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习姓
释义

习姓的得姓是以国为姓。根据《风俗通》记载,习是一个古国名,汉代有习响,曾出任陈相。而《左传·杜预注》上记载,习氏,是以地为氏的姓氏。少习原是一个地名,在折县东之武关,望族出自襄阳。古代有诸侯国习国,习国被消灭后,其国人才以国为氏,而称为习氏。古代的习国,所在地就在现在的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附近少习山一带。望族居于东阳郡,即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习氏后人尊习响为习姓的始祖。

中文名:习姓

来源:姜姓

得姓始祖:习响、息夫躬、萧琮、哲伯·玛祜

郡望:东阳郡

姓氏来源

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100名,究其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源于姜姓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中国古代有个习国(今陕西商洛丹凤武关少习山一带),以地为名,是封予炎帝后裔的诸侯国,君主名叫习侯。

在史籍《风俗通》中记载,“习为古国名,汉代有习响,曾为陈相。”

习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习氏。到了东汉时期,汉孝和皇帝刘肇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故楚地淮阳(今河南淮阳)为陈国,敕封西平王刘羡为陈王,同时给刘羡配任的陈国宰相就叫作习响。习氏族人多尊奉习响为得姓始祖。

二、源于息夫躬

源于国名,出自西汉时期大臣息夫躬,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在夏、商时期,在今河南息县之地就有一古息国。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在十三年(公元1122年),大封姬姓侯爵,将周文王第三十七子羽达封在古息国之地,称息侯,建有息国。

息国曾强大一时,兵强马壮,是监督中原四周诸侯国的军力力量,号称千乘之国,在春秋时期,息国北结齐、郑、鲁等大国,专门南抗楚国,后息国内乱,国势急剧衰败。到了楚文王熊赀执政开始(公元前689年),就持续攻击阻碍楚国向中原发展称霸的息国,到了周釐王姬胡齐二年(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楚军终于攻破息国,兵灭了其国,国地成为楚国的息县。

息国灭亡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息氏,世代相传至今。到了西汉王朝时期,息氏族人中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叫息夫躬。

息夫躬,公元?~前1年,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今河南孟县)。息夫躬是著名的西汉末期大臣。他早年为博士,在西汉末期汉哀帝刘欣执政时期(公元前6~2年),他与皇后之父孔乡侯傅晏、汝南太守孙宠关系密切,且交游甚广。后擢升位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封宜陵侯。

息夫躬性格耿正,曾数次上书言事,议论无所避,众畏其臼,见之侧目。他还曾建议修缮京师长安的水利设施,增广灌溉,利通漕运。后因与丞相王嘉政见不合,遂被免官就国(今江苏扬州江都宜陵镇),后被诬陷“悖污朝纲”之罪入狱冤死。

在息夫躬被捕入狱后,其后裔子孙为避牵连之祸,四散迁逃,其中有改愿姓的谐音字“习”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源于西凉国

源于国名,出自南北朝时期西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梁国,公元555~587年,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地方割据政权,国都建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史称“后梁”。

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4年),西魏军队攻陷江陵、杀了南梁国梁元帝萧绎之后,西魏恭帝在次年(公元555年)将属下的梁王萧察立为梁皇帝,成为西魏政权的臣皇帝。

由于西梁国土狭小,属地仅有江陵及其附近数县八百里地,因此先后成为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国。但是,西梁国一直自居为南朝正统,因而长期与南朝陈国对立。西梁国由于承续了故南梁国的文化,因而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

西梁国共传梁中宗宣帝萧察、梁世宗明帝萧岿、梁惠宗靖帝萧琮三世,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黜了西梁国制,西梁国因此灭亡,仅存在了三十三年。

西梁国灭亡之后,其皇族后裔中多有改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西梁氏,后因避隋朝的迫害,又有改以西梁氏首字谐音字“习”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官位“习学公事”

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吏习学公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习学公事,原为五代时期后周政权设置的官位,隶属于中书门下省,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后,在中书门下省设立了五个基本的衙门,称作五吏房:一是总房,又称孔目房;二是吏房,三是户房,四是兵礼房,五是刑房。这五个部门综管处理所有的文书事务。

