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溪源寨土楼
释义

闽侯县鸿尾乡溪源寨土楼,位于福建省闽候县鸿尾乡溪源村,建于清咸丰十三年(1863年)的溪源寨坐落在闽侯县鸿尾乡穆源溪畔(见图)。据民国《闽侯县志》记载:“溪源皆山田,有古寨焉”,指的就是它。溪源寨地处深山,长期养在深闺,知道的人并不多,仍保留了原始风貌。在青山绿野间远远望去,可以看见一对似驼峰般凸起的高大墙体,墙沿犹如羽翼般飘逸舒展,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头墙”。仰望溪源寨高低起伏、构筑精巧的马头墙,一块块方状青瓦用乳钉与墙体紧紧相嵌,犹如武士身上的盔甲,威严肃穆。

步入寨门,由外及里依次有门楼、前天井、前座、中天井、主座、后天井、阁楼等组成,前后三进。主座八楹七开间,七柱出游廊。内有厅、房计232间,土木石混构,外围土石墙,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整体构筑布局严谨,宽敞明亮。主楼左右两侧辟建阁楼,精巧雅致,尤其是别具风格的美人靠,和飘逸轻盈的翘角飞檐交相辉映,风情万种。寨内细部雕刻亦十分精细,浮雕、圆雕、透雕技艺并举,线条生动流畅,形象逼真妙趣。门窗木雕格外引人注目,框以长、方、圆、八卦形等多种装饰,内雕刻有人物、禽兽、花果等;屋顶矮墙内侧灰塑有人物故事与鸟兽花卉等图案,工艺精湛。不论是雕是绘还是塑,每幅图案都浸润着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与丰厚的文化内涵,充盈着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溪源寨整体构思也十分巧妙。在后庭院凿有两口水井,楼里有磨房、浴室等生活配套设施,庭院内还铺有排污防涝用的环形排水管道。住在这里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大家庭、小社会的起居生活形态。

溪源寨以寨堡独有的防御功能为建筑特点。它有别于其他古民居,善守难攻,即便与外界隔绝,寨内的人们仍可正常生活。建筑四周的护厝及前右、后左的三层碉楼是溪源寨一大特色。在传统木构建筑的三进布局的四周,建成环绕阁楼式的木构护厝,成为主厝的第一道防线。危急时刻,居住在护厝内的下人或家丁,可以迅速采取行动自卫。护厝外围用青石黄土垒筑的二层高大的围墙,底层用青石垒砌,青石墙高近三米;上层用生土和碎石夯筑。寨的前右、后左的犄角上,两座相呼应的三层土筑碉楼,居高临下,可做全方位的远眺侦察。

和高大厚实的墙体相比,寨堡的木门略显窄小,但功用不能小瞧。寨门是用深褐色的苦锥木做成,坚硬厚实,着火点极低,即便焚烧也只有炭痕,不会产生明火。门顶上安装有浇水口,一旦发现明火便可用水浇灭。外袭者是很难通过寨门进入寨内的。

在寨堡的外墙上凿有数十个或方或圆的小洞,是防卫用的瞭望窗和射击孔,瞭望窗用来通风采光和观察敌情,射击孔用来狙击犯敌。当外敌来犯时,碉楼内至少可武装几十人。如此严密的军事防御设施实属难得,来袭者想攻入要大费周折。在战火频繁的岁月里,溪源寨不仅为这个家族也为村中的百姓躲避土匪兵寇,起了很大的作用。

说起古寨,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溪源寨的建造者叫林有宜。民国《穆源林氏族谱》记载:“有宜承先人薄业,益以妻亲资助,兴家构堡屋,宏敞冠全穆。置田产荫后人,诚可谓裕后之祖。”相传林有宜家贫如洗,但秉性淳厚。他在当时富甲三县的朱员外家中做长工时,与主人家唯一的千金小姐相恋,因其本性善良深讨员外家人欢心,之后两人缔结姻缘,在其岳父的支助下回乡建造此寨堡。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林有宜的岳母心疼女儿,也非常喜欢女婿,逢年过节就用轿子把女儿接回家,将金砖秘密藏在糟菜缸中让女儿带回家;另一种说法更为离奇,林有宜婚后为岳父修坟,挖出大量的金银财宝,从此一夜暴富,修建了此寨。四方风水皆被它所纳,最明显的是林有宜的岳父家逐渐凋零、落魄,于是传出“兴溪源,败南墙”之说。

一百四十多年过去了,寨堡依然还是那样坚固。只是林有宜的后人一个个走出了寨堡,不再依靠寨堡的庇护,融入多姿多彩的社会中。溪源寨作为一段历史记录的载体,它高大的寨墙,褪色的青瓦、斑驳的石阶和岁月的繁华与落寞,牵动着人们的情思与探寻的目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