镇位于绍兴县北部,北和西北面毗邻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瓜沥镇,东、南、西三面分别与齐贤镇、华舍街道、钱清镇接壤,南距县城柯桥7公里,北离杭甬高速公路中国轻纺城道口1.5公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0 公里。镇域面积24.1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常住人口36480人,其中非农人口5859人,外来暂住人口7740人。

安昌镇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据《越绝书》、《嘉泰会稽志》等古志记载,

镇东涂山(又称西衣山)即相传大禹娶妻及会诸侯之地。后白洋古文化遗址曾出土石器、陶器、原始瓷等文物。唐末,钱缪屯兵平董昌之乱,因名其乡为安昌。清宣统二年(1910)置镇。1950年分建东安昌镇、西安昌镇,1954年3月合并为安昌镇。1991年11月,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1992年5月,大和乡并人,仍为安昌镇。

安昌概况

【概况】2004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9.5%。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2.69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财政收入916万元,其中镇本级收入5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40元,比上年增加32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200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18亿,比上年增长9.2%,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税收实现616.37万元,其中:国税294.78万元,地税321.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2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农业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发展】2004年,发展双福、玉清等村魔芋种植500亩;以诚信肉类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生猪养殖,在福田、南丰等村种植优良黑麦草1000余亩;依托全县竹浆纸一体化建设项目,在石梯、高安等7个村栽竹子1784亩,超计划完成284亩。?

2005年,新建魔芋种植基地1200亩,结合科技入户、“三百”示范工程,稻瘟病防控等工作的实施,大力推广农业生产适用技术,培养新型农民103户、科技示范户8户。?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完成一大渠起淤15000米;规划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村3个,申报农业综合土地整治开发项目预备村12个;实施国债和政府督办沼气项目5个村,建沼气300口,改厕改厨改灶300户。筹措资金50余万元实施了福田、东升、金龟等村道建设,连通了安乐路至黄土、保林至桑枣等村级公路。?

【动植物病害防疫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内,完成了20个村2.6万头牲畜“五号病”、猪链球菌等疾病防控,对57头可疑生猪进行了无公害化处理。生猪防疫率达98%。稻瘟病防控工作全面开展,对16个村12000亩水稻普遍喷施了预防药,对发病水稻2000亩,100%进行了施药处理。2005年,全镇未发生稻瘟病大流行。?

【依托招商引资,工业经济稳定增长】2004年,年内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5个,引进资金1650万元。包括广汉正蓉炭素制品有限公司征地27.8亩,组建安县正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绵阳市森拓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租赁川主村荒山、林地发展楠竹;云南农科院与安县都乐魔芋公司合作实施魔芋种子无性繁殖技术项目;三台颐康床上有品有公司投资60万元组建安县分公司;成都客商与天龙宾馆合作,进行餐饮、住宿、会议接待服务。?

2005年,组织开展4次小商品展销会,增加人气,积极招商引资,年内共引进项目3个。培植骨干企业,新增规模企业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73亿元。同比增长22%。?

【整治城市环境,改善城市面貌】2005年,大力整顿以街为市、跨门经营、乱停乱放、乱摆摊点、乱搭乱建等,有损城市形象的行为,整治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更换人行道彩色地砖960平方米,新增垃圾桶56个,新安路灯17盏,填埋垃圾1200立方米。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切实做好七件大事】2004年,完成了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阶段性工作任务,调查户数为1991户,调查面积达100%。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颁证7777户,颁证率达99%。完成粮食直补工作,发放粮食直补金1万元。兑现退耕还林补助131.4万元。完成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年度任务,新建沼气180口,全部达到“三改”要求。完成成青路安昌过境段公路改建涉及9户农户、37.24亩土地的拆迁征地任务。完成了6个村、9个组,10.6公里的农村低压线路改造。?

