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锡绣 |
释义 | 锡绣,江苏无锡地区刺绣的简称。无锡临近苏州,地处锦绣江南、太湖之滨,风光秀丽、人文荟萃,自古就是鱼米水乡,是江苏刺绣的重要产地之一。锡绣早在明朝中叶就作为贡品上奉朝廷,清末民初时则有“不唯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焉”一说。曾一度名比苏绣,当时曾有人指出:锡绣"实比汀绣,苏绣为优"。 历史锡绣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所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段话记载的是:“晋平公派遣使节叔向来吴国访问,叔向由吴国返回山西时,吴国人用装饰富丽的花舫为他送行,在船的两舷,各有五百名送行者,有的穿着刺绣服装,有的穿着锦缎和毛皮的服装。晋平公在位时限为公元前557——前532年,而吴王阖闾徙都苏州为公元前514年,由此可知,这段史料所记载的还是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时的事,这说明早在公元前6世纪,无锡地区就已经流传着刺绣技艺。 又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堆沙刺绣兹明尤仲骥妻子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创制堆刺纱绣,此业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可见当时无锡一带的绣技盛况。另外“回文彩绣锦(俗称戳纱绣)”也是当时极有名的工艺品。它采用大折技花纹样,运用挑花绣法,也有把整朵花样缀成方胜格子,形成四方连续。在技法上高度发挥图案艺术的装饰性,显得格外巧妙。还有流行于民间的“挑花绣”,这种绣品在一定部位作方、园、菱、放射等单一意匠图案,或缀成二方连续为带样延展、或缀成四方连续为整幅延展,制作方法是先在料子上用粉线划一个大概结构,然后在既定的部位中运针,优秀的作品全凭作者心细手巧和丰富的想象力。配色有大红大绿的,也由单纯素朴的,各见长处。挑花绣后来逐渐被更为简易的“列针绣”取代,刺绣花样一般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案,如“吉祥如意”、“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等最为常见,当时的刺绣主要以家庭“女红”的形式存在,品种有鞋头、枕套、帐幔、椅垫、香包、镜袱等等。 发展锡绣早在200多年前即很有名,史志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中期。当时盛行的为“十字挑花”和“堆栈纱刺绣”。长时期中,锡绣一直以折枝花卉和图案装饰为主。清朝嘉庆、道光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江南著名刺绣艺术家丁佩曾寓居无锡,她在无锡生活其间,身居闺阁,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偶有所悟,即执笔纪录,“积久辄成篇帙”后来她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发行,这就是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绣谱》。在这部九千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她还在书中写道:“昔年春日,舟过梁溪,斜照满山,风光成彩”。回家后,立即用“退红绒(浅红劈绒)参以牙色(似浅朱而略带微红),绣成遥山一桁“,只见“山椒新绿成林,溪中碧水鳞次”,连她自己也“顿觉耳目一新”,惊呼:“此画家所未到也”。这一段充满抒情意味的描述,表达了丁佩对无锡秀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出无锡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对艺术家的孕育作用。丁佩的刺绣传世作品虽然至今尚未发现,但根据《绣谱》中对其自身绣作的分析,可知她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实用绣,而是细腻典雅,属格调高雅的观赏绣。丁佩说:“刺绣以针代笔,以绢素为纸,以丝线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用甚广”,同书画一样,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为“闺阁中之翰墨。”所以后人把这类出自闺阁中的观赏绣称之为“闺阁绣”,而“闺阁绣”在近代无锡刺绣艺术史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在锡绣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刺绣艺术家。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首推华璂。她与李佩黻带领的锡山绣工会成为锡绣的两大流派。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在华文川的支持下,在无锡创办第一个民办刺绣教育机构——锡山绣工传习会,自任总教习(后改称会长)。在华文川、王云轩、陈旧村等书画家的协助下,用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来指导绣工创作设计和传授绣艺。