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锡克
释义

印度旁遮普地区的政教合一组织及其教派的统称。“锡克”一词是印地语的音译,源于梵语 Siksati,意为信徒。15世纪末兴起于旁遮普,创始人为商人出身的那纳克(1469~ 1538)。锡克教在印度历史上曾作为印度人民反抗莫卧儿封建王朝、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阿姆利则为其圣城,城中的金庙为其圣地。

捷克经济学家(图)

奥塔·锡克(Ota Sik, 1919.9.11——2004.8.22)捷克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生于比尔森。1940年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58年当选为捷共中央委员。1960年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通讯院士。1961年起历任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改革委员会负责人、科学院科学委员会主席。1968年被选入国际经济协会常务委员会。1968年4~8月任政府副总理,8月当选为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68年苏军占领布拉格后流亡瑞士。从1970年起任圣加莱恩经济和社会科学院教授。

锡克是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的领导人之一。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原苏联的经济体制,即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经济体制,适应粗放型经济发展的阶段,在一定时期内,使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要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须采用集约型经济发展,吸收先进技术,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指令性计划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应进行改革。他重视商品、市场关系,主张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走一条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型,即“第三条道路”。他60年代的这些思想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著有《经济、利益、政治》、《论社会主义的商品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的计划和市场》、《第三条道路》、《东欧经济制度的结构变化》等。

民族名

锡克人(Sikhs)南亚印度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部分人分布在北方邦、拉贾斯坦邦、查谟和克什米尔(印占区)、马哈拉斯特拉邦、中央邦、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另有部分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伊朗、阿富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斐济。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但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其文字用锡克师尊创制的古鲁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原信印度教。自15世纪末叶旁遮普高僧那纳克师尊创立锡克教以后,才出现锡克人之称。因强烈的宗教意识和较活跃的政治组织,锡克人正在形成一个单独民族。现代锡克人男人都蓄发、挽髻、插梳、戴臂镯、佩匕首、穿围裤、留大胡子、缠头布。青年人尤爱将头巾缠成船形。大多数人以农业为主,少数人从事放牧。

风俗习惯

锡克人在印度10亿人口中只占20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区,尤其是旁遮普邦。锡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词,意为“雄狮”,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着包头蓄发传统的锡克男子真有一股雄狮的派头。当地朋友称,锡克人包头的风俗和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有关。当时,有包头习惯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与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有意思的是,现在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头,而锡克人却执著如故。

由于终生不剪头发,而又要行动方便,成年锡克男子一般都将头发用布层层围起,绕成一个像“大磨盘”的头包。据称他们用的头布一般都有将近13米,绝对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然晚上休息时,锡克人也要将包头布打开,并隔三差五地清洗长发。记者曾看见过一个打开头布的锡克老人,当时的感觉真是“白发三千丈”。

包什么颜色的头布,锡克人一般没有强求,因人喜好而异。由于印度政府充分尊重锡克教徒包头的习惯,因此锡克男人骑摩托车可以不戴头盔,参军也不用戴制式军帽,只要在包头布上别上军徽就行。

教派的统称

印度旁遮普地区的政教合一组织及其教派的统称。“锡克”一词是印地语的音译,源于梵语 Siksati,意为信徒。15世纪末兴起于旁遮普,创始人为商人出身的那纳克(1469~ 1538)。锡克教在印度历史上曾作为印度人民反抗莫卧儿封建王朝、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阿姆利则为其圣城,城中的金庙为其圣地。

早期锡克教

锡克教由印度教虔诚派发展而来,并受到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影响。早期锡克教主张绝对的一神论;反对偶象崇拜、繁琐的教规和仪式以及种姓差别禁止歧视妇女;鼓吹非暴力行动;宣扬人人平等;号召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联合起来。早期锡克教反映新兴城市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和要求。