【重拳出击,查螺灭螺,控制血吸虫病】2005年,重视发展卫生事业,建立了镇卫生院和防保站,提高了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血防工作全面开展,全镇查螺10万平方米,查出有螺面积187处,2.26万平方米,对全镇13个流行村开展了血吸虫查病治病。检查10255人,查出呈阳性人数76人,均得到了治疗。检查耕牛865头,查出病牛7头,已全部治愈。?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04年,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投资30余万元,改造了中心校、北山、开茂、金龟、福田等学校危房。社保工作不断强化,对全镇1164户、1968人城镇居民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对“五保户”供养76人发放“五保”供养金2.5万元,实现应保尽保。?

2005年,稳定计划生育成果,全面兑现农村独生子女奖励扶助金121户7.26万元,建立育龄妇女信息网络化管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全镇落实重点帮扶对象19户,65人,对特别困难的5户无房户新修了住房,同时对其它254户贫困户采取了科室包村、干部包户的做法,年内落实帮扶资金5万余元,切实解决了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全镇低保户1161户,发放低保资金122.5万元。

企业发展

一、工业情况全镇共有企业178家,总资产达 503545万元,就业职工14102人,在支柱产业纺织、印染上有喷水、喷气织机以及无梭剑杆织机3632台,有平网印花生产线19条,圆网印花生产线 14条,其它五金电器、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电缆电线、各类石材等多种产业各有各的特点。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486万元,现价企业总产值 806957万元,企业销售收入850228万元,自营出口1889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29.5%、30.2%、105.2%,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2004年将继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使安昌的经济更快的发展。

二、工业园区安昌镇工业园区位于安昌镇区的北侧,一期建设1000多亩,园区东面与建设中的柯北工业园区相联接,在工业集聚上直接受到安昌镇城镇建设和柯北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安昌工业园区在地块上以提升、改造传统行业为主,大力引进高、新、特项目。园区有优越的区位,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便捷的交通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三、建筑业安昌镇共有建筑企业二家,资质为一级,具有承建各类大中型建筑的能力,项目涉及建筑、市政、房地产等方面,两家建筑企业的办事处分布绍兴县、市区、杭州、上海等地。

四、农业农业在以前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近年来安昌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在全镇范围内初步形成“北鸭、中猪、南菜“的整体格局。2003年,安昌镇实现粮食总产量7925吨,亩产882公斤。作为浙江省“麻鸭之乡”和绍兴县百万羽麻鸭基地,2003年共饲养麻鸭136.94万羽,禽蛋加工5800吨,并同时发展了饲料加工业。

五、交通安昌镇位于绍兴县西北部,毗邻杭州市萧山区,沪杭甬高速公路柯桥道口在安昌境内,镇区距绍兴县城7公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5公里,县内齐大公路、安华公路、杭甬运河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六、公益设施安昌镇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发展,各类公益设施齐全,镇内建有中心医院一所,,距县轻纺城医院和华宇医院仅7公里;镇内设镇中和镇中心小学各一所,距省重点中学柯桥中学6.5公里,浙江大学中国轻纺城职业培训中心5公里,镇内有完善的住宿、娱乐场所,同时有线电视、电话电讯等设施也十分齐备。

七、古镇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的安昌,具有数千年的历史,至今还保存三里长的依河街市,传统的店铺,凝重的台门,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古老的小桥,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

地位和作用

自古言“无绍不成衙”,就是讲述了绍兴师爷在古代官府中的地位和作用,古镇安昌作为绍兴师爷的荟萃之地,具有浓厚的师爷文化气息,随着“绍兴师爷馆”的开辟,让游人真正有了认识、了解师爷的场所。同时,绍兴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水乡婚礼、传统的手工酿酒、作酱;穿梭的乌篷小船……腊月里人们忙着祝福、搡年糕、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构成了一幅古老、淳朴、喜庆、祥和的水乡风情图。随着“风情馆”“文史馆” “师爷馆”“钱庄”等景点的开馆迎客,给古镇平添了一份浓浓的人文气息,使古镇真正成了“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习俗的长卷,特色商品的长街,古镇风韵的长音”。

安昌,绍兴师爷的荟萃地

沿河而筑的长街,一路铺陈的廊棚,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古老凝重的台门,逼仄幽深的小弄,三五相间的河埠,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间或有“月腊肠、扯白糖”的吆喝在耳边响着,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安昌“绍兴师爷”群落,更使这里浸淫着一股深厚的书香。位于绍兴西北的安昌,素有“金柯桥银安昌”的美誉。

