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希尔维亚
释义
1 2003年克莉斯汀·杰弗斯指导美国电影

影片资料

片名:Sylvia

译名:希尔维亚/西尔维娅

类型:剧情、传记 片长:103分钟

级别:R级

发行:焦点影片公司Focus Features

上映日期:2003年10月17日(纽约/洛杉矶)

演职人员

导演:克莉斯汀·杰弗斯Christine Jeffs

编剧:约翰·布朗罗John Brownlow

主演: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 -- 希尔维亚·普拉斯

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 -- 特德·休斯

剧情梗概

1955年,希尔维亚·普拉斯来到剑桥求学,她在一次晚会上与特德·休斯一见钟情,一小时后他们就难以自持地热吻,特德摘走了希尔维亚的耳环,而她则咬破了特德的面颊。

两人都满怀诗歌创作的热望和野心,爱情与诗歌水乳交融。1956年,他们戴上了婚戒。希尔维亚在美国得到了一个教职,于是新婚夫妇一起回到她的故乡。特德很快就成为诗坛耀眼的明星,而希尔维亚还在创作中苦苦摸索。特德向她提出建议,她自己才是诗意的真正来源。但和丈夫相比,希尔维亚的才华始终没能得到认可。她出版的诗集反响平平,在丈夫的阴影下她更加迷失。

特德的魅力与才气引来无数年轻女人对他投怀送抱,希尔维亚逐渐悲哀地认识到他们的爱并不是那么牢固,她笨拙地试图挽救他们的爱,但每次都落得不欢而散。嫉妒又让她变得更加神经质,折磨着自己和爱人。

为了重建自己在婚姻和创作中的位置,希尔维亚不顾亲人的反对,决定搬迁到英国。但是一切都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当她发现特德与好朋友阿西娅·维威尔的恋情时,终于被彻底击垮。

希尔维亚无法再面对婚姻破裂与爱人不忠的事实,1962年7月,她带着两个孩子,悄然离开了德文郡的乡间住宅,移居到伦敦。

绝望在一点点吞噬希尔维亚,她在痛苦中迸发出可怕的力量,点燃了她的写作热望,她疯了一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创作中,只有在诗歌中她才能完全释放自我,逃避现实,寻求一丝慰藉。她依靠诗歌在生与死之间达至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平衡,并作为活下去的力量源泉。

1963年的伦敦冬天出奇的寒冷,希尔维亚在低落无助的黑洞里越险越深。2月17日,她在寓所中开煤气自杀,年仅31岁。

主角简介

她是20世纪最著名的女诗人、女权主义者的文化偶像、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引领“自白派”诗歌浪潮;她与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历经从天堂直坠地狱的绝望爱情;她终生被伤痛灵魂与迷乱心智所折磨,饱受精神梦魇摧残,以自杀结束了悲伤的生命……

“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希尔维亚·普拉斯短暂而充满戏剧性的一生注定了她将成为文坛一段凄婉的传奇。

普拉斯1932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早熟、聪慧、敏感、好强,8岁就开始发表诗歌。1955年她来到剑桥大学读书,邂逅诗人特德·休斯,陷入疯狂热恋中。或许感情越是热烈,普拉斯就越无法忍受丈夫的背叛,她在精神失常中开煤气自杀。

普拉斯于50年代末投身“自白派”诗歌运动,以简约口语和怪诞象征坦率抒写个人隐私、内心创痛、犯罪心理、自杀情结和性冲动,是女性自我表达的典范,那游走于清醒和狂乱边缘的魔力诗句成为她内心孤独忧虑与恐惧噩梦的表征。但她的天才在生前并未受到应有关注,仅有一部诗集《巨人》出版。直到死后诗作才陆陆续续出版,影响力逐渐扩大,受到国际文坛追捧,国内当代的一批女诗人如翟永明、唐亚平、唐丹鸿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她的影响。普拉斯还著有长篇小说《钟形罩》,根据自己的经历以轻松幽默的手法描写一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女大学生走向精神崩溃的故事,喜剧形式更对比出心灵悲剧的黑暗沉重,就像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是青春期男孩的必读书一样,《钟形罩》已成为美国少女的必读书。

普拉斯自杀后,特德·休斯背上千夫所指的恶名,人们普遍认为他对普拉斯的死负有直接责任,多年来他在公众面前一直无法抬头,特别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更令他承受巨大压力。更可怕的是,当年他的外遇对象阿西娅·维威尔也在与他结合六年后,以同样的方式——煤气自杀结束了自己以及她与休斯的两岁女儿的生命。

尽管休斯的出轨行为确实是导火索,但普拉斯一直以来就无法从焦虑挣扎的自闭世界中走出来,她多年经常处于情绪狂躁不安状态,潜在的死亡冲动萦绕着她短暂的一生。天性过于敏感脆弱的普拉斯自少女时代就着迷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据说她的精神问题开始于9岁父亲去世的时,后来她曾尝试自杀,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残酷的电击治疗。死亡是她从未摆脱的阴影,她的自杀,是以生命为她对死亡的迷恋写下的注脚。

