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洗煤专用聚丙烯酰胺 |
释义 | 洗煤专用聚丙烯酰胺是一种更为专业的聚丙烯酰胺。比一般的聚丙烯酰胺沉淀效果好。在采煤中被开采出来的煤炭通常全含有部分杂质,可以通过加入浮选剂提高煤与杂质的分离效率。精煤浮选出来,尾煤沉降。然后通过沉降、过滤或离心来回收尾煤中的精煤。聚丙烯酰胺应用在沉降过程中,从而促进固液分离。然后送到浓缩机中,清水由浓缩机的溢流回收并循环利用。粉状精煤经过过滤和离心回收。在过滤和离心过程中再次加入聚丙烯酰胺提高分离效率。 简介洗煤专用聚丙烯酰胺是一种更为专业的聚丙烯酰胺。其实只是内部的化学成分含量做了一下调整。洗煤专用聚丙烯酰胺,比一般的聚丙烯酰胺效果要好几倍,在洗煤压滤,或者在排出来的地下水来说效果十分明显,它的反应时间也就是5秒左右就可以看到沉淀的效果,所以说好多煤矿选择了洗煤专用絮凝剂的原因。 在采煤中被开采出来的煤炭通常全含有部分杂质,可以通过加入浮选剂提高煤与杂质的分离效率。精煤浮选出来,尾煤沉降。然后通过沉降、过滤或离心来回收尾煤中的精煤。聚丙烯酰胺应用在沉降过程中,从而促进固液分离。然后送到浓缩机中,清水由浓缩机的溢流回收并循环利用。粉状精煤经过过滤和离心回收。在过滤和离心过程中再次加入聚丙烯酰胺提高分离效率。为了用户这方面的需要我们生产出了洗煤专用絮凝剂,对不同的煤矿有了更好的效果,也大大减少了投药的用量。 技术指标外观 白色颗粒 固含量 ≥88% 分子量 600-1800万 荷密度 10-40(Mole %) 应用洗煤专用聚丙烯酰胺在煤炭行业的洗煤废水、选煤厂的煤泥水、燃煤电厂的地面冲洗废水等都是水与细煤粉的混合物, 其主要特点是浊度高, 固体物粒度细, 固体颗粒表面多带负电荷, 同性电荷间的斥力使这些微粒在水中保持分散状态, 受重力和布朗运动的影响; 由于煤泥水中固体颗粒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吸附、溶解、化合等) , 使洗煤废水的性质相当复杂, 不仅具有悬浮液的性质, 还具有胶体的性质。 由于上述原因, 洗煤废水很难自然澄清, 而且这类废水经沉淀后上清液仍是带有大量煤泥等悬浮物的黑色液体, 其中含有选煤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添加剂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大量的洗煤废水未达标排放, 造成了水体污染、河道淤塞、煤泥流失, 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也使得煤炭行业水资源更为紧缺, 严重制约着煤炭生产的发展. 所以开发洗煤废水高效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有重要的意义。 洗煤专用聚丙烯酰胺为使煤泥水在浓缩池中快速沉淀,保证合格洗水与压滤煤泥生产,使生产高效经济运行,必须选择合适的絮凝剂来加强煤泥水的处理。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聚丙烯酞胺对煤泥水处理效果较好,能加速煤泥的沉降,并有助于压滤生产。 原理聚丙烯酰胺简称PAM,是一种线型高分子聚合物,无毒,无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与煤泥水混合后,洗煤专用聚丙烯酞胺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与煤泥水中的细颗粒表面发生吸附,在颗粒之间起连接作用,使细颗粒形成较大絮团,加快了煤泥 沉淀速度。洗煤专用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添加是其在煤泥水处理中的关键环节,采取合适的添加方式,将有助于提高絮凝效果。 使用方法洗煤专用聚丙烯酰胺对于处理煤泥污水,必须要添加适当的量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絮凝作用。