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犀牛村 |
释义 | 1、湖北省鹤峰县铁炉乡犀牛村犀牛村位于铁炉集镇东北面,距集镇12公里,西南与该乡马家村、三旺村相连,西北、东北均与该乡细杉村接壤,辖10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户数421户,总人口1484人,总劳力830人,土地总面积1868.6公顷。 该村低山村面积占59%,二高山面积占34%,高山面积占7%;境内海拔最高点1600m,最低点400m,平均海拔792m,村委会驻地海拔535m。 全村总耕地面积2224亩,其中水田771亩,旱地面积1453亩,人均耕地1.9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829吨,人平558公斤;林地面积2.8万亩;现有茶园面积750亩,其中无性系茶园50亩;畜牧业稳步发展,当年生猪出栏750头;人平纯收入达1671元。 2、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犀牛村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会泽县者海镇 ,地处者海镇东南边,距者海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会泽县政府42公里,东临拖木,南临中村,西临三家村,北临发基,辖西村、店村、江村等十二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208户,有乡村人口4564人,其中农业人口4462人,劳动力294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792人。全村国土面积7.3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 12.6 ℃,年降水量 847.1 毫米,适合种植包谷洋芋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800亩,人均耕地0.7 亩,林地 613.6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7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 、养殖业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800亩(其中:地 2800 亩),人均耕地 0.7亩,主要种植:包谷、洋芋等作物;拥有林地 613.6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3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 亩,主要种植苹果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7536.4亩。 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路,无路灯。全村有1151户饮用井水。有1151户通电,有9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39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9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79户。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公里,距离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3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47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48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174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9 亩。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43.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93.4万元;畜牧业收入510.5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514头,肉牛575头);第二、三产业收入163万元;工资性收入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7.6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7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4人,在省内务工1404人,到省外务工364人。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拥有教师21人,距离镇中学4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56人,其中小学生420人,中学生136人。全村建有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 1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新农村建设犀牛村委会在"三村四化"建设中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县政协李副主席挂钩指导下,紧扣镇党委、政府提出的“151”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培育新产业,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设施,创建新组织,发展新服务,塑造新风貌为重点,走产业富村、科教兴村、民主管村、和谐稳村、群众建村的路子,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 (一)以"两校进村"为载体,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 犀牛村委会把"两校进村"工作以"三村四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培养新型农民,根据本村的产业结构制定了培训计划,特别加大对党员、村组干部、中青年生产主力军的培训力度,全年共培训六期16-60岁的群众2160人(次),使他们知法、懂法、熟悉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熟练掌握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以及外出务工技能,邀请了上级各领域的领导进行授课,把本村的养殖大户和蔬菜种植大户进行生产经验交流,通过实施"两校进村"培养新型农民,增强了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和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户均有1名科技明白人,有1名从事非农生产,为本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结合实际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犀牛村"两委"在原稳粮兴畜的基础上,理清目标思路,瞄准市场,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壮大产业规模,挖掘发展潜力,科技兴村,科技强村,一年迈一步,三年迈大步,制定了"稳粮兴畜强蔬菜,做大特色林果生态园,做强交通运输商饮服,劳务转换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村"两委"积极引导农户在种植产业上下功夫,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今年在保证粮食面积1800亩的基础,辣椒和其它蔬菜种植达2200亩,蔬菜商品率达85%,合理调整了粮经(蔬)种植比例,实行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大棚蔬菜示范生产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指导果农更新优良品种,逐步向特色林果生态发展,依托民营企业和红砖厂的运输优势,运输业稳步向前发展,仅今年又新增大型机动车4辆,劳务转换,务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3月在年青党员尹彦的组织带动下,仅去杭州务工人数就超100人,全村积极发展养殖业,户均生猪存栏3头,年出栏2头,多头并举,多管齐下,全面促进本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农民的经济稳步增收。 (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在“三村四化”建设过程中,党员干部及群众积极参与,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实施了环境整治工程,农户积极投工投料进行房屋墙体粉刷21300平方米,投资11万元硬化村组公路700米,宽6米,实施"三改一建"工程,新建节能沼气池100口,改厕100套,改厩100套1400平方米,治理了脏、乱、差,进一步规范了农村"五堆",现走进村庄,道路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投资新落成的村级党员活动室成为农民活动的标志性建筑,投资3万余元新建的卫生所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局面,农民文化休闲活动广场投资2万余元,建成投入使用,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人畜饮水非常困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科技含量,依靠典型示范引路,在稳定粮食作物2000亩的基础上发展特色蔬菜800亩(其中:辣椒生产300亩,大棚蔬菜200亩,更新经济林果300亩。)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综合协调,多管齐下,不断把特色产业做大。 3、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码口乡犀牛村该行政村隶属永善县码口乡,地处码口乡东北边,距码口乡政府所在地39.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116公里。东邻昭阳区苏甲乡,南邻昭阳区大寨乡,西邻新营村,北邻黑甲村。辖羊窝、亮峰等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84户,有乡村人口1229人,其中农业人口1229人,劳动力66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03人。 全村国土面积22.92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年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1600毫米,适合种植洋芋、荞麦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4065亩,人均耕地3.4亩,林地7371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2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收入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065亩,全部为旱地,人均耕地3.4亩,主要种植洋芋、荞麦等作物;拥有林地737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98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53亩,主要是杂木等;荒山荒地 17489亩,其他面积4995亩。有少量铁矿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基本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通移动电话,无路灯。全村有92户通自来水,有128户饮用井水,有 6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22%)。有50户通电,未通有线电视;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户(分别占总数的1%和1%)。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36.5公里,无集贸市场。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3辆。 到2006年底,全村未建有沼气池;未装有太阳能;未建有小水窖。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个自然村已通电;有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3个自然村已通移动电话;未通路灯。有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78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3万元,占总收入的48%;畜牧业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4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99头,肉牛44头,肉羊513头);林业收入9万元,占总收入的 5%;第二、三产业收入5 万元,占总收入的2 %;工资性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4%。农民人均纯收入 83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收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60人(占劳动力的84 %),在省内务工 180人,到省外务工474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种植业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8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8%。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养殖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养殖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 284户,共乡村人口 1229人,其中男性667 人,女性 562人。其中农业人口 1229人,劳动力663 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1069人,彝族160人,无其他少数民族。 到2006年底,全村示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95人,参合率80%;享受低保23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5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39.5公里。该村没有公厕,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