在绣稿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保持淡雅清丽的江南画风;在绣法上以缠针、列针、散套针为主,但根据物象的需要,也运用切马鬃、打籽、高绣和堆绢等手法,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创立“填色稀铺法”,使大面积的渲染和远景烘托的难题得到巧妙解决。在原有锡绣工艺的基础上,对刺绣技艺进行改良,创造了画书绣结合、富有变格特色的新绣法。绣工传习会设绣工、修身两门课程。她将平时实践经验整理成讲稿,采取授课和讲评的形式,向学员传授刺绣技艺。绣工传习会创办时入会妇女达102人。以后无锡有几所女校增设刺绣科。补工女校首先附设绣工专修学堂,继而志成、学艺、振秀等女校均开设刺绣课,青年女子学绣成风。无锡刺绣从此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期,形成了“锡绣”淡雅清丽、细云光薄的艺术特色,与“湘绣”、“苏绣”齐名。 1938年,华璂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这是继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之后,我国刺绣史上的又一本技法专著。华璂的作品以西洋水粉画、油画为稿本,在以传统中国画为稿本的刺绣界刮起一股创新之风。更可贵的是,她不但在内容上引进了现代绘画的写实风格,在刺绣针法止,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华璂运用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列针”和“琐和针”,打破了传统次绣一味追求平、匀、细、密的死板做法,她放针自由,线条活泼而多变,所用绣线,也是多色绞合,决不拘泥于密针细线,而是粗犷中带有缜密,分外显得洒脱奔放。在色彩方面,她特别讲究明暗层次的安排,巧妙地将数百种色线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利用丝线的色光,真实地反映大自然中的天光、云色、林荫、草丛,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华璂这种自由的运针方法,成为现今盛行的乱针绣法的先导。在其刺绣专著中,特别注重对大自然中光色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新法风景绣的要诀,就是如何通过巧妙的针法,运用绣线丝光的材质美来真实地反映物象的自然美,对锡绣有着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意义。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春,李佩黻、李韵和妯娌创办“锡山绣工传习会(简称绣工会),也是我国最早的民办刺绣传授组织,李佩黻、李韵和是华文川、华文汇弟兄的妻室。华氏弟兄均以善画著称,华氏家族中因善画而列入书画史籍者还有华廷藻、华镜宇、华冀伦、华玉珩等。华玉珩(女)的画,尤为著名,时人称她的画雅致大方,没有闺阁气。华氏一族,名家辈出。他们将民间刺绣工艺与国画理论结合,又吸取了“露香园顾绣”技法,开创无锡刺绣独特的风格。“锡山绣工传习会”的创办影响很大,九年以后北京在唐文治的提倡下,出现了官办的绣工科。 锡山绣工传习会初创时,分设南北二处,一在南门三下塘华氏廷禄阁,由李韵和、张应秀主持。北门泰定桥王敬修堂内由王畹香主持,李佩黻兼任两处总教习(后称会长付会长),集会期南定逢望(阴历十五日),北定逢朔(初一日)。到时会员各带绣品,由教习讲评。创办时入会的现有名册可查的102人,刺绣花样由传习会统一代画发给,酌收工本费。会员所出绣品由教习按价估值,分上、中、下等收购。从此锡绣就以商品形式流通市场。锡绣自以商品形式流通市场后,制作者有经济效益。从事刺绣的妇女逐渐多起来了,以后又推广到四乡。 绣工传习会创立后,无锡有几所女校也曾设刺绣科,如补公女校、志成女校、学艺女校和振学女校都相继开设刺绣学科,青年女子学绣成风,各女校还举行文艺观摩会,将学生的刺绣、图画作品陈列展览,推动刺绣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刺绣技艺也得到了大力推广。绣工会成立后,还自编讲义如《刺绣篇》和《修身篇》,讲授刺绣和修身两种课程,《刺绣篇》分图画、模样、配色、章法、运针、光线、粗细、厚薄、雅俗、精神等十章。这十章总的要求是绣艺必须与画理相融合,倡导绣艺改良、创新,采用江南流派淡雅秀丽的画风,并以多种针法来表达画意形象,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已达到无锡刺绣的独特风格。在绣法上以缠针、列针、散套针为主,但根据物象的需要也运用打籽、高绣和堆绢等手法,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其中尤以创制“填色稀铺法”和“轮廓切马鬃法”,使画稿中的大面积烘染和远景,以加强形象化等难于措手技艺的解决。《修身篇》也分装饰、品行、局量、志趣、交际、运动、服从、职业、恒德、专修等十章,总的是鼓励学员洁身自好、专心学艺、以资生养,反映出一些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在当时来说是比较进步的。由于锡山绣工传习会的努力工作,这一时期无锡刺绣艺术的水平上升很快,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 1908年,锡山绣工会获天津实业劝工场银牌奖,1909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奖,获意大利都阆万国博览会金牌奖。清光绪三十四年(1910年)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我国“第一次南洋劝业会”无锡绣品获奖牌数居全国之首。除绣工传习会李佩黻、张应秀、赵毓芸、陈少云等20人及荡口华璂获奖外,还有七十八名女学的学生和民间女子的作品获银牌奖,其中无锡县振秀女学十四人、竟志女学七人、金匮县女子职业学校四十一人、金匮县冀中女校四人、金匮县鹅湖女学三人、无锡县一人、金匮县八人。 