到了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重新设置“检正五房公事”一名,总管兵监督五房吏各项事务,该官员又称“都检正”。为此,在五房吏各置“检正公事”二人,各自掌管本房事务,简称“检正”。

所有的“都检正”、“检正”皆由京官充任,已经被皇帝选定为充任者,就叫做“习学公事”,然后经由吏部审核之后,分派至相应岗位进行见习,待前任“都检正”、“检正”离任后继任,其后便称“都检正”或“检正”。如若在任的“都检正”或“检正”处于重大国事期间而一直不离任他调(如大规模战争、大范围自然灾害、持续宫廷内乱等),可怜的“习学公事”就一直在岗“见习”,不得他调。

到了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宋神宗对朝廷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史称“元丰改制”。期间,废除了“都检正”、“检正”之官称,其职能分归“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左司郎”、“尚书右司郎”,但“习学公事”之称仍旧保留。到了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又重新恢复“检正诸房公事”二人,第二年又废除。到了宋绍兴二年,再重新设置“检正”一名。

该职官模式在辽国、金国、西夏国等少数民族政权中皆有仿设,职能亦相仿佛。

在习学公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不乏少数民族政权中相应官裔汉化冠改汉姓者。

五、源于官位“教习”

源于官位,出自明、清时期官吏教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教习,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教育诸王子而专门设置的官员名称,后成为官学教师的官名。其职能在史籍《明史·职官志》、《清通志·职官略》中皆有详细记述。

明朝时期,朝廷先选一些优秀的进士入翰林院学习,时称庶吉士,给这些庶吉士们教授课程的官员就称作“教习”。自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开始,命学士充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以后,专以礼、吏二部侍郎兼掌教习。

清朝时期沿用明制,在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各亲王府、官学中亦有设教习。清朝末期,政府出面大力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这种称谓一直沿用民国初期,后被教育总长蔡元培统改为“教师”,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朝时期的满族教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姓者,就称习氏、教氏,世代相传至今。如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江宁巡抚哲伯·玛祜,哲伯氏,满语为Jebe Hala,满洲镶红旗人,世居罕楚哈(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初为淳亲王府教习,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特别提授江宁巡抚,他一生为官清廉勤劳,曾上密折指责康熙大帝的爱臣曹寅(曹雪芹的祖父)银饷亏空,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习氏。

六、源于地名“习山”

习姓出自地名。春秋时的一个地名,名少习山(今陕西省凤阳县),当地的居名就以地名为姓氏,为习氏。

得姓始祖

习响、息夫躬、萧琮、哲伯·玛祜。

迁徙分布

习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三十二位门阀。

郡望

东阳郡

相当今浙江省金华地区。

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乌伤(今义乌)、永康、吴宁(今东阳)、丰安(今浦江)、太末(今龙游)、新安(今柯城、衢县)、定阳(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新安)县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襄阳郡

相当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

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近代名人——习仲勋

简介

(1913.10.15-2002.5.24)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其子为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同志。习近平同志的妻子是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同志。

生平

1913年10月15日生于陕西富平县淡村。

1926年5月在县立诚中学高小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从事农民运动。

1930年1月被派往杨虎城部警备骑兵第三旅开展兵运工作。

1932年3月在甘肃两当发动兵变,失败后曾转赴渭北、三原开展革命工作。

1933年3月起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书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参与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当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后叛变)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放弃照金根据地并南下渭(南)华(阴)失败后,参与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934年2月起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陕甘边特委代理书记、军委书记,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参与领导军队反击国民党军“围剿”。

1935年9月在错误的肃反中被关押,中共中央领导人长征到达陕北后获释。

1936年1月任中共关中特委常委、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同年6月参加西征,曾任中共环县县委书记。9月调回关中任中共特委书记、游击队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专员公署专员、军分区和关中警备区第一旅政委。

1942年7月调任中共西北中央局党校校长。

1943年2月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米(脂)警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政委。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同年7月任陕甘宁边区集团军政委,与司令员王世泰率部在淳化爷台山地区反击国民党军进犯。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1945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

