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安,会意。字从宀(mián),从女。“宀”本指房屋,引申指后院、后方。“女”指妇孺、家眷。“宀”与“女”联合起来表示“家属有住所”。本义:家属有稳定住处。引申义:后院平静。后方稳定。

汉字解释

基本信息

安: ān ㄢˉ

郑码:WDZM

U:5B89

GBK:B0B2

五笔:pvf

部首笔画数:3画

笔画数:6

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531

参考英译: quiet clam safe set peaceful tranquil be satisfied secure

汉字区位码:1618

汉字释义

安,会意。字从宀(mián),从女。“宀”本指房屋,引申指后院、后方。“女”指妇孺、家眷。“宀”与“女”联合起来表示“家属有住所”。姓氏 本义:家属有稳定住处(不必跟随男人们流浪)。引申义:后院平静。后方稳定。说明:“安”是相对于男人的动荡生活而言的。男人们外出服徭役或征战,心里放不下的是妻儿。若妻儿跟着队伍走,多有不便甚至危险,这会让男人们心里“不安”。若家属能有和平环境和平静生活,男人们就“安心”了。就野战军而言,随军家属都住在留守处。留守处都设在后方,远离前线,这时,军人家属的情况就属于“安”。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粟裕率领的第三野战军辗转征战,但二位领导人的心里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俩的妻儿都住在当时苏联军队控制的地盘——旅顺。

安,定也。――《尔雅》

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东汉·许慎《说文》

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

好和不争曰安。――《周书·谥法》

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辞下》

居安思危。――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然后得一夕安寝。――北宋·苏洵《六国论》

谢庄遂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安睡,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

⒈平静,稳定:平~ 。 ~定团结。

⒉使平静,使稳定:~慰。~民。

⒊处理,放置,装设:~排。~置。~装。~机器人。

⒋存着,怀着:~心赖账。

⒌治理:治~。~天下。

⒍疑问词。哪里?怎么:而今~在?~能见死不救?

⒎电流强度单位名称,安培的简称,代号A。

问候语

问候语——安

晚安的省略,安,汉语拼音an,意为“爱你”。

相关词语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安如泰山:稳固。

安厝:停放灵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

安放:使物件处于一定的位置。

安置:安家乐业

安定:安全和稳定

安能:(表示疑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

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安稳、安定、安全。

2、安逸、安乐。3、安心。

4、安放、设置(后起意义)。

5、疑问代词。a、什么,什么地方;b、怎么,哪里。

6、养

例:1安定,安逸,安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2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3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4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

5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康熙字典》解释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於寒切,案平声。【说文】静也,从女,在宀下。【广韵】徐也,止也。【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注】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注】谓止於至善也。 又宁也,定也。【书·臯陶谟】在知人,在安民。【齐语】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又危之对也。【前汉·贾谊传】置之安处则安,置之危处则危。 又佚乐也。【礼·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偸。【左传·僖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 又【谥法】和好不争曰安。 又何也。【礼·檀弓】吾将安仰。【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又与焉同。【正字通】安之於焉,犹何之於曷,音别义通。 又姓。【风俗通】汉太守安成,唐安金藏。又安期,安平,俱复姓。 又州名,春秋时郧国,汉属江夏郡,宋改为安州。 又叶乌前切,音烟。【诗·大雅】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又叶於眞切,音因。【苏轼·李仲蒙哀辞】矫矫荦荦,自贵珍兮。欺世幻俗。内弗安兮。

考证:〔【贾谊·治安策】置之安处则安,置之危处则危。〕 谨照原书改前汉贾谊传。

汉语三画导航里的安

ān

【三画导航】441 //一级字//宀部//上下结构//6画

【笔画顺序】丶丶乛乚丿一

【汉英翻译】calm;Content;Peace;Quiet;Still;to pacify

1.[名] 姓。

2.[动]使稳定:~邦定国|~民|~神|~慰|~抚。

3.[动]感到满足舒适:~于现状|~土重迁|~之若素。

4.[动]使有适当的位置;安置:~家落户|~营扎寨|~插|~放|~排|~顿。

5.[动]安装;装置:~玻璃|~电话|~水龙头。

6.[动]存有;怀着(不好的念头):你~的什么心?|没~好心。

7.[动]加上:给他~了个什么罪名?