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这次举世闻名的国际大赛中,“无锡全邑得奖五十种,得奖之多几与省会相抗衡”,其中无锡刺绣得奖的有华璂、陈少云、奚念臣、秦素瑾与绣工会团体。 1921年10月10日至30日,在南京举办“江苏省第二次地方物品展览会”,美术品得奖共153名,江苏各地绣品得奖共37名,无锡绣品获奖达11名,列全省刺绣第一。 自1908年至1921年这十三年中,无锡刺绣艺术品在国内外各级赛会中荣获奖牌的数量,在全国荣踞榜首,形成了“锡绣盛称于世,不唯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兴盛景象。 锡山绣工会成立后,还曾有日本女子金原村子和美国孙宗彭等专程前来学习,1908年重阳日,绣工会举行了一次集会,华文川写有一篇《光绪戊申九开会记》予以记载,会议有50多人出席,日本女子金原村子也在座。另外还陈列了学生的绣品,会上有主席报告开会宗旨,宣布传习会章程,又有代表作颂辞。还提到有日本女子金原村子来会习绣,询问她,日本刺绣也很有名,何必要来学习?金原村子用一字回答“粗”!意思是日本刺绣不如锡绣精美,可见当时锡绣及锡山绣工传习会在国外的影响。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锡山绣工传习会会长李佩黻和绣稿主持人华文汇先后去世,副会长李韵和新寡,不理会务,从此,就由张应秀主持。会址由延禄阁迁到三皇街(现后西溪)大虹霓桥高宅,继又扩展到吴宅,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迁到大河上(现崇宁路)秦淮海祠隔壁的秦宅。当时,国外对无锡绣品的需求量较大。无锡画家王云轩也经常为刺绣供稿。王云轩书画兼长,是一个擅绘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的多面手,对构图、设色等也有所创新。同时,还有他的入门学生陈旧村等也提供画稿。由于得到一批在绘画上能创新的人的合作,绣工会突破了早期以“文人画”作绣稿的保守局面,打开了富有生活气息绣稿的新局面。 张应秀主持的绣工会创立刺绣第一传习所,教授刺绣技艺,先后有八届学生毕业。当时传习所传授技艺外,还经营商业贸易,专门发放绣件加工,经销原材料和学生所绣的作品,以及接受客户预订,这与当时国内外对无锡绣品的需求量大密切相关。绣工会的存在直到抗战爆发。1937年无锡沦陷后,锡绣则日益衰落。 解放后由于政府的重视才逐渐恢复,1957年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恢复了传统的锡绣艺术,其中老艺人华慧贞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华慧贞(1908—1994)自幼跟随母亲和姨妈学习刺绣,1921—1924年在无锡县志成女校读书,并学习绘画和刺绣,1924年进入锡山绣工会传习所,学习锡绣艺术,在绣工会得到著名刺绣艺术家张应秀的亲授,打下了扎实的刺绣艺术功底,1928年毕业后留所任教,直至抗战爆发绣工会解散回家。1957年在政府的重视下,将华慧贞聘到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锡绣研究,先后恢复了锡绣传统品种“戳纱绣”和“切马鬃绣”,整理了锡绣传统针法,还进行了新技法的探索,与画家唐原道先生合作,独创了戳纱针法绣制花鸟的做法,受到绣界的一致推崇。 锡绣于1965年并入中华绣品厂研究室,在1965—1978年培养出一批青年刺绣艺徒,并绣出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红梅翠竹》、《雉鸡牡丹》、《月季绶带》等作品被选送到加拿大、美国等展出。 1978年恢复成立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后,又重新成立了刺绣创作室,锡绣开始重放光彩。首先在继承锡绣传统针法“切马鬃绣”的基础上,创出了“马鬃绣”这一新绣种,以马鬃毛为绣线制出的“猫戏螳螂”非常逼真,绣制的《八十七神仙卷》(局部)作品入选1981年全国抽纱展览会,并编入《苏绣精萃》一书中。 1981年在探索研究新品的过程中,根据唐代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记载:“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虞眉娘,年十四,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技艺人员,根据文献中仅有的文字记载,在张炜农付所长和老艺人华慧贞的带领指导下,由赵红育、陆金仙、金家翔、张磊等组成创新研究小组,成功地创制了“双面精微绣”这一刺绣艺术新品种。精微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构思巧妙、绣技精湛。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精心构画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无论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都显得形神兼备、意趣无穷,令人爱不释手。精微绣问世后,得到国内外艺术界、收藏界人士的赞赏,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奖,被誉为我国刺绣艺苑的一株奇葩。 锡绣和苏绣锡绣和苏绣是一脉相承的两种刺绣 无锡是苏绣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所以从历史渊源来看,锡绣与当今苏绣是一脉相承的两种刺绣。据汉代刘向《说苑》记载,无锡早在2500多年前吴国设都梅里时,就已有刺绣服饰。1897年,全国第一个民间刺绣教学传授组织“锡山绣工会”也是在无锡创立。