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希伯品质
释义

希伯品质

希伯品质 希伯品质是汉斯·希伯作为个体的优秀思想品质,经过重重磨难和历史的抉择,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时代品质。希伯品质是根植于沂蒙精神的个人信仰与革命精神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希伯在长期战斗生活中自然融合理想、信仰与个人性格(心理学上的概念)所形成的宝贵精神,是对汉斯·希伯传奇一生的真实诠释。

希伯品质可概括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终于理想、尽职敬业。

爱党爱军:汉斯·希伯早年参加了德国共产党,信仰马列主义。在华期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以真实笔触记录、揭发日军残暴行径来支持中共党政军和中华儿女英勇的抗日斗争。在鲁期间,在采访创作之中,深刻感受到了“红区”如回家般的温暖,这加深了他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山东滨海地区)的热爱和对日侵略者的仇恨,主动拿上手枪,换上八路军军装,穿上铲鞋自觉加入斗争之中。

无私奉献:这种品质不仅体现在希伯无偿为苏北新四军和山东一一五师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珍贵药品,冒着巨大的风险在上海的家中为中共地下党的电台提供掩护,更体现在汉斯·希伯将他工作一生的都奉献在中华大地上。特别是1932年秋,希伯和秋迪刚刚结婚他们就分居两处,希伯在前线采访,秋迪在上海发稿,他们除了在山东日军大扫荡前见过一面外,整日两地分居,直到希伯牺牲的最后一刻也是如此。更为惋惜的是,希伯大多数时间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争取国际援助,长期工作在战斗第一线,而忽略了个人问题,无嗣而终。在外国光荣的抗战中,外国友人能为中国革命做出如此个人牺牲的友人少之又少!

终于理想:希伯早就向往具有古老文化的中国,希望将自己的革命理想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积贫积弱的热土上得以实现,所以他的来华具有很强的志愿性。他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渴望了解这里英勇的抗战和这里友善热情朴实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以及这里的一草一木,于是他于1925年毅然只身来华。而后到了延安,新四军军部,滨海区(现临沂莒南)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以及帮助中国抗战事业。即使在敌后最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提出离开这里的群众和部队。如在苏北,他提出要到山东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敌后的活动情况,新四军阻止他“山东敌人大扫荡要开始了,危险”希伯说:“正因为这样我更要去。那里没有外国记者去过,更需要我许多问题我到那儿才能找到答案”。

尽职敬业:希伯到敌后根据地的另一正式身份是太平洋学会记者。在敌后他白天采访包括日军俘虏在内的各阶层人士,晚上通宵整理白天的材料,别人吃药是为了更好的睡眠,希伯吃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只为尽早写出文章向海外发表,更早更多的争取国际同情与援助。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记事本,一支铅笔和秋迪送他的那支金笔,随时记录所见所闻所感。并且,希伯总是充满热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从不怕危险。在日军扫荡时,山东分局机关提出让希伯夫妇提前回上海,希伯说:“让秋迪先回去,我同意,而我决不离开山东。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记者是从来不畏惧枪炮子弹的。让我留下吧!”。

时任政务院(国务院)副总理,曾与希伯一起并肩作战过的谷牧前辈曾这样评价希伯,可谓较好的概括了他传奇的一生。“他是一名记者,却是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在战场上牺牲;他是一名欧洲人,却是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牺牲的。为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各种方式进行战斗的外国友人很多,但是穿上八路军的军装,拿起枪来同法西斯强盗战斗而死的欧洲人,他是第一个”。

沂蒙精神永存,希伯品质永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5: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