可以根据所选择的煤泥水处理工艺及煤泥水性质通过试验来确定。用量少将导致煤泥沉淀速度变慢,浓缩溢流极易超标,不能保证所要求的循环水指标,从而使洗煤产品指标难以稳定控制。 用量过多,虽然加快了煤泥的沉淀速度,但易造成浓缩底流浓度过高;一般浓缩底流浓度要求在500g/L,即可满足压滤生产;用量过多使浓缩底流浓度有时高达700g/L以上,并且底流中聚丙烯酞胺含量增加,这样对底流运输及压滤生产产生不利,在压滤卸煤饼时煤饼不易脱落,增加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降低了工效;同时也造成了药剂浪费,使生产成本增加。因此,适量使用聚丙烯酞胺,不仅能提高絮凝效果、有效处理煤泥水,而且对保证洗煤产品指标、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也起着重要作用。 产品特点1.快速形成大块絮状物,矾花大且紧密,污泥量少且絮凝沉降速度快; 2.溶解迅速、彻底,无不溶物(鱼眼);粉末状态产品溶解60分钟左右; 3.经济实用、用量小、效果好,脱水率高;运行费用低,低剂量可以产生有效作用并且脱水性能高,非常经济; 4.优秀的过滤和脱水性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效果; 5.可自动进给;处理简便。 注意事项1. 溶解水质:建议使用PH为中性的低硬度水。若使用溶解无机物或金属过多的水,若使用地下水、河水、再生水容易降低产品性能。 2. 溶解时间:粉末产品最少搅拌溶解1小时(非离子建议溶解2小时以上)以 上才能发挥最佳的性能,且还能减少产品用量。 3. 溶解浓度:阳离子絮凝剂的通常溶解浓度为2‰(1‰-3‰可行),阴离子及非离子絮凝剂的通常溶解浓度为1‰(0.5‰-1.5‰可行) 使用1.被处理污水(污泥)中悬浮物的种类、大小、浓度、PH值以及搅拌条件等都会影响到高分子絮凝剂的处理效果。应根据不同的条件现场调试或做烧杯实验,取得最佳使用条件和确定最佳产品及投加量; 2.絮凝剂必须有效分散和谨慎溶解,避免因粉末表面迅速溶解而导致了粒子间相互附着,造成了粒子内部未能溶解的“鱼眼”。 3.颗粒粉末状产品具有吸湿性,在开启包装后的剩余药剂应重新密封保管。 4.产品通常存放在衬塑纸袋内,在干燥通风良好条件下,建议颗粒粉末产品一年内使用,最长有效期为两年。 5.已溶解的絮凝剂贮藏稳定性较差,应在溶解后24小时内使用,若经过2-3天粘度将下降而引起功能下降。 6.一系列的实验已证明了该产品的药理不活泼性,但是我们建议长期或重复大量地使用这些产品时应戴上护目镜、工作手套或使用其它安全装置,以免发生“皮肤接触”,每次操作处理后也应该清洗脸部和手部。 存储方法洗煤专用聚丙烯酰胺正确存贮方法: 采用25Kg衬塑编织袋或纸塑复合袋包装,也可根据用户要求包装。贮运时,注意防热、防潮,防止包装破损,干粉产品长期露置会吸潮结块。堆码层数不得超过20层。有效储存期为2年。 影响以及产品选择1.可专门用做高粘度的水溶液状态。溶状液状态是有很好流动性的粘性的凝胶体系。 2.适用于工业给水,城市污水,化工废水,矿山和其他工业领域的水处理能加速沉淀物的沉降速度,并且因为合成的絮凝物容易过滤从而提高脱水效率。 3.能使水溶液中的活性基团相互反应,在泥浆和悬浮液中这些活性基团对悬浮胶体或非常细小的颗粒表面有很强的吸引力。 4.由对产品的电解可知,它们和固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于构成氢化物从而导致颗粒表面脱稳,就象非离子聚合物或静电作用和电荷交换。阴离子(负电荷)和阳离子(正电荷)产品以同样的方式作用。 5.大量单个颗粒的不稳定和凝结导致大块絮团的形成,这些大块絮团很容易从悬浮液中分离出来。所以一种产品的效果是否最适合主要取决于作用于颗粒表面的势能。这种势能既取决于颗粒本身,也取决于水的离子性和PH值,电传导性,硬度,表面活性等特性这些外界环境条件。 6.为一种颗粒选取最适当的产品类型可以通过烧杯实验等比较容易地选取。