但盛极一时的锡绣到了今天,其名声和境况却与苏绣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其由抗日战争后,锡绣和苏绣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苏绣走向了一条日常实用性道路,而锡绣则慢慢衍变成了欣赏装饰品。对锡绣历史研究十分深入的赵红育说:“无锡工商业飞速发展致使诸如锡绣这样的纯手工业淘汰非常迅速,而苏州至今还保留着大片刺绣的农村土壤。”今天的锡绣已经和绘画一样,是代表一种历史传承的技艺,保护它就是保存一种人类历史的印记。 特点无锡刺绣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锡绣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单面绣、切马鬃绣、堆纱绣、戳纱绣、发绣、盘金绣、双面精微绣等10种绣法,其中切马鬃绣是无锡刺绣特有的传统绣法,而双面精微绣是锡绣另种特色针法,更使失传千年的中华绝技再次重放异彩。锡绣的针法更有多达30多种,正抢、反抢、平套、散套、桂花、刻鳞、乱针……让人不得不惊叹锡绣技艺的丰富多彩。 因为得到书画界协助,锡绣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阳春白雪”,也形成了“无画不能绣”的特点。无锡刺绣和书画艺术紧密结合,锡绣从书画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展自身表现题材和艺术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画无画不能入绣的“盛景”。锡绣的绣稿来源于书画,但它又不同于书画,多样的绣法和多变的针法让锡绣又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化遗产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7年6月8日,无锡市赵红育锡绣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08年无锡精微绣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红育成为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锡绣名家在锡绣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刺绣艺术家有:华璂、缪艺、陈华贞、薛文华、李佩黻、李韵和、张应秀、王琬香、赵禄增、郭景英、赵毓芸、陈少云、奚念臣、秦素瑾、吴毓芬等人。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首推华璂。她与李佩黻带领的锡山绣工会成为锡绣的两大流派。 李佩黻李佩黻(1861年—1910年),女,字芸清,生于清咸丰十一年,无锡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李福培,在清朝任过广东从化县知县,父亲李镇衡,任过湖北一县的知县。他性格文静,爱好刺绣,作品以淡雅、生动著称。光绪九年(1883年),与同邑华文川结为夫妇。其夫工书善画、多才多艺,人称“艺三先生”他从丈夫那里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绘画知识。平时刺绣,亦多以她丈夫的山水画作绣本,在画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她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花木景物静观默察,认为刺绣亦应师法自然、形神兼备。她的绣品达到了“几莫辨其为绣为绘,其技能之精微盖入于神”的境界。 光绪三十四年,李佩黻等刺绣艺人获得清政府农工商部一等奖牌、天津实业劝工场银牌奖、第一次南洋劝业会金牌奖,奖励他们“精致绣品”,并能以“新法改良”刺绣工艺。宣统元年(1909年),她们的绣品又获得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和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万国博览会金牌奖。 华璂华璂(1869—1939),字图珊,号迦陵馆主。无锡荡口镇人。出身世族之家。其父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山水画家,伯父华蘅芳是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华璂自小就生活在书香门第,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有机会接触传进来的大量西方文化艺术。她自小就聪颖过人,喜爱书画及刺绣。成年后嫁与安徽籍金石家张守彝,仍住荡口娘家。1906年,华璂与堂妹华玙在荡口鹅湖女学教授刺绣。1910年,她们姊妹俩作品在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获奖。1912年,华璂夫妇在上海开办刺绣传习所。1915年,华璂绣作的《公鸡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 华慧贞华慧贞(1908-1994),荣巷下荣春沂支荣吉庆的夫人,出身城中书香门第,工书画,精刺绣,有“针神”之称。她矢志振兴锡绣事业,1929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锡山绣工会。毕业后,在家设绣工会分会兼任张氏作新小学刺绣课教师,培养了众多锡绣人才。建国后,她成为中华绣品厂的工艺师,她的作品在美、日等国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先后获轻工业部、江苏省荣誉证书。