8.[形]没有事故或危险(跟“危”相对): 居~思危|转危为~|~然无事|治~|公~|~全|平~。

9.[形]平静;稳定:坐立不~|~静|~定|~详。

10.[形]舒适;快乐:~居乐业|~逸|~闲|~乐。

11.[量]法定计量单位中电流单位安培的简称,导体的横截面每秒通过1库仑的电量时,电流强度为1安。这个名称是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安培而定的。

12.[代]表示疑问,询问处所,相当于“哪里”:沛公~在?|计将~出?

13.[副]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燕雀~知鸿鹄之志哉?|~能坐以待毙?

1【安邦定国】ān bāng dìng guó 邦:泛指国家。使国家安定巩固。〖出处〗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我这剑要卖与烈士,大则安邦定国,小则御侮捍身,您孩儿每识个什么?”

2【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3【安插】ān chā (动)指(把人员、故事情节等)放在一定的位置上。

4【安定】ān dìng (形)(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

5【安堵】ān dǔ (形)〈书〉安定,安居。

6【安度】ān dù ①(动)安全度过。~危险期。(作谓语)。②(动)平静地度过。~晚年。(作谓语)。

7【安顿】ān dùn ①(动)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老小。(作谓语)。生活~。(作谓语。)②(形)安稳。吃口~饭。(作定语)。生活过得~。(作补语)。

8【安放】ān fàng (动)指安排在一定的地方,是具体的动作。

9【安分】ān fèn (形)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守本分。

10【安抚】ān fǔ (动)安顿抚慰。

11【安家乐业】ān jiā lè yè 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出处〗《汉书·谷永传》:“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

12【安家落户】ān jiā luò hù 安:安置;落户:指定居。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出处〗郭沫若《郑成功》第四章:“台湾每年可收二三季,我们去只要辛苦得几个月,就可以安家落户了。

13【安静】ān jìng ①(形)基本义: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②(形)安稳平静。

14【安老怀少】ān lǎo huái shào 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安乐窝】ān lè wō 比喻舒服、适意的生活环境。

16【安良除暴】ān liáng chú bào 安抚善良的人,铲除强暴的人。〖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

17【安眠】ān mián ①(动)安稳地睡眠;多指睡熟。②(动)对死者表示悼念的用语:愿~于九泉之下。

18【安宁】ān níng ①(形)秩序正常;没有骚扰。②(形)(心情)安定;宁静。

19【安排】ān pái ①(动)基本义: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安置;多指具体事。②(动)规划、改造(山河)。

20【安贫乐道】ān pín lè dào 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21【安琪儿】ān qí ér (名)天使,也用来喻指可爱的人。(外)英。

22【安全】ān quán (形)没有危险和事故,着重指不受威胁。

23【安全保障权】ān quán bǎo zhàng quán (名)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是法律规定消费者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

24【安全带】ān quán dài ①(名)用于电工或营建者高空作业的保险带:高空作业的工人都有一副~。(作宾语)。 ②(名)杂技演员表演时保护安全的带子。一端系在演员腰间;一端系在牢固的东西上;以防止高空跌落:走钢丝的演员系着~;观众还是替他担心害怕。(作宾语)。③(名)飞机或汽车中;供乘客束住腰身以维护安全的带子:飞机正在下降;乘客要系好~。(作宾语)。

25【安全岛】ān quán dǎo (名)马路中间供过路行人躲避车辆之处。

26【安全理事会】ān quán lǐ shì huì (名)联合国的重要机构之一。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用以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的机构。现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在重大的实质性问题上具有否决权。简称安理会。

27【安全帽】ān quán mào (名)矿工、建筑工人、驾驶机动车的人用来保护头部的头盔。

28【安全线】ān quán xiàn (名)在钞票内某一固定位置放入的一条直线形的标记。通常由特种金属制成。

29【安然】ān rán ①(形)基本义:平安;安安稳稳地。②(形)没有顾虑;很放心。

30【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yàng 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出处〗《战国策·齐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31【安如磐石】ān rú pán shí 磐石:大石头。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出处〗《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32【安如泰山】ān rú tài shān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33【安设】ān shè (动)安装设置。

