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乡县 |
释义 | 西乡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辖15个镇、8个乡。本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商品粮大县,另有茶叶、猪肉、樱桃等优势产业。有丰富矿产资源,经济实力逐年增强。 中文名称:西乡县 外文名称:Xixiang 别名:小江南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陕西 下辖地区:城关镇等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916 邮政区码:723500 地理位置:汉中盆地东部 面积:3240平方公里 人口:40.38万 方言:中原官话秦陇片和西南官话成渝片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 著名景点:午子山、茶园、枣园湖公园 概况 西乡县,古属梁州,东汉设城置县。现属陕西省汉中市,全县辖18个镇260个村18个居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政编码:723500。行政区划代码:610724。电话区号:0916。拼音:Xixiang Xian。 该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介于东经107°15′~108°15′与北纬32°32′~33°14′,之间。县境东邻石泉、汉阴,南界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洋县,西接城固南郑。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4.5公里,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海拔在371—2413米之间,山区丘陵面积占93.2%,平川占6.8%。 全县辖18个镇260个村18个居委会,10.48万户,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37万人,农业劳动力17.7万个,有汉、回、苗等13个民族。 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4.4℃,年平均降水量923.5毫米,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文化昌明,自古有“秦岭南麓小江南”美誉,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官员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历史本县自蜀汉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已历1769年(止于1990年),其间,隶属关系、疆域扩削、县名更易、治所迁移均变化巨大,据《薛志·建置志》云,曾有一城、二州、四郡、六县等设置。 建置沿革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一前11世纪)县地属梁州褒国附庸巴方。 西周(前1027一前771)县地属雍州楚国。 东周(括春秋、战国)前期(前770一前312),县地仍属楚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怀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发生“丹阳之战",秦师获捷,乘胜占领楚之汉江中上游地区,直至战国末(前221),县地属秦国汉中郡。 秦(前221一前207)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 西汉(前20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权)承袭秦制,仍行郡县。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州(郡),县地大部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东北隅属汉中郡之安阳县。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孙述割据益州,占有巴、汉,13年中,县地为公孙政权所辖。 东汉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灭述,县地复归汉有,仍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食采于县地(括今镇巴),并建平西城(又名平阳城、定远城),为本县建城之始。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据汉中,复汉中郡名。郡名两更,县地仍属。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取汉中,县地归蜀。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县南境置南乡县(即今西乡、镇巴二县地),从此本县脱离成固,独立行政,仍为蜀汉益州汉中郡领辖,设县治于归仁山(今镇巴县渔渡坝古城堡)。是年,蜀将张飞晋封“西乡侯",寄食采于南乡县。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灭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7郡为梁州,本县归魏,属梁州汉中郡。 西晋统一中国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张飞封侯西乡,改南乡县为西乡县。 西乡县之得名,虽有数说,但以张飞食采之说较为可靠。治所由归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属梁州汉中郡。愍帝建兴元年(313),仇池氐杨难敌据汉中,次年,梁州人张咸起兵逐氐军,投归益州巴氐李雄,;由此本县遂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隶属仍为梁州汉中郡。 东晋(括十六国)初,本县尚归成汉(即大成)所有。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成汉灭,本县归晋。