如果说“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是安昌独特水乡景观的形象描绘,那么“社戏锣鼓伴月升,腊肠香味随风飘”则是安昌浓郁风情的具体写照。安昌古镇延续了绍兴百年来的民风习俗,今年的安昌腊月风情节已是第4届,逛逛老街,坐乌篷船游古镇,看各式石桥、青石小弄。老街东市段更是民俗风味集中之地,可观看当地人在箍桶、竹编、打铁、纳鞋、挑花边、纺棉花.....更不要错过热闹的社戏,喜庆的船头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篷小船和搡年糕、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迎接新年的习俗,说不定还能碰上水乡婚礼。

除了“闹腊月”,其余时间的安昌更多呈现出一种水乡小镇惯有的淡泊甚至冷清,使你在悠然和闲适里,清晰地触摸到一种熟稔的亲切平和,浓浓地体验着一种温暖的真实平常。尤其是杏花三月,春雨绵绵的老街韵味无穷,阳光灿烂的早晨别忘了去泡福安居茶馆,老虎天窗斜射下来的金光将一个带毡帽的老头子罩住。

当明亮而慵懒的阳光透过廊棚将斑驳的石板照得清晰光洁,蹲在河埠与乌篷船老大共咂一碗黄酒,或索性什么也不做,静静地坐在廊棚下任过往行人三三两两从身边走过,听家居妇女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

住宿:安昌大酒店标准间100左右,古镇里的小旅馆每间40元。

特色饮食:安昌土制的风腊肠,绍兴麻鸭鸭。小饭店很多,两个人点上六七个菜一斤老酒不过六七十元,消费很低。

古镇交通线路

交通:从绍兴坐公交中巴,40分钟左右可到达安昌,车票3元。

自驾车从沪杭甬高速公路柯桥路口下,约5公里到安昌镇。乘公交车可从绍兴客运中心或汽车北站乘坐安昌中巴车,从早上6点至晚上5点,每5分钟一班。

简介

安昌

安昌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江南水乡古镇。古镇保存有数里长的依河古街市,古色古香的店铺、民居,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古老小巧的小石桥,使得安昌古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游览观光。安昌的小桥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在安昌,你还可以看到浓浓的江南民俗风情,绍兴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篷小船……乃至祝福、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等江南风俗一应俱全。随着根据师爷故居等古民居整修而成的“绍兴师爷馆”、“安昌民俗风情馆”和“安昌文史馆”等景点的开馆迎客,给古镇又平添一份浓浓的人文气息,使古镇真正成为“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习俗的长卷”、“特色商品的长街”。

风土人情

沿河而筑的长街,一路铺陈的廊棚,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古老凝重的台门,逼仄幽深的小弄,三五相间的河埠,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间或有“月腊肠、扯白糖”的吆喝在耳边响着,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安昌“绍兴师爷”群落,更使这里浸淫着一股深厚的书香。位于绍兴西北的安昌,素有“金柯桥银安昌”的美誉。

如果说“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是安昌独特水乡景观的形象描绘,那么“社戏锣鼓伴月升,腊肠香味随风飘”则是安昌浓郁风情的具体写照。安昌古镇延续了绍兴百年来的民风习俗,今年的安昌腊月风情节已是第4届,逛逛老街,坐乌篷船游古镇,看各式石桥、青石小弄。老街东市段更是民俗风味集中之地,可观看当地人在箍桶、竹编、打铁、纳鞋、挑花边、纺棉花.....更不要错过热闹的社戏,喜庆的船头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篷小船和搡年糕、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迎接新年的习俗,说不定还能碰上水乡婚礼。

除了“闹腊月”,其余时间的安昌更多呈现出一种水乡小镇惯有的淡泊甚至冷清,使你在悠然和闲适里,清晰地触摸到一种熟稔的亲切平和,浓浓地体验着一种温暖的真实平常。尤其是杏花三月,春雨绵绵的老街韵味无穷,阳光灿烂的早晨别忘了去泡福安居茶馆,老虎天窗斜射下来的金光将一个带毡帽的老头子罩住。

