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霞山村 |
释义 | 1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工农街道霞山村广东湛江市霞山区霞山村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的村庄,在十九世纪末,霞山村人民在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英勇不屈,铸造光芒四射的民族精神。当年,在辛罗宫前,村民们高举抗法义旗,誓死保家为国。解放战争时期,辛罗宫和黄氏宗祠是南路地区革命志士开展秘密工作的重要据点。 1947年,党组织在辛罗宫成立了东南区霞山村游击小组,1948年春,党组织又在辛罗宫成立地下联络站,辛罗宫为湛江的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湛江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一页。 2008年2月27日早上,湛江市霞山工农街道办下辖的霞山村锣鼓喧天。这里正举行一个隆重仪式,庆祝辛罗宫被审定为湛江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工农街道办负责人告诉笔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霞山村人民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密切配合湛江城市建设规划,为湛江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辛罗宫被审定为湛江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既是霞山村建设特色文化村的一件大事,也是街道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件大喜事。 清末,霞山仅是个小渔站。海边只有一个海头小港,供民船停靠。渔民赶潮在此兜售水产鱼货,邻近乡民小贩则挑来柴米等日用品与渔民交易。潮涨成圩,潮落收市,海滩仅有一字排开的茅棚数间遮日避雨。渔民在海边建有砖木结构的“海生宫”庙(今海富酒店旁),意指渔民都是海的儿女,祈求保佑平安,这也是霞山最早建筑之一。早期的霞山没有确切的地名,周围稀稀落落分布有谢屋、霞山、炮台仔、郑屋、海头港、洪屋等村落,曾统称海头汛,属雷州府遂溪县二十二都管辖。 ◎ 霞山区名字的由来与霞山村的渊源:1899年法帝强迫清政府,把包括今霞山区(旧称西营)在内的518平方公里陆地和1912平方公里的海域,总称广州湾(湛江旧称)划为法国租界。法帝入侵后,驻军在麻斜和海头港,根据兵营的位置称为东营和西营。 为巩固和发展其殖民统治,法人在西营进行市政建设,初成商埠,便将兵营的所在地易名为“西营”和“东营”。 当时,广州湾设东营、西营两个市及赤坎、坡头、淡水三个区(后增设赤坎市),西营是广州湾法国当局最高行政首府所在地,这是霞山原称西营的来由。法国侵略者,为纪念其战舰“白雅特号”最早登陆广州湾,又把西营称为“白雅特城”,但民间一直沿用西营地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湾光复,1946年湛江建市,西营作为市辖一个区,地名保留。解放后至1956年,湛江市仍沿袭使用西营地名,市委、市人委行政机关设在西营。 解放后,当家作主的湛江人民,纷纷要求更改带有殖民地烙印的地名东营、西营。经广东省人委批准,1957年1月1日,取消西营和东营名称。取消后,西营以“湛江市”名称包括,不另命名,东营改称麻斜。西营以“市”来包括,造成混乱,给人民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变。湛江市人委根据市区中心有个大村庄霞山村,位置刚好又落在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旁,经请示省批准,1958年6月30日,把西营改称为霞山。从此,霞山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霞山地名几经更迭,几度易名,见证了霞山区的发展历程 2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霞山村霞山村位于福建泉州市德化县东南部,与永春县湖洋镇毗邻,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5亩,林地面积38529亩,果园面积2305亩,共5个自然村。全村共有455户1943人,其中男964人,女979人,劳动力845个,大部分人口在家务农。1998年建1座570平方米的村部,解决了无址议事的问题。 解放前,该村为霞山保,因当时交通不便,又霞山屯居住人口较多,故称之。解放后,历时互助组、初级社。人民公社化后,该村系霞山大队,1984年改为霞山村,队址、村址均设立在相对较中心点的霞丰角落即今日的霞山村的村址。 霞山村海拔650米,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宜插播早、中、晚稻。全村有3.8万多亩的山林地,为发展林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作物有马铃薯、水果(以芦柑为主)等。全村农业产值880.2万元,工业产值2750万元,企业产值2800万元,村财收入2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2元。境内有冶炼厂、竹木加工厂等企业,为全村的劳动就业提供了良好条件。