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苻坚派兵攻取梁、益二州,本县遂为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冲遣将杨俭期收复汉中,本县复为晋土。安帝义熙元年(405),谯纵叛晋,割据梁,益,仇池氐王杨盛乘虚据汉中,以地请降后秦,但因杨盛窥伺两端,游离于东晋、后秦之间,东晋、后秦皆无实际管辖能力,汉中郡、县实为杨盛政权所辖。义熙九年(413),刘裕命益州刺史朱龄石灭谯纵,收复四川东晋王朝乘胜克汉中,本县再归晋。在东晋103年中,汉中郡县兵连祸结罗几易统治,但西乡县名未变,治地平西城未动,始终归梁州汉中郡所辖。 南北朝历刘宋、萧齐至萧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权于县境(今峡口)设丰宁戍。改西乡县为丰宁县,寓五谷丰稔,四季咸宁之义。并立丰宁郡领丰宁县,郡县同驻丰宁戍,改属东梁州领辖,旧治平西城遂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兰钦收复梁州,本县还梁,复西乡县名,治所仍驻丰宁戍,属北梁州汉中郡所辖。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萧绎(次年称帝)求救西魏,约许割让汉中。西魏乘机于废帝元钦元年(552),遣将达奚武占领汉中,本县又为西魏所有。西魏恢复北魏建置,废西乡县名,再立丰宁郡、丰宁县于丰宁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东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泾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阳(即今四季河),以洋水为名,此为本县立州之始。洋州领洋州、怀昌、洋中、丰宁四郡。洋川郡辖黄金县;怀昌郡辖怀宁县;洋中郡无考,丰宁郡辖丰宁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觉代魏立周,本县即为北周所有,仍属洋州丰宁郡,县名驻地均无变动。 隋立,本县即属隋土。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行州县两级制,时,丰宁县仍属洋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州复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为汉川郡;改丰宁县复西乡县名(从此县名迄无更)多同时将县治由丰宁戍移往所废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阳,且立洋源镇(军事建置)于此,县镇同治,归汉川郡所辖。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废郡复州,析汉川郡之西乡、兴势、黄金三县,再立洋州于西乡州县同治蒿坪山之阳。七年(624)析西乡南境置洋源县(今镇巴县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本县属山南道洋州辖。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调整区划,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本县随洋州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洋州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乡迁往兴道(贞观二十三年改兴势为兴道,今洋县)。 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复州,改洋川郡为洋州。一迁一改,本县仍属。代宗大历元年(766),洋源县治因兵事烧劫,侨驻本县白湍村(今古城子,亦为两晋至萧梁的西乡县治)。敬宗宝历元年(825)撤销洋源县,其地大部并入西乡县。僖宗光启三年(887),洋州设立武定军(军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892)风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以讨杨复恭为名,取凤、兴、洋三州。昭宗天复二年(902),朱温进入关中,把持朝政,杀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机以假道勤王为名,占领兴元(汉中),洋州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迎降,本县随洋州归前蜀。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咸康元年,皇子魏王继岌伐蜀至兴州(略阳),前蜀武定军节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本县随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正月,盂知祥遣将张业入兴元,武定军节度使孙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因避孟知祥讳,乃改洋州为源州,本县从属。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将王全斌、刘光义灭后蜀,改源州复洋州,本县与兴势、黄金、真符同为洋州辖。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分全国为15路,本县随洋州属陕西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本县随洋州属之,县治仍驻蒿坪山之阳。 南宋仍行路、府(州、军)、县制。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利州路东西两分,本县归利州东路洋州辖。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次年,蒙古军入侵金、洋、梁(兴元)三州,战争屡年,西乡城毁治废达18年。宝祜元年(1253),即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兴元诸州,“草创之初,未暇为经久之规",沿袭宋制,并利州东西两路为兴元路。本县归兴元路洋州辖。时,县城已毁,因陋就治于蒿坪山之阳。 