1947年起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委,西北野战兵团副政委、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副政委。协助彭德怀指挥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三战三捷。继又参与指挥陇东和三边战役。同年7月再次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与司令员贺龙统一领导西北地方武装和后方工作。

1949年2月起任西北军区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

1950年9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9月任政务院(后为国务院)秘书长。

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9年4月至1962年10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

1978年3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后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二政委。同年12月被增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1979年任广东省省长。

1980年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同年9月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负责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

1988年4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3年后,不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

2002年5月24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成就

1952年9月,习仲勋同志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他主持制定“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16字方针,指导了建国初期的文教工作。

1953年9月后,历任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

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以及重要的国务活动和外交活动。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为规范国家机关活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树立了为人民当家理财的优良作风。他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长达10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称赞。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习仲勋同志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

1978年4月后,习仲勋同志历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广东省省长,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他坚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拥护党中央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全力平反冤假错案,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各项政策,增强了团结,稳定了局势。他团结省委“一班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率先向党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形势,发挥广东的特点和人文地缘优势,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请求,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同。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创办经济特区,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排头兵,为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习仲勋同志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革命胆略,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9月,习仲勋同志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后又兼任法制委员会主任,主持讨论了许多法律草案。

1981年3月,他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同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负责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他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研究、制定,处理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疑难问题。在拨乱反正,推动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精简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长期致力于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正确、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加强工、青、妇群众组织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重视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认真批办和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他还在实现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祖国图谋,加强港、澳、台、侨工作等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

毛主席的评价

一、“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遴选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是年,习仲勋33岁,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毛泽东对习仲勋这个评赞,始于10年前的印象。1935年,他率领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根据地,在几处村落墙壁和大树上,看见张贴时日已久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布告》,上面署名“主席习仲勋”。后来,他在瓦窑堡,从被“左”倾分子关押中释放出来的同志里,面识习仲勋后,感到惊讶:“这么年轻。”此时习仲勋年方23岁。

在陕北根据地,少数老同志中曾有一种议论:“陕北救了中央。”习仲勋严正指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中央救了陕北。”他说,“毛泽东和党中央长征尚未到达陕北前,陕北根据地外受国民党重兵,内遭左倾路线的危害,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下级军事指挥员被枪杀、被活埋。毛主席不到陕北,陕北根据地就完了;毛主席晚到4天,就没有刘志丹和我们了;要不是毛主席‘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在人世。他们(“左”倾机会主义者)已给刘志丹和我们挖好了活埋坑。”

二、“他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1年初秋的一天傍晚,林默涵同胡乔木在中南海湖水中划船休闲,看见毛主席坐在湖岸藤椅憩息,他们将船划拢岸边,向毛主席问好。

毛主席说:“告诉你们一个消息,马上给你们派一位新部长来。习仲勋同志到你们宣传部来当部长。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炉火纯青”

1952年初,习仲勋任西北局书记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一天,薄一波去毛泽东处,毛泽东正在阅读习仲勋从西安发来的报告———《关于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会全体会议情况》。这个报告包括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等等,内容丰富,论述精辟,为中央领导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社会复杂的大西北政治改革各项工作提供出一个蓝本。毛泽东欣悦异常,于是问薄一波:

“你讲讲,习仲勋这个同志怎么样?”

“年轻有为。”薄一波讲。在延安时,薄一波就听到过毛泽东以此语赞誉过习仲勋。

毛泽东说:“如今已经‘炉火纯青’”。

四、“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1952年7月,习仲勋受毛泽东之命,亲赴新疆,妥善地解决了发生在那里的一场民族纠纷事件,稳定了新疆政治形势,使各民族重归于好,和睦如初。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汉、回、藏、维、蒙等十多个兄弟民族,共2350万之众。同时,政治复杂,经济落后。习仲勋提出:一切工作都要在民族团结基础上采取“稳进慎重”的方针进行。“争取各民族上层人士,争取宗教方面人士,然后去发动,不可颠倒过来。”这是习仲勋当时解决民族矛盾的方程式。

争取青海省昂拉部落第十二代千户项谦归顺,是习仲勋在西北地区解决众多民族问题中一个代表。事后,毛泽东见到习仲勋时,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历史名人

习珍

忠烈堂:蜀汉时有习珍,为零陵都尉。孙权袭杀关羽,习珍于零陵孤军抗吴。孙权派使者来招降,习珍大义凛然地说:“请回去告诉碧眼儿,我宁做汉鬼,不做吴臣!”最后因粮绝,援兵不到,便拔剑自杀报国。

习温

东吴襄阳人。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曾斥责他的儿子:“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无患。怎能以侈靡竞赛呢!”