34【安身立命】ān shēn lì mìng 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35【安生】ān shēng ①(形)平静无事;生活安定。②(形)安静;不生事(多指小孩子)。

36【安适】ān shì (形)安静而舒适。

37【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 qiān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38【安危】ān wēi (名)平安与危险,主要指危险。

39【安慰】ān wèi ①(形)心情安适。②基本义:(动)使人心情安适。

40【安稳】ān wěn ①(形)基本义:稳当;与“平稳”可以互换。②(形)〈方〉(举止)沉静;稳重。

41【安息】ān xī ①(动)基本义: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②(动)对死者表示悼念的用语;比“安眠”用的普遍;并富有感情色彩。

42【安闲】ān xián (形)安静闲适。

43【安详】ān xiáng (形)从容不迫,稳重。

44【安歇】ān xiē ①(动)上床睡觉。②(动)休息。

45【安心】ān xīn ①(动)存心;居心。②(形)心情安定。

46【安逸】ān yì (形)安闲舒适。也作安佚。

47【安营】ān yíng (动)驻扎,架起帐篷住下。

48【安于】ān yú (动)对某些事物已经习惯,不思改变。

49【安葬】ān zàng (动)(指死者)埋在地下,带庄重色彩。

50【安之若素】ān zhī ruò sù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51【安置】ān zhì (动)使有着落,着重指使工作、生活等有适当的位置,多用来指处理人事工作。

52【安装】ān zhuāng (动)按照一定的方法、规格把机械或器材(多指成套的)固定在一定的地方。

安分守己/安份守己的区别

安分守己/安份守己ānfen-shǒujǐ——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异形词。词义指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安分守己——为推荐形式。

安详/安祥的区别

安详/安祥ān'xiáng——由于音同和字义混淆,容易把“安详”错写成“安祥”。“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如“神态安详、面容安详、他安详地睡着了”。 没有“安祥”的写法。“容止端详”的“详”也是“安详”,指容貌举止端庄安详。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此外,“慈祥”也形容人的态度神色,如“慈祥的老人、心地慈祥、慈祥的微笑”。还有“祥和”也指气氛,如“过一个祥和的春节”。注意记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小知识】(一)安是会意字,从女在冖(miáo)下。古人穴居野外,经常受到野兽和恶劣气候的威胁。后来有了房屋(冖)居住,自然就安全多了。(二)北京的天安门驰名海内外,它的北边是地安门、东边是东安门、西边是西安门,都有一个安字。它们起名于清代,寓意为“安邦治国,国泰民安”。天安门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叫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改为今名——天安门。

中医词典里的安

①安定宁静。《素问·上古天真论》:“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②安适,舒服。《素问·至真要大论》:“胸胁胃脘不安。”

③安和调顺。《素问·疟论》:“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

④病势衰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⑤行。《灵枢·根结》:“枢折即骨丝而不安于地。”

⑥安全,平安。《素问·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

⑦为何。《素问·脉要精微论》:“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⑧何处,哪里。《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⑨什么,何。《素问·咳论》:“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⑩怎么。《素问·示从容论》:“又安足以明之。”

安姓介绍

安姓来源

安氏出自西域少数民族,关于安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第一种说法

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孙就以安为姓。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当高僧,于是他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第二种说法

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第三种说法

为“昭武九姓”之一,安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安氏。又,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第四种说法

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改为安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其它

安:安息国之后裔

安是一个源自黄帝轩辕氏,曾经一度"远嫁",最后又重回母亲怀抱的中国姓氏。

此话怎说呢?原来,在大约五千年以前,黄帝有一个叫做安的孙子住在遥远的西方,曾经自立为"安息国",成为了一个自行为政的小国家,长时间跟中原几乎没有关连。一直到一千八百年前汉朝的声威远播时,才又重归中国,其子孙并且以国为氏,我国也因而开始有了"安"这个姓氏。如此说来,安之得姓,岂非有如"重回娘家"?