在无尽的痛苦与内疚之中难以自拔的休斯选择了以沉默面对一切,他甚至以保护孩子之名烧掉了普拉斯的一些日记。但在每年普拉斯生日,他总要写几首诗继续着和她的交流,年复一年,这些诗作被他保存下来,直到1997年他得知患上癌症才决定将其出版,以《生日信札》替这段跨越生死的不了情作一次自我了断,2个月后他永远解脱于始终不能原谅他的尘世。

在《生日信札》中休斯放弃了自己的惯用手法,采取普拉斯的方式——倾诉,来记录亡妻的形象,深情追忆他们的风雨往事,全书充满浓烈的悲怆苦痛。由于涉及名人的桃色生活,这本纯文学的诗集在没有任何包装宣传的情况下竟成为了国际畅销书。

除了研究普拉斯的作品,文坛和传媒常年热衷分析她的死亡悲剧,已有数本传记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普拉斯与休斯的恩怨情感的好奇已经超过了对两人文学成就的关心,这种窥私癖使公众津津乐道于风流韵事,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而他们的故事用电影这种最能满足偷窥心理的大众娱乐方式表现,似乎也是迟早的事。

本片基本根据休斯的《生日信札》改编。希尔维亚和特德的女儿对这部电影的拍摄持反对态度,她甚至拒绝影片使用母亲的诗,还在一本英国杂志上写诗表达自己的抗议。在她看来,这些电影人丝毫不能体会到作为被抛弃的孩子内心的创伤,只是将母亲的痛苦变成娱乐供人消费。

关于主创

本片导演克莉斯汀·杰弗斯来自新西兰,原是剪辑师。她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雨》在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放映,获得不少好评。制片人爱莉森·欧文就是在观看了《雨》之后,认定杰弗斯是她要找的导演,因为她觉得杰弗斯有打动观众的能力。杰弗斯则认为:“这部电影主要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希尔维亚试图同时成为一名创作者和一位好母亲的故事。我不仅是对爱情故事感兴趣,也想表现两股强大的创造力是如何汇聚在一起,他们又是如何伤害彼此。”

当然影片最受瞩目的还是格温妮丝·帕特洛的加盟,好莱坞素来爱吹捧她的古典贵族风度和书卷气,所以她演出这个角色几乎是当仁不让。其间亦传闻瑞茜·薇瑟斯朋和梅格·瑞安会接替,但最终还是帕特洛完成影片。

鉴于影片题材和格温妮丝·帕特洛的表演,此片被视为明年奥斯卡的大热门。《时时刻刻》和《美丽心灵》是比较的对象,文学家、精神病患都是奥斯卡的宠儿。不少人更看好帕特洛再次问鼎影后,在对影片的整体评价一般的情况下,她的表演仍然得到了一致称赞。

男主角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名不见经传,此前还只是在《毁灭之路》、《古墓丽影》里的小配角。据说这个角色原本属意科林·费尔斯,但费斯拒绝试镜而被踢走。克雷格的试镜异常出色,成功地赢得了角色。

影片评论

可以预见,这部以希尔维亚·普拉斯为主角的电影还是聚焦于她与泰德的关系,而不是她个人的成长史、苦难史与文学创作。看完影片,观众未必能了解天才与疯狂是如何结合在这位女诗人身上,也看不到典型的美国式天真梦幻与其个人内在的焦虑风暴如何撕裂了她的灵魂,却能充分满足对名人生活的猎奇。当然影片仍然有其严肃用心,倒是更接近于对婚姻如何侵蚀爱情这一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女导演克莉斯汀·杰弗斯竭力避免非此即彼、对错善恶的二元道德评判,而力图将普拉斯的悲情往事书写为一则寓言。并不打算去解释普拉斯,而是潜入她的生命,她的个性中,丝毫不破坏她自身的神秘特质。

杰弗斯具备一种表现这一题材所必须的感性与敏锐,她对普拉斯的理解,更多来自直觉,而非分析。所以影片有强大的情感力量,存在于导演、主演与普拉斯建立起的情感联系,她们的狂热认同赋予了电影以压倒一切的力度,几乎让影片的故事都无法承担。而杰弗斯斯精心塑造的令人窒息的气氛,一点点集聚起来的灰色压抑情绪更是让观众像女主角一样走向崩溃边缘。所以,我们至少是在感性上体验了一位女诗人的受难历程。

2 2012年中国话剧

我们通过格尔尼先生生动幽默的表达关注一个世界各地普遍发生的问题--那些追求所谓成功的人所丧失的爱与彼此关怀的能力,并将《希尔维亚》这部作品的背景纽约改为北京,希望以此让北京的观众在《希尔维亚》中找到共鸣。

双语戏剧《希尔维亚》

联合出品: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

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编剧:A·R·格尔尼(美国)

剧本翻译:李一星

导演:约瑟夫·格雷夫斯(美国)