莫卧儿时期

从那纳克起,锡克教共有10代祖师(古鲁)。第4代祖师拉姆·达斯为使阿姆利则城成为锡克教的圣城奠定了基础。第 5代祖师阿詹实行“代理人”制度(曼桑德),向教徒征收捐献作为教团财政收入,并组成类似政府的组织。他还编纂锡克教主要圣典《阿迪·格兰特》。这时期锡克教内部发生重大变化,大批贾特人(属农业种姓)加入锡克教,成为锡克教士兵、骑士、火枪手,有助于锡克教向军事化的转变,为锡克教人反抗莫卧儿王朝的武装斗争提供了力量源泉。同时削弱了商人、高利贷者的影响,使锡克教成为旁遮普农民起义的旗帜。在第 6代祖师哈尔哥宾德领导下建立了骑兵部队,锡克教发展成为武装组织。他在阿姆利则城建立锡克教金庙阿卡尔·塔克特(意为永久的宝库),作为宗教和政治活动中心。从17世纪开始,锡克教徒与莫卧儿王朝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

17世纪后半期

是锡克教发展的关键时期,第10代祖师哥宾德·辛格对锡克教进行一系列改革,清洗了主张与莫卧儿王朝妥协的商人和高利贷者。他严厉批评前几任祖师的“非暴力”教义,使锡克教带有更浓厚的军事神权色彩。1699年,他宣布锡克教完全脱离印度教,成立独立的军事组织“卡尔沙”;废除祖师制;成立锡克教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大会,把祖师手中的政教权力移交给锡克教公社。他规定锡克教徒必须身佩五K标志:蓄长须发,扎包头巾,身佩短剑,穿短裤,戴铁镯。他将锡克教军队领导权交班达·辛格·巴哈杜尔。班达·辛格领导的旁遮普锡克教徒进行了多次反抗印度教封建主和莫卧儿王朝的斗争,建立了第一锡克国家(1708~1715)。1761年第3次帕尼巴特战役后,锡克人消灭了侵入旁遮普的阿富汗军。1765年,锡克教军事领袖会议宣布旁遮普独立,建立了第二锡克国家(1765~1779),并将锡克教徒组成由酋长领导的12个“米斯尔”(即战士社团)。锡克教组织逐渐发展为神权联盟的封建组织,成为旁遮地区的实际统治者。锡克

殖民统治时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兰季特·辛格反击阿富汗统治者扎曼·沙侵略旁遮普的战争取得胜利,成为锡克教联军的总指挥和英雄,1801年加冕为旁遮普大君。他实行深得民心的改革:没收封建主的土地归国有,对广大贾特农民采取保护政策,使其上升为自耕农,依靠他们提供的兵源和财源,组织成以新式步兵和炮兵为主力的强大军队;统一旁遮普,取代了“米斯尔”联盟的旧锡克国家,建立了有民主因素的、独立的锡克教军事王国──第三锡克国家(1780~1839),成为19世纪印度各族人民反抗英国东印度公司殖民侵略的三大政治军事力量之一。

19世纪中叶

锡克教国家外受英国进攻,内受争夺王位和地方割据的困扰。锡克军下级军官和士兵发动起义,杀死腐朽的将领,政权转入卡尔萨军人组成的五人代表会。在两次英锡战争中,锡克教军队均战败。旁遮普为英国吞并(见英国征服印度的战争。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锡克教徒效忠于英国。

20世纪初

锡克教中出现辛格大会运动,争取锡克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独立。1919年的阿姆利则惨案促使锡克群众转而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5年,代表锡克人政治要求的阿卡利党取得了对金庙的控制权。它在整个印度民族运动时期与国大党合作反英,但以锡克人在独立后的印度要拥有一种特殊地位为条件。

独立以后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中央政府未遵守按语言分邦的原则,旁遮普成为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的"混合邦"。于是阿卡利党发动了旁遮普语言邦运动。1966年国大党政府决定将旁遮普划分为以锡克人占多数(55%)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哈里亚纳邦。1967年阿卡利党成为旁遮普邦的执政党。

由于中央政府限制该邦的工业发展,使广大锡克人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锡克人与印度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纷纷要求成立旁遮普自治邦。阿卡利党掀起“卡利斯坦”运动,要求成立锡克人国家,为争取更彻底的民族自治权而斗争。印度中央政府对此进行严厉镇压,双方矛盾激化,导致1984年10月31日I.甘地被锡克教徒恐怖分子刺杀身死。锡克教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全面解决。

现有教徒 900万人,大部分居住在旁遮普邦。还有一些教徒定居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最隆重的节日是拜萨哈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