习郁

字文通,襄阳人,封襄阳侯,融子。初为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他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晋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池背负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游人接踵而至。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均有诗描写习家池景色。

习凿齿

字彦威。东晋史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有志气,发愤读书,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曾为东晋大将醒温幕僚,升别驾,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荥阳太守。因脚疾,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其时凿齿在家闲居,苻坚素慕他的才学与名望,曾派车马将他请去,遗赠颇多。不久,他假称脚有病,仍电襄阳。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现操为篡逆。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融,晋朝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南宋理学家朱熹很同意这个观点,在《通鉴纲目》中说到这件事)正办为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他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他普专程去隆中凭吊也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叙了也明故宅的情景,论述了也明志在只兴汉室、统一中原大业的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生的思想作风。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阳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习辟缰

(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将领,骠骑从事中郎将。

习经

(生卒年待考),字嘉言,号寅清居士,自号寻乐翁,新喻人。著名明朝文学家。公元1424年前后即明成祖永乐末前后在世。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举进士第。以试黄鹦赋称旨,擢授编修。官终詹事府詹事。经文结构有法,诗工七言长句。有寻乐文集二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习嘉言

(生卒年待考),江西新余人。著名明朝大臣。习嘉言在明永乐年间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官至太常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曾主持过京闱乡试,著有《温室稿》、《西垣漫稿》、《寻乐集》二十卷。至今,白梅村仍保留有习嘉言祠堂。

习姓宗祠通用对联

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习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史笔擅春秋之誉;

岘山留沼薮之华。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襄阳人习凿齿,字彦威,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得桓温器重,官从事别驾,后任荥阳太守。桓温阴谋称帝,习凿著《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而贬曹魏,用来讽桓温。下联典指东汉襄阳人习郁,字文通,官侍中。曾在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建造鱼池,池边筑高堤,堤上种竹及长楸芙蓉,人称“习氏佳园地”。

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斑流管馨,擅荆襄之秀;

蓉楸垂映,挹汉沔之华。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习凿齿,襄阳人。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下联典指东汉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堤岸种竹及长楸芙蓉。

习姓家谱文献

习氏五修族谱十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东阳习氏六修族谱十九卷,首两卷、未两卷,(民国)习名静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习氏六修族谱,(民国)习德庆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益阳习氏六修族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国)习德庆等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东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注:始迁祖为[明]习书琢、习书磨。

河南邓州塘头华城门习氏祖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邓州市档案馆。注:习仲勋、习近平父子隶属该支世族。

河北行唐习氏西股老静支谱一卷,(现代)习文修编著,1999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始祖为习老静。现被收藏在河北省行唐县庙上村。

习姓字辈排行

贵州盘县习氏字辈:“乾坤文凤起连玉正先盛德朝开龙远光大齐家生木水有本源山川毓积英鸿发培元气福裕俊昆才能经邦国忠孝艮明盘卅”。

湖北长阳习氏字辈:“修贤仿应上国呈之廷启金玉家培桂兰文明昭盛世德治正光昌大学传心法以道维朝纲”。

云南牟定习氏字辈:“学有根元在”。

四川自贡习氏字辈:“光明正大道德传家定国长久吉祥如意”。

陕西富平、河南邓州习氏字辈:“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继述乘显尊守从容”。注:习仲勋为该支“中”字辈,习近平为该支“正”字辈。

习氏一支字辈:“益荣凤祥如守永维纪缟瑞崇方应绍开必大振益永孟隐贤朝昆策眩宜珍”。

习氏一支字辈:“仲天易万……”

习氏一支字辈:“美家远紫……”

习氏一支字辈:“佳运宏昌国祚永长诗书继世孝有一堂文章德业久代发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