她创造了把一根丝线一分为18根的“劈绒绣”,培养了大批人才,发展了锡绣工艺。 赵红育赵红育,女,生于1958年4月,汉族,无锡人,刺绣艺术家。1973年15岁时师从无锡著名老艺人华慧贞学习锡绣,1976年进入无锡市中华绣品厂设计室,3年后调入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锡绣艺术的创作、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绣传承人,锡绣第四代传人,无锡精微绣创始人之一,无锡精微绣唯一传承人,她以87套针法将锡绣双面精微绣推向了最高峰,所绣《丝绸之路》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吴鸣文吴鸣文,工艺美术师,8岁起师从姑妈吴爱珠学习刺绣,1973年进中华绣品厂技术创作设计组专职从事刺绣工作。1979年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工艺大师华慧贞的指导下,从事双面精微绣研究,不但对作品的构图布局,色彩应用,线条的明快流畅,针法活泼多样。代表作有:《击鞠图》、《韩熙载夜宴图》、《丝绸之路》 获奖历史情况1908年,锡山绣工会获天津实业劝工场银牌奖 1909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奖,获意大利都阆万国博览会金牌奖 1910年,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我国“第一次南洋劝业会”,无锡绣品获奖牌数居全国之首 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在举世闻名的国际大赛“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无锡全邑得奖五十种,得奖之多几与省会相抗衡 1921年10月10日至30日,南京举办“江苏省第二次地方物品展览会”,美术品得奖共153名,江苏各地绣品得奖共37名,无锡绣品获奖达11名,列全省刺绣第一 (自1908年至1921年这十三年中,无锡刺绣艺术品在国内外各级赛会中荣获奖牌的数量,在全国荣踞榜首) 锡绣精微绣自1980年问世以来,在全国各级评比展览中多次获奖: 1982年,由金家翔设计绣稿,赵红育创作绣制成功的第一幅双面精微绣《百寿图》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优秀作品奖”。 1983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张铭主绣,陆金仙、赵红育协助绣制的双面精微绣《饮中八仙》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江苏省四新产品“一等奖”。并编入《苏绣精萃》一书中。 1984年,由赵红育创作绣制的双面精微绣《金明池争标图》作品获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大会表扬。 1986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赵红育创作绣制的双面精微绣《百寿图》作品获第二十届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展销会优秀旅游纪念品奖“一等奖”。并编入《苏绣精萃》一书中。 1987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赵红育主绣,吴鸣文、张铭协助绣制的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工艺美术展览,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并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同时编入《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珍品》一书中。1989年获无锡市科技进步最高奖——“腾飞奖”。 1988年,金家翔设计绣稿,李军创作绣制的双面精微绣《阿房宫》作品获第二十二届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优秀旅游产品奖。 1989年,金家翔设计绣稿,赵红育创作绣制的《锡绣香袋》作品入选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并获“优秀作品奖”。 1990年,由金家翔设计绣稿,赵红育创作绣制的双面异色、异图、声光精微绣《百鸟朝凤》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91年获江苏省第七届轻工业“优秀产品奖”,无锡市优秀产品设计“一等奖”。 1990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曾友华创作绣制的双面精微绣《太真倦春图》作品获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银奖。 1993年,由金家翔设计绣稿,赵红育主持负责创作指导,采用精微绣技艺与发绣技艺相结合的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作品获中国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同年获江苏省第八届轻工业优秀新产品奖“优秀工业设计金奖”。2004年获江苏省首届《大阿福奖》“工艺美术金奖”,该作品现收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2002年,由顾青蛟设计绣稿,张铭创作绣制的《清丽江南景》作品获全国首届旅游纪念品银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