关于安姓的这段渊源,《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得很清楚说:"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古安息国在今西域

古代的安息国,是在汉族所居的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一万一千六百里,北面是康居国,东面是乌弋山离国,西面是条支国,地方数千里,汉书称乞是西域最大国。

黄帝后裔的安息王,是在汉代初年入侍皇室而"重回娘家",并且以安为自己家族的姓氏,而我国的历史上的有安姓名入出现也是在汉代以后的南北朝时期。这一点,自然又是关于安氏姓源考正的一项有力支持。

头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安姓人士,是辽东人氏安同。他仕于曹魏,以其有济世之才而见称于世,曾经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辅的高官。他的儿子安颉也是当时的名人,曾经以"寻死当战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语,大破来犯的贼军,而被皇帝封为西平公,光宗耀祖。

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位也以战功辉煌而显达一时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经被封为武原侯的安原雅。这位大将,也是当时的辽东人,以况勇多智略而著称于世。

胡人安禄山取汉

唐代,是安氏一段最为多彩多姿的时期,一方面文人名士辈出,表现优异,另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脉,使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茁壮庞大不少。

当时加入中国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鲧)的胡人,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汉族的名字。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果然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北方部族安迟入关

另外,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安姓还有另外一支"新力军",那就是南北朝时期侵入中原的安迟氏的改为安氏。因此,后世的安姓应该是有三支不同的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汉裔的安息国王之后,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迟氏之后,第三支则是胡人安禄山之后。

安氏自西北和东北入中原以后,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姓谱》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内",姑臧指的是现在甘肃省的武威县一带,河内是指的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见得安氏是一个在北方繁荣滋长的中国姓氏。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以及他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已经熟悉万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的养子,备受恩宠,权倾当朝,当时唐室的满朝文武,几乎只有那位身为国房的杨国忠可以与他颉颃,后来,他认为羽翼已成,就以跟杨国忠有隙的藉口,举兵造反,并又来势汹汹,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唐明皇和扬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坡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

羞与为伍改安姓李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历来诗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之下,凄美绝伦,不知打动多少人的心弦。当时的安禄山,虽然曾经南面为王,建国号为燕,并且自称雄武皇帝,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陪衬,千百年来他的名气也不会这样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这就是《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

唐代安氏极为出色

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的确是很出色的,像安庭坚、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杰出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气最为响亮。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专横的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两位唐代安姓名士,则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

五代时期最有权势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三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三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瑭答应当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后唐明宗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河南一带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

宋仁宗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俊,他守边多年,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郃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显示宋时的安氏,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安姓堂号

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安姓图腾

安姓图腾

安在峰创作

历代名人

安国

(1481-1534年),字民泰,自号“桂坡”。他以平民发迹,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人,号称“安百万”。他喜欢购置古书名画,以至充栋,曾说“积金诲愚,积书诲明”,并“铸活字铜板,印诸秘书,以广其传”。发明铜活字印刷,孙子安希范是东林八君子之一。

安国参与地方事务,曾资助抗倭及兴办水利

事业,疏浚白茅塘,开掘山庄河,广购书籍,藏典甚。涉猎经

史,好古书画彝鼎,善辨丰,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因酷爱桂

花,植丛桂于后山岗,自题住所为“桂坡馆”,人称安国为“

桂坡公”。性好游,足迹踏遍半个中国。每到一地,除绘图外,

还吟诗记之,集诗题为《游吟小稿》、《安桂坡游记》。他在

无锡胶山南麓所建庭院“西林”,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江南园林。

全园有32个景点。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撰《西林记》记其

胜。吴门画家张元春为之绘图。现残存的《西林》图存无锡市

博物馆。安国为明代著名出版家。从嘉靖二年(1523年)开始,

用铜活宇印刷了大量书籍,在文化史上有相当的地位。所印书

有《颜鲁公集》(总16卷)、《雍录》(10卷)、《初学集》(30卷)

、《吴中水利通志》等。书上均印有“桂坡馆”名。

安国虽未应科举,亦未做官,但作为东南巨富,嘉靖皇帝

仍赐户部员外郎衔。嘉靖十三年病卒,终年53岁。

安正文

安正文,生平画史无记载。江苏无锡人。据传世作品考,为明宫廷画家授直正智殿锦衣千户,善画山水、人物,尤长界画,宗法宋人笔意。作品有〈岳阳楼图轴〉,〈黄鹤楼图轴〉。

安同

曹魏时辽东胡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清

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僧,信奉佛教。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金藏