还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村两委意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霞山小学由一个初级的单人校发展到现在的7班10名教师,有200多名学生的规模学校(总校)(下山屯3班3员,白石3班3员),由于支部对教育的重视,因此,每年都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的学生,这些人毕业后大多成为国家栋梁。该村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力度,新村建设走上一个新台阶。 3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罗东镇霞山村霞山村因山而得名,位于南安市罗东镇北部,芦溪北岸溪畔,距市政府40公里,东邻乐峰镇,西与荆坑村,南与罗东村相邻,北连雄伟秀丽的大旗山和广峰寺。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聚落分布在大帽山东麓丘陵山谷地,呈条形。系老区基点村。 霞山村因地处小山边,简写下山,雅称霞山。民国年间属霞山保,1949年解放后属高山乡,1962年拆小公社时属罗溪公社,并自立霞山大队,1984年称罗东乡霞山村委会,1988年改成罗东镇霞山村委会。 霞山村委会驻地设在苏坑。有下苏坑、坝子口、丙寮、草埔、顶苏坑、下山、东头7个自然村,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580多户2300人。海外侨胞近2000人。有耕地面积760亩,山地762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马尾松、官溪蜜柚、龙眼、香蕉、茶叶。境内主要山峰有班山、霞山、五房山、对面山,村水泥路接梅九、梅仙公路。 霞山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文明礼貌,治安良好,一派祥和,安定和谐。全村通往各自然村公路四通八达,已全部硬化,并全部安装路灯,村容整洁,环境宜人。一九九一年被南安县委、县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一九九一年、九二年、九三年连续三年被南安市公安局评为先进治保组织,一九九四年、九六年二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历年受镇党委、政府表彰的各种荣誉屡见不鲜。 霞山村历来人才济济,英贤辈出。清代道光十一年钦授予黄火焕(字仲国)为奉直大夫、诰封奉政大夫、晋封昭武大夫、勅赠武信郎,妣潘氏诰封宜人,由皇朝赐金建五代同堂(背书七叶衍祥)牌坊1座,圣旨全文:“旌表南安县太学生黄火焕,身观七世、寿近百上龄,钦授奉直大夫。”(牌坊奈因“文革”被毁,现存留部份,正在筹修复)。并钦赐黄火焕府第为“大夫第”,曾有拟联“紫云都督府,芦水大夫家”,咸丰年间曾有父子均中举人,即父子登科之誉。声名远播,誉驰声扬。 霞山村现有清代古民居建筑古大厝(俗称汉室皇宫起)20多座,其中霞山大厝,十座大厝比邻相连,负有盛名。 霞山村特色产业有针织造,现有针织机600多台,有禽畜饲养场数家,年出栏数万只之多,还有龙眼,蜜柚等数百亩果园。另有帮山“雪里梅”石材,储量丰富。 4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该村位于马金镇境内,总人口2400余人,2006年人均收入4500元。该村区域优势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流传着一种古朴优美的民间舞蹈——高跷竹马。 所谓高跷竹马,即在脚上绑上一米多高的木制踩脚,身上套着竹骨纸面的各色竹马,穿上戏曲行头,在名·种喜庆节日自发上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我省许多地方都有竹马舞和高跷舞,但将高跷竹马连在一起的只有开化霞山村。 霞山村的高跷竹马舞历史极为悠久。相传,霞山村远祖郑元*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迁居开化,不久即出使戎狄,演释了一段苏武牧羊式的故事。唐太宗为彰其功特授太原河北安抚使,秉节钺位并赐书:“知公口伐,可汉如约,遂使边火见燧,朕何惜全石赐于公哉?”为纪念郑远*以及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薛仁贵、罗成等八位唐代开国元勋,霞山郑氏后裔将流行于安徽一带的高跷和流行于浙西的竹马结合,并配上戏曲文官武将的行头,于元宵。春分、冬至等节日走街窜巷、翩翩起舞。 唐末时期的霞山高跷竹马舞非常简单,一般设八个文官武将和一个带头小兵,没有复杂的舞步。明代成化年间,淳安人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荣禄大夫兼太子少保商辂和霞山首富郑旦公义结金兰,与霞L山结下了一段渊源。在他的带动下,高跷竹马加上了高跷劈叉、翻斤斗、交叉舞步、鲤鱼翻花等较为复杂的动作,人物也从9人增加到16人,使霞山高跷竹马的艺术品味得到很大的提高。 解放后,开化文化部门对霞山高跷竹马舞极为关注,指派专门人员对霞山高跷竹马舞进行收集整理,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十多年来,霞山高跷竹马舞参加了多次市、县级民间艺术活动,并多次获奖。 2007年,在全省农民“种文化”活动中,霞山村也积极行动起来,在高跷竹马世家郑利岳的带领下,广收学徒,力争将这独特的民间舞蹈发扬光大。从5月份起已有15名新的学徒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且大部分都为在校的初高中生,现已都走的有模有样。同时,县级有关部门也对这项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改善道具,提高表演水平,相信在全省对民间文化艺术越来越重视的今天,霞山的高跷竹马舞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