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细叶野牡丹 |
释义 | 细叶野牡丹(拉丁名:Melastoma intermedium Dunn),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属的一种小灌木和灌木,直立或匍匐上升,高30-60厘米,分枝多,披散,被紧贴的糙伏毛。叶片坚纸质或略厚,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果坛状球形,平截,顶端略缢缩成颈,肉质,不开裂,长约8毫米,直径约1厘米;宿存萼密被糙伏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分布于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生于海拔约1300米以下地区的山坡或田边矮草丛中。它的全株可用于痢疾、口腔破溃以及毒蛇咬伤。 中文学名:细叶野牡丹 拉丁学名:Melastoma intermedium Dunn 别称:山公榴(海南岛),铺地莲(棯)(广西),水社野牡丹(台湾)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蔷薇亚纲 目:桃金娘目 科:野牡丹科 亚科:野牡丹亚科 族:野牡丹族 属:野牡丹属 种:细叶野牡丹 命名来源:Journ.Linn.Soc.Bot.38:360.1908 形态特征小灌木和灌木,直立或葡匐上升,高30-60厘米,分枝多,披散,被紧贴的糙伏毛。叶片坚纸质或略厚,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顶端广急尖或钝,基部广楔形或近圆形,长2-4厘米,宽8-20毫米,全缘,具糙伏毛状缘毛,5(-3)基出脉,叶面密被糙伏毛,毛隐藏于表皮下,仅尖端露出,有时夹有微柔毛,基出脉下凹,背面沿脉上被糙伏毛,有时其余被微柔毛,侧脉互相平行;叶柄长3-6毫米,被糙伏毛。伞房花序,顶生,有花(1-)3-5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常较叶小;花梗长约3-5毫米,密被糙伏毛,苞片2,披针形,长5-10毫米,宽2-4毫米,被糙伏毛;花萼管长约7毫米,直径约5毫米,密被略扁的糙伏毛,毛有时具极少分枝,裂片披针形,长约7毫米,外面被糙伏毛,里面无毛,具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棒状,较裂片短;花瓣玫瑰红色至紫色,菱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2-2.5厘米,宽约1.5厘米,顶端微凹,具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长者药隔基部伸长,弯曲,末端具2小瘤,花丝较伸长的药隔略短,短者药隔不伸延,花药基部具2小瘤;子房半下位,顶端被刚毛。果坛状球形,平截,顶端略锰缩成颈,肉质,不开裂,长约8毫米,直径约1厘米;宿存萼密被糙伏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生长分布产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生长习性生于海拔约1300米以下地区的山坡或田边矮草丛中。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南平。 鉴别特征细叶野牡丹与地菍M. dodecandrum Lour.极相近,主要的区别是,细叶野牡丹的植株较大,毛被较密,叶面密被糙伏毛,毛隐藏于表皮下,仅尖端露出;花较大,萼上的糙伏毛略扁。 药用价值来源细叶野牡丹的全株。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碎,晒干或鲜用。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主痢疾;口疮;疖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或研末敷。 繁殖栽培不同扦插基质、扦插季节和插条部位育苗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扦插生根和根系生长均存在极显著影响,以红壤:谷壳灰=4∶1为基质的扦插效果最好,生根率平均达98.15%,生根数为13.83条,最长根为11.01 cm ;四季均可扦插,但最佳季节是春季。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处理组合间比较,最好的处理组合为春季+顶部枝条+红壤:谷壳灰=4∶1,生根率平均达95.37%,生根数为15.67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