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

唐安史之乱的祸首。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杂胡。本名轧(一作阿)荦山(703-757)。母突厥人。安禄山少孤,后随继父改姓安,名禄山。 初为边境互市牙郎。安禄山骁勇机智,熟悉边地情况,又善逢迎,手段狡诈,初得幽州节度使张守赏识,继得玄宗宠信,至天宝十载(751年),已身兼平卢(今河北省)、范阳(今北京市)、河东(今山西省)节度使等职,集三镇(今辽宁西部、河北、山西一带)军、政、民、财权于一身。后乘玄宗晚年政治腐败,禁军虚弱,全国军事布局内轻外重之机,以讨权臣杨国忠为名,与史思明于十四载十一月,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同年陷洛阳。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六月陷长安。从此唐半壁江山陷于战乱之中。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安重荣

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民

宋代陕西省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熙

字敬仲(1269-1311),号墨□,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不屑仕进,家居教授数十年,教人入学以居敬为本,读书以经术为先。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童

元代前期政治家。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四世孙。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卫,为四怯薛之长。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书右丞相。安童尊礼汉族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协助忽必烈推行"汉法"。十二年,忽必烈命安童从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防御叛乱的西北诸王。十三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等叛变,将那木罕送交术赤系后王忙哥帖木儿,将安童送交窝阔台系后王海都。二十一年,被放还,仍为中书右丞相。二十四年,忽必烈重立尚书省,中书省形同虚设,安童因失去忽必烈的宠信,被迫辞职。至元三十年去世。

安盘

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传

明代淄川(今山东省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有《蛩音集》。

安大嵬

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

安希范

字小范,号我素,江苏省无锡人。东林八君子之一,安国的孙子,安如山的次子,庶出。尽管出生在以富有闻名全国,“钟鸣鼎食”的家庭里,但幼年时代却过的是“弱子委孤相依为命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饱览经史,学问大有长进,自认为他岳父的藏书是他日后为人和治学的得力所在。他在19岁那年就考取了秀才。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著人《天全堂集》等。

安昶

清代书法家,江苏省金匮(今无锡)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维峻

字晓峰。甘肃秦安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安伸

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世高

安世高汉代佛教学者。到中国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本名清,原为安息国太子。自幼信奉佛教,当其将即位时,出家修道,而让位于其叔。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到达洛阳。不久即通晓汉语,翻译经典。据晋代道安编纂的《众经目录》记载,安世高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现存22种,26卷。

安维峻

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安鸿勋

清代江苏省金匮(今无锡)人,官至训导,善行草书。

安文钦

安文钦陕西省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等。

安子介

1912年6月26日出生,香港工商企业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省定海县人。安子介先生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工业家、国际贸易专家、经济学家、汉字学家、语言学家、发明家、社会活动家……集诸家学问于一身。2000年6月3日,88岁高龄的安子介因病在香港逝世。

安民

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俊

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

回族安姓

安姓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唐太宗时,由阿拉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后人便以此为姓。此外,于唐贞观初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的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右戍卫大将军、进爵为开国子)、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县公)。安思恭(高宗时任鲁州刺史),也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其后,明代时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第三子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回民族后,也取安为姓。另据《姓氏考略》载,安姓是以国名为姓氏。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人来中国自居不归者,以安为姓。《通志.氏族略》也载,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西域学者安清,原是安息国王太子,后到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为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也称;“安氏,……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历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是我国开通丝绸之路,扩大中西亚贸易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许多留居中国的穆斯林之故国。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地区。

电流单位

电流单位——安培

电量。

电量Q=I×t。I就是电流,t就是时间。

安培就是电流的单位,时就是小时。

A=1000mA(毫安)1mA=1000μA(微安) 1mA=10^-3 A(安) 1mA=10^3 A(安)

电量定义为电池的放电电流(安或毫安)与放电时间(小时)的乘积,如10安时表示可以1安电流持续供电10小时,或以10安电流持续供电1小时,

电流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安(培) 符号位:A,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