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障村
释义

西障村该村位于即墨市区东部,南临墨水河,北接车家沟,东临中障村,西靠东关村,全村辖区总面积46.71公顷。其中,工业、商业和居民住宅用地15.66公顷,耕地30.48公顷,其它用地0.57公顷。

村庄由来

据传,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置即墨县城于今址时,该村已成村落。因村落位于县城东部,对县城有保障之义,故称障村。或云,村系张姓所立,故称张村,后演变为障村。明中叶后,尤、周、蓝、黄、杨、李、修等姓先后迁入居住。后此村改称大障村。大障村分为两个区段,1953年,东段称为中障村,西段称为西障村,均为独立行政村。1956年,两村与其他村合并,成立农业先锋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该村为西障村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即墨镇。1998年5月归潮海办事处领导。到2000年9月划归经济开发区。

政区人口

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410户,1349人,现有尤、杨、蓝、黄、李、修等30余姓,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至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980万元,人均纯收入6036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5%,43%,54.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00万元。

1949年,西障村有耕地300亩,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地瓜等农作物,粮食亩产120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2万余元。1951年,大障村实行土地改革,耕地增加700余亩。1953年,该村从大障村析出。1955年,该村成立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农户100户。1956年,该村与中障村合并,成立了农业先锋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全村农户全部入社,粮食亩产增加到150公斤。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西障村设5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30—40户,男女劳力20—30人。当时土地多、水井少、遇到旱年,庄稼蔬菜不保丰收,村两委为搞好农业生产,提高水浇面积。在村前、村后、南岭、蛤蚂湾等地片打机井13眼,每眼机井深13—15米,直径3米。到1982年,13眼大口机井全部完成,投资26万余元进行动力配套。1975年在河南崖建起扬水站一座,铺设直径50厘米的地下水泥管道600米,配套了295柴油机水泵1台。同年在南岭地片开挖2个小型平塘,蓄水达1000多立方米,使南岭地片水浇面积达80%左右,小麦由原来亩产150公斤提高到了500公斤,由原来产值30余万元增加到百万余元,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1976年购买50拖拉机1部5000元,195拖拉机4部共计3000元,176F汽油机2部共2000元。1978年购20拖拉机2部4000元,25拖拉机1部4000元,喷灌泵2部4000元。1980年购收割机1部7000元,大型播种机1部1700元,相继购进10千瓦、30千瓦发电机2部共1万余元。1981年购120千瓦发电机1部4万元,脱粒机5部、扬场机6部,打茬机2部、圆盘耙、深耕犁各1部,共计15000余元。1982年村购买3吨压力灌1个,价值1600元。至此农业机械的增加,为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锄、耕、种、收割、脱粒、运输等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

1961年,该村建立集体副业西障色纸组。同年秋,建立修配部。1963年,成立铁业组。这3个副业共有工人40余人,年产值达3万元。自1980年开始,该村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了内资和外资的投入。至2001年,落户的企业有鑫源电脑刺绣、优恩欧、潮海预制件厂、万利五金制品厂、新乐食品厂、青岛即墨锻造厂、即墨汽车修配厂。年产值500万元,利税30余万元,年上缴村集体20万元。

1963年,村集体相继开办磨坊、豆腐坊。障村豆腐历史悠久,已有300余年历史。原料以当地产的最好纯黄豆为原料,去皮磨酱,利用崂山之脉,含有多种矿物质的麦饭食水制作而成。豆腐鲜嫩、色泽淡黄、味美可口、成为当地一绝,流传至今。改革开放后,诸多村民从事第三产业。从事针织、服装、鞋帽的有30户,年收入达百万元。

社会事业

建国前,该村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上学,青壮年文肓占青壮年总数的80%以上。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村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明显提高,现有大学文化程度的40余名。该村先后成立了俱乐部、高跷队、文艺宣传队等文化宣传组织,丰富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利用夏凉冬闲时节经常到附近村庄、单位巡回演出。1999年建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一处、门球场一个、篮球场一个,还设立了单、双杠、乒乓球室等娱乐设施,经常组织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比赛和文艺汇演。2003年被评为“青岛市老年体协先进单位”称号。

建国前,全村没有诊所,村民有病没处治现象十分普遍。1964年,村庄投资成立了医疗室,医务人员2名。村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有显著提高,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

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足40元,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1956年,全村人均口粮150公斤。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250公斤。改革开放后,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至2003年,人均收入达到6036元。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住房为土墙草屋,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随着村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1978年,村民建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2002年,村民建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有150户村民住进二层独院楼房,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

2002年,全村拥有各类车辆110辆、彩电300台,固定电话30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80%。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齐不整,没有合理的规划。70年代开始,该村进行村庄规划。1999年,村集体投资150余万元修成了主大街一条,村内90%以上街道进行了硬化。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村庄环境优美整洁。

社会福利

1992年开始,每年村集体出资为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缴纳保险费。1996年开始,村集体每年出资20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2000年开始,每年村集体出资为村民发放一定数量面粉、食用油等。老人节为65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