对最初的固液混合的悬浮液,在指定的操作条件(比如温度,搅拌,其他促进物的投加量)下进行这些实验是很重要的。 室内评价1、怎样溶解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絮凝剂溶液粘度很高,因此难以配成浓度高的溶液。絮凝剂溶液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降解。实验室里建议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可以在冷水中分散和溶解。用一磁力或叶片搅拌器对水进行中速搅拌,然后将絮凝剂粉加入。加入速度要控制,使粉末颗粒在水中充分分散,每一个颗粒都应被水润湿,以避免结团。如有结团就要增加溶解时间。一般溶解时间为1小时左右。高速剪切会使聚合物链降解,因此应避免使用高速搅拌器、粉碎机或离心泵。 2、沉降试验:高固相悬浮液 这种悬浮液里固相与液相的分界线很清楚,因此可以在量筒内观察固相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速度,来测定沉降速度。 方法:在一升量筒中注入悬浮液。从1g/L的絮凝剂溶液中,用移液管移取所需量的絮凝剂,加入悬浮液量筒中。将量筒口封闭,来回倒量筒四次;或者用一金属棒,棒端带一有孔的园片(园片直径与量筒内径相仿),从量筒顶部到底部上下移动园片四次,以搅拌量筒内悬浮液。在一定时间间隔下,测固相高度。画出固相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沉降曲线。 对所有要试验的絮凝剂按上述步骤试验,选出其中最佳者。对所选絮凝剂按不同加药量重复上述步骤,从而确定最佳投加量。浓悬浮液的絮凝过程对搅拌极敏感,因此自始至终采用统一的搅拌方式是极关键的。 3、沉降试验:低固相悬浮液 低固相悬浮液时,我们只观察到很慢的沉降速度。絮凝体呈分散状,因此需要给悬浮固体一诱导速度,使它成为较大的絮凝体。通过絮凝体大小及上层清液的澄清度来比较试验结果。做这种评价的最实用仪器是一种多头搅拌器。做法如下:取5个烧杯,每个烧杯中加1升悬浮液。在叶片高速旋转(100rpm)下加入絮凝剂,搅10秒钟以使絮凝剂充分分散在悬浮液中。在40rpm下再搅拌3分钟。然后以絮凝体大小,上层清液澄清度及沉降速度来比较不同的絮凝剂及不同的加药量。 4、加助凝剂后的絮凝试验 含有高百分比胶体有机物的悬浮液不能直接絮凝,必须先加二价或三价金属盐类,如石灰,硫酸亚铁,氯化铁,硫酸铝或铝酸钠使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 用合成絮凝剂使助凝过程对pH值不那样敏感,从而可以使: *钙盐用于pH值4至14 *铁盐用于pH值4至13 *铝盐用于pH值4.5至10 但对每一种悬浮液需要找出最佳pH值,以便取得最佳效果。可以用多头搅拌器选择pH值。 首先,需要确定助凝剂用于使悬浮液失去稳定性的用量: *配制5%助凝剂溶液,投加10,30,50,100,200ppm助凝剂。 *酸性很大时需要加碱将pH调回到7。 *在200rpm转速下搅拌1分钟。 *通常加2PPM某一阴离子度的合成絮凝剂,在50rpm下搅拌2分钟。首先出现上层清液的烧杯,含有使胶体悬浮液失去稳定性的最佳助凝剂用量。要获得最佳的不稳定效果,可能需要200PPM以上的助凝剂。然后确定达到所需沉降速度所需的絮凝剂用量: *在5个烧杯中充进悬浮液。按前面确定的助凝剂用量加入助凝剂,在100rpm下搅拌2分钟。 *用絮凝体大小、上层清液澄清度及沉降速度对比絮凝剂效能。在许多场合下,石灰和铁盐结合起来可得到最佳效果,尤其是当排出废水的pH值在7到9.5的最佳范围内。 5、过滤试验 5.1、布氏漏斗试验 用玻璃棒把絮凝剂混到悬浮液中。把混有絮凝剂的悬浮液倒入布氏漏斗中,在一定的压力下过滤。按一定的时间间隔(30秒或1分钟)测定滤液量。此时可以做一个清水冲洗试验,即过某一确定的时间(30秒或60秒)测量清水通过滤饼的量。 5.2、过滤膜试验 把过滤膜装在一只漏斗中,漏斗用一根管子与真空泵相连。