当明亮而慵懒的阳光透过廊棚将斑驳的石板照得清晰光洁,蹲在河埠与乌篷船老大共咂一碗黄酒,或索性什么也不做,静静地坐在廊棚下任过往行人三三两两从身边走过,听家居妇女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

特色饮食:安昌土制的风腊肠,绍兴麻鸭。小饭店很多。

景物建筑

水乡古镇

安昌

安昌镇南靠柯桥,北邻杭甬高速公路,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境内现存白洋新石器时代越族先民遗址。相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娶妻成家。公元896年,钱镠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该地平董昌之乱,因命其乡为安昌。现存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弘治年间,数百年来,棉、布、米集散旺盛,蔚为越北大市重镇。抗战前夕尚有商号933家,是城区外市集之最。 安昌明清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至今保存完好。粼粼河水,石板街路,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姿态各异的拱桥石梁,古老凝重的台门,幽深僻静的弄堂,风貌古朴典雅,极具水乡特色,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

地处

贞丰桥畔,原名德记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镇江,于清光绪末年,携眷迁徙安昌,因擅长烹调珍馐佳肴,掌勺开设酒店。夫妻俩年过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年长后,如阿一枝出水芙蓉,在水乡安昌压倒群芳。在父母的宠爱下,抵制缠足,“大脚观音”的雅号不胫而走。求婚者纷至沓来,李德夫难舍爱女远离膝下,小楼藏娇,让她守着双亲共度生涯,当垆劝酒,张罗顾客,生意火红。

绍兴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都得到保存延续,隆冬腊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体味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

古桥水巷

福洪桥

福洪桥在后港西口,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梁桥。桥身中间的石条上,镂刻着图案对称的花纹,中间镌有“福洪桥”三字。但当地老百姓却叫它洪桥,反而把它的真名忘记了。桥在清康熙年间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桥长16.4米,宽2.1米。跨度为4.7米。 相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农民起义军反抗清政府的统治,由于众多的原因,遭到失败。当时有一支太平军从外地流落到安昌,当地地主豪绅十分恐惧,勾结清政府,一面散布许多谣言,污蔑他们是青面獠牙的“长毛”,一面伺机将太平军镇压。有一天,大地主黄通令纠集地主武装势力,在福洪桥上,残酷地杀害了几百个太平军的士兵,太平军士兵的鲜血染红了福洪桥的石阶,染红了碧澄的后港河。

由于“红”和“洪”谐音,从此人们就把福洪桥称为洪(红)桥,用以纪念壮烈牺牲的太平军士兵。一百多年过去了,洪桥的名字仍然在流传。

贞丰桥

贞丰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由于安昌古名贞丰里,以里得名,为贞丰桥。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重建。桥长12.2米,宽2.8米,跨径4.4米。该桥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驳,石隙间伸出枸杞枝,风貌如初,整治修后傲然跨河而立,呈现一派古意。桥北西侧,曾开设德记酒店,地处桥旁与闹市中间,顾客把酒临风,看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桥楼互衬,风光无限,美不胜收,也曾经是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聚会的地方,人称“迷楼”。贞丰桥和迷楼现仍保存如初,一桥一楼,相得益彰。

双桥

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这两座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世德桥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永安桥由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两桥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资重建。1957年永安桥再次修缮。世德桥长十六米,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永安桥长十三点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三点五米。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人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风俗

历史和文化

安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实的文化积淀,加上自然环境独特,形成了不同一般的水乡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滋育着周庄这方古老灵秀的水土,安昌的乡情、习俗、风物,弥漫着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古朴情调与淳浓韵味。 当地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水乡风采。

上街、走亲、下田……妇女喜欢系上一块花毛巾或蓝布包头,身穿大襟衣服,腰着百褶小围裙,背后垂下两条及膝的彩带,带头上还缀有红绿流苏,裙下一条上青布裤,脚穿绣花滚边圆口布鞋。这就是地道的水乡周庄农村妇女的打扮。