执行导演:徐思伊

制作人:李实

剧情梗概

与老板发生争执的那个午后于他是明媚的,连空气都散发着愉快的气息,因为逃离办公室后他遇见了希尔维亚--一只迷路的狗。他带它回家,在他看来它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能填补内心空缺已久的空虚。可他的妻子不爱它,它的出现让她烦恼。在它看来她咄咄逼人、势不两立,但却记得它最爱的玩物。她爱他,他也爱她。他爱它,它也爱他。狗,还是老婆?这是一个问题,一个邻居、闺蜜、甚至心理医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过,也许正是这个问题让他们明白了爱的真意……

导演阐述

我们通过格尔尼先生生动幽默的表达关注一个世界各地普遍发生的问题--那些追求所谓成功的人所丧失的爱与彼此关怀的能力,并将《希尔维亚》这部作品的背景纽约改为北京,希望以此让北京的观众在《希尔维亚》中找到共鸣。

主创人员

导演:约瑟夫·格雷夫斯

从2002年至今,约瑟夫·格雷夫斯一直在中国生活并从事戏剧导演工作。2004年,他成为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的艺术总监。从来到中国起,他已制作或导演过70部以上的戏剧,有英文的也有中文的,其中包括大量莎士比亚及其他西方经典剧目,此外还包括许多音乐剧、东方话剧及歌剧。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戏中有15部是首次在中国上演。在来中国之前,格雷夫斯主要在美国和英国从事戏剧及电影方面的导演、表演和写作,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和中东地区也留下过他工作的足迹。他导演的话剧、喜剧、歌剧和音乐剧都曾作为重点剧目登上西方舞台,从英格兰的伦敦西区到美国的纽约和洛杉矶。

作为演员,他饰演过众多的莎士比亚角色,其中包括: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理查三世、理查二世、考列奥莱纳斯、奥赛罗、伊阿古、罗密欧、福斯塔夫、普罗斯佩罗、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泰门,而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也曾在其他剧目中饰演主要角色,例如:《人鼠之间》(OfMiceandMen)里的莱尼、《推销员之死》(DeathofASalesman)里的威利·洛曼、《培尔·金特》(PeerGynt)里的培尔·金特、《万尼亚舅舅》(UncleVanya)里的万尼亚舅舅、《伪君子》(Tartuffe)里的达尔杜弗、《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Holmes)里的夏洛克·福尔摩斯等等。音乐剧方面,他曾饰演《窈窕淑女》(MyFairLady)里的亨利·希金斯、《堂吉诃德》(ManofLaMancha,曾译为《梦幻骑士》)里的堂·吉诃德、《圣城风云》(Camelot)里的亚瑟、《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ontheRoof)的塔夫亚、《红男绿女》(GuysandDolls)里的SkyMasterson、《俄克拉荷马》(Oklahoma)里的CurlyMcLain以及《刁蛮公主》(KissMe,Kate)里的Pertruchio等。

他创作的舞台作品《悔》)(Revoco)、《班扬》(Bunyan)和《文字马戏团》(WordCircus)已在洛杉矶威尔逊剧院、英国的珀斯常备剧目剧院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在好莱坞,他还曾为维亚康姆、华纳兄弟、哥伦比亚、环球影城等著名制片公司创作剧本、饰演角色。

目前,他正在筹拍一部自己创作的电影HowIBecameAShadow(中文名未定)。该片根据第一个将几乎全部莎士比亚作品翻译成中文的人--朱生豪的生平改编,计划于2012年秋季在中国大陆上映,2012年恰为朱生豪诞辰一百周年。

制作人:李实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北大学生,2006年开始师从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艺术总监JosephGraves先生学习戏剧表演和导演。现为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戏剧制作人,作品包括《尤利乌斯·恺撒》、《爱因斯坦的梦》、《一群人的莎士比亚》、《窈窕淑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狗,还是老婆,这是个问题》、《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等。作为演员参加演出的剧目包括《美杜莎的传说》、《大海岬》、《暴风雨》、《冥域的春季女神》、《李尔王》、《我是张纯如》、《一群人的莎士比亚》、《司扒皮过新年》、《窈窕淑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狗,还是老婆,这是个问题》、《伽利略》、《血色婚礼》等。

执行导演:徐思伊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09级本科生。曾担任《血色婚礼》的制作人,还担任过《窈窕淑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狗,还是老婆,这是个问题》、《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等剧的舞台监督,并曾随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赴美国、中国西安等地演出。

剧本翻译:李一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本科四年级学生。四年内活跃于各种校园英语戏剧活动,先后出演《爱因斯坦的梦》《无事生非》《窈窕淑女》《司扒皮过新年》等中英文剧目,参与北京各大剧院演出数十场,并于2009年和2011年分别随团前往阿联酋国立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进行短期戏剧交流活动。另外,他还在2011年夏天出演南锣鼓巷戏剧节邀演剧目《Sylvia》原文版的男主角。

公演信息

演出场地:北京 蓬蒿剧场

演出时间:2012年4月4日至15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