在一段已知时间内将漏斗浸没在悬浮液中,然后取出测量滤饼厚度,滤饼含水量,滤液质量及冲洗速度。 6、离心试验 实验室离心试验只能作相对参考,在离心机的离心管内放入加了絮凝剂的悬浮液,絮凝剂有各种不同加药量。在1000g下离心2分钟。测定每一管内的沉降物量和上层清液的澄清度。 7、加药量 大多数情况下,达到良好的固/液分离所需的絮凝剂量是很少的。加药量的平均范围是:每立方米稀的无机物悬浮液,加0.5-3克,每立方米浓的无机物悬浮液,2-20克。 对无机物浆液进行过滤或离心:每吨干固体需用25-300克絮凝剂,对含有机物废水的澄清:10-200ppm助凝剂,加0.25-2ppm絮凝剂,加助凝剂后,有机污物的过滤或离心:每吨干固体加1-5千克,造纸机提高保留率:每吨成品纸加50-250克,提高溶液粘度:每升加4-10克。 发展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道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s)和日本三井东亚化学株式会社相续开发了以骨架铜为催化剂的AN催化水合AM工艺,俗称催化水合法。催化水合法在技术上比硫酸法前进一大步,被称为AM生产的第二代工艺技术,并在世界上被广为推广。至今,催化水合法仍是最广泛的工艺技术,美国Merch公司和Halliburton公司实现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工业化生产,1987年日本生产能力达到1.7750×10t。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 一批厂商选定一些细菌催化使AN向AM转变,并取得了进展,并投入了商业运转,能力为4000t/a。20世纪80年代,利用微生物工程生产AM的工艺陆续出现,并日趋成熟,微生物工程法被誉为AM生产的第三代工艺技术。 自1985年日本在法国发现的一种催化腈水解微生物的基础上,首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微生物法丙烯酰胺工业化装置。由于工艺上可省去丙烯腈回收和铜合金分离工序,故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完成,大大缩减了生产工序和反应系统的投资。丙烯腈生物催化法制丙稀酰胺选用生物催化菌种红球菌酶,合成丙烯酰胺水溶液(浓度为8%—35%),俄罗斯建成的5000t/a装置采用酶R.Haodochrous,生成丙烯腈转化率为100%,反应液经混合、干燥、压碎得到成品,工艺简单。 聚丙烯酰胺(PAM)并非是由AM单体自聚的唯一一类高聚物。 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它们是由AM自聚,与其他单体共聚或用其他化合物在酰胺基上改性而得的一打雷品种众多的以丙烯酰胺为聚合单元之一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变化多样。除特定的用途的交联型外,PAM一般是线型高聚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 据报道,最近开发的油田所用两性离子型PAM,在技术和经济上已具有工业价值,日本在造纸助剂的应用开发商比较活跃。 随着市场的开发,聚丙烯酰胺(PAM)的产量正在稳步增加,粗略统计,2008年全球PAM的产量约为84×10t/a。从现有资料看,中国聚丙烯酰胺(PAM)的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美国、西欧、日本的PAM有较大的生产能力。 在产量上,美国聚丙烯酰胺(PAM)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年销售排名世界第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