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戏赠灵澈上人
释义

作品信息

【名称】《戏赠灵澈上人》

【年代】唐朝

【作者】吕温

【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戏赠灵澈上人

僧家亦有芳春兴,

自是禅心无滞境②。

君看池水湛然时,

何曾不受花枝影。

作品注释

①灵澈:中唐时期著名诗僧,字源澄,常与僧皎然游。

②禅心:寂定之心。滞境:执着粘滞在境上。

作品赏析

禅家爱赏芳春,此与世人所同;禅家不滞于芳春,此又与世人不同。因为在他们看来,春天到来,百花盛开,确是很美;但倘若春去花谢,也不会惋惜。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禅家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就是悟道,然而常人不是这样,因为常人吃饭睡觉时总是千般思绪,万般烦扰,此之谓“滞于境”。正是由于禅家入于境而不滞于境,所以更能深切地感受芳春之美,这恐怕又是常人之所不及的。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层道理,作者又打了一个比喻:禅家对外物的关系,正如澄清的池水,并不会拒绝花枝的影子。花影入水,水恬然受之,水花相映,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美。禅家也应该这样,知道自性本空固然很好,但倘若执着于空,则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领会不到禅悦。《五灯会元》卷六《亡名道婆》一节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佛教视色欲为一大戒,这和尚被妙龄女子抱住,却能自我把持,并没有错。关键是他的那两句话,说明他是在自我克制,也就是心中还有女色之念。禅宗认为“起心即是妄”,那和尚不能超越善恶,所以只是个俗汉,反而不如婆子为得道。拿这个故事去印证此诗末二句,也很恰当。

作者简介

吕温

(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798年(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803年(贞元十九年),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804年(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805年(永贞元年)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808年(元和三年)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