自忽必烈在兴元诸州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后,历19年始建国号为元,其时,本县已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国设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增至11个),代“中书省"分治天下。从此,本县脱离洋州,改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元晚期县治方由蒿坪山之阳迁来今治。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夏明玉珍取兴元,本县随之又属“大夏"6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大将徐达克兴元,改兴元路为汉中府,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13承宣布政使司,本县即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肃亲王豪格遣将贝勒尼堪等进占汉中,县土遂归清有。清承明制,本县仍属陕西布政使司(后改称陕西巡抚部院,俗称陕西省)陕安道汉中府辖领。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析本县南境24地置定远厅(今镇巴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日成立临时政府,是时,陕西省已先宣告脱离清朝统治。民国2年并汉中、兴安(安康)、商州为汉中道,本县属之。民国17年撤道,行省、县二级制,本县直属陕西省。民国24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区(即专员公署,简称专区),本县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南郑)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乡解放。新中国行省、县两级制,省下分区设置行政督察机构。本县初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公署,1951年属陕西省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属陕西省汉中区专员公署,195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196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1996年7月,汉中撤地设市后属汉中市至今。 疆域变化蜀汉章武元年(221),县地脱离成固(今城固)管辖,独立为县,名曰南乡。同时纳入安阳县西北土地之一部,全县略大于今西乡、镇巴二县之版图。 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在今四季河(旧名寺溪河)置洋州,调整郡县政区,县地因之三分:东北(今子午、碾子沟、七星坝、三花石、白龙塘一带)入洋川郡黄金县;西北(今桑园铺一带)入怀昌郡怀宁县;本县时名丰宁县,属丰宁郡,留有本土大部,版图较前缩小。 隋大业二年(606)撤销洋州,调整郡县,本县治所自峡口迁往原洋州驻地(今匹季河),同时收回本县东北、西北原于西魏时期拨交黄金、怀宁(时已改名怀昌县)二县之土地,版图复归。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析本县南境立洋源县,疆域缩小过半。敬宗宝历元年(825)撤洋源县,其疆域绝大部分复归本县,原有版图基本恢复。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撤销洋县建置,其领土交拨本县。未几,洋县收土复立。 清嘉庆七年(1802)割南境24地(乡)立定远厅(今镇巴县),本县疆域大减。嘉庆十四年准楼房坪菩提河民众所请,奉命以本县蜡溪、大市川调换定远厅之楼房坪、菩提河(今大河区),从此二县管理方便,四地人民惬意。 民国22年(193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通江建立赤北县,本县西南楼房坪一带为该县第五区管辖,23年,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赤北县建置遂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割本县杨家河一带归镇巴县。1953年接收镇巴县觉皇乡王儿垭以北之插花地入高川区马家湾乡管辖。1957年5月割茶镇区子午乡金宝滩及松树沟乡庙坝、张家铺子等地入石泉县饶峰区。1961年底又将本县松树沟公社同心生产队部分插花地划归石泉县。 区划建县以来,历代参照县境地理环境、人口、土地以及相对稳定、便于管理等因素,划分行政区域。远无稽考。自清迄今,行政区划已调整20余次,政区层次、名称、数据、界线、驻地皆随之变化。 民国10年(1921)以后,部分乡、地分为两牌(同乡级,不是甲牌之“牌”),渐增至60乡(地),分为两牌者有: 富儿沟分前后两牌 东沙坡分前后两牌 水东坝分上下两牌 法宝分东西两牌 黄池分上下两牌 丰渠分上下两牌 平地分上下两牌 男儿坝分南北两牌 苦竹坝分南北两牌 两河口分东西两牌 簸箕河分上下两牌 上下高川分上中下三牌 农业资源西乡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茶叶基地县、瘦肉猪基地和樱桃产业基地县,有“茶香樱桃美,地肥矿藏多”之美誉。全县有耕地47万亩,其中水田21万亩;林地266万亩,牧地68万亩,经济林20余万亩。年产粮食15万吨,西镇牛为全国良种黄牛之一,另外银杏、香菇、黑木耳、核桃、板栗、生漆、蚕茧、龙须草等林特产品也有一定规模,还产杜仲、天麻等20多种名贵中药材。 目前,西乡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樱桃产业基地,近日又专程从农业科技大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请来专家,研究樱桃产业的深加工,在未来的几年里,相信樱桃产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由于西乡县地处汉中盆地东部,北由秦岭山脉阻挡,气候条件决定了西乡是一个适宜种植茶叶的地方,茶中极品的午子仙毫正是出自这里,近年来,政府大量发展种植茶叶,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实惠。 矿产资源全县