年轻姑娘的穿着既文雅又娇俏:头上系一条色彩呈红的毛巾包头,后面的两边收起。两侧露出扎着红绒头绳的乌黑发亮的两根辫子,身穿小花头的大襟短袄,花布滚边,小琵琶扣,腰间一抹士林蓝布百褶小围裙,腰兜板(俗称着腰板)绣有各种精美图案,蓝色的彩带头上还缀有红绿流苏,裙下一条上青布裤,脚穿绣花滚边布鞋,整个打扮呈现一种俏丽之美。

穿着浆洗得干净笔挺的士林蓝布大襟短袄,浅湖色的滚边和琵琶扣,腰间系着蓝布百褶围裙,围裙外还系着同样颜色的小围裙(俗称二官裙),脚上素色布鞋,这就是中年妇女的服饰。他们的头饰也同姑娘不一样,包头用的毛巾是素色的,有的用蓝布包头,头上梳的是扎着彩绳的发髻(俗称头发把),发髻上竖插银荷花板,横的是一根银簪子,装饰朴素大方,呈现一种清雅之美。

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都用深色的,头发把上还罩上黑色的网巾,布裙大多也是黑色的,给人一种古朴、庄重之美。

包头、腰兜板、彩带、花布鞋,都是妇女们亲手绣成的。年轻的姑娘爱绣牡丹,意为幸福富贵。年长的求平安,则爱绣莲花,倾注了她们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生活城市化

随着农村生活城市化,上述这种服饰穿戴的人越来越少了,只是在中老年妇女中还保留着。 镇郊白家浜村,曾流传一种奇特有趣的民间娱乐活动——划灯。月白风清之夜,几十条扎满彩灯的船只,在弦乐声中划行于江河上,波光流翠,彩灯摇曳,橹声咿哑,涌泻几十里,显得清丽、雅致又而壮观,被人称为“江南第一灯”——划灯的渊源,可以从清康熙皇帝出巡说起。时值盛世,天下太平,苏州郡守为了取悦正在江南巡游的康熙皇帝,广泛征集民间绝技。白家浜村村民擅长制作彩灯,这次便大显身手了。他们以竹篾为架,裹上彩绢,点燃蜡烛,显得色彩艳丽夺目。在灯船上架飞檐翘角,四周蒙上轻纱,纱上描绘山水花卉,飞禽走兽。船架周围有几十支灯钩,挑起透亮的彩灯。透过轻纱,可以看到船中旋转着的戏文灯盘,或梁祝姻缘、武松打虎,或李三娘推磨,或松鼠采葡萄,荡漾河中,令人赏心悦目。这种别出心裁的娱乐活动,使康熙皇帝大悦,称为上上贡品,从此,白家浜村的划灯风俗,历时百年不衰。

划灯宜选择月朗星稀之夜。届时,村头鼓乐声起,几十条色彩艳丽的灯船,灯光闪烁,划破碧波,徐徐荡入村前的百家渠,此谓“会灯”。灯船在河中或排成一字蛇行,或呈双圈穿绕,时缓时急,时进时退,变化无穷。若指挥者机智敏捷,灯船变幻莫测,更使旁观者惊喜交加。每只灯船有桨手八九人,个个扣舷盘膝,神志怡然。晚风徐来,月色澄明,使人恍觉进入瑶池琼楼。

会灯过后,灯船沿着村边的小河划行,两岸观众亦步亦趋。透过朦胧的月色,船上华灯璀璨,与倒映在碧波中的星月争辉竞色。一时灯彩缤纷丝竹盈耳,观灯者为之陶醉,恍人仙境。划灯每隔三五年举办一次,成为远近闻名的娱乐趣俗。灯船划到之处,备受欢迎。有一次,划船一直从周庄划进姑苏城,使城里人叹为奇观。几十条灯彩熠熠的灯船,荡入小桥流水,划过三关六城门,在市河中婉蜒荡漾,赢得了一片喝彩。村民们有求必应,在城里一连划了十几天,城里人还是热情挽留。无奈乡下农时季节不等人,不能久留,他们硬起心肠把船上的彩灯烧毁,才脱身还乡。

白家浜村的农民家里,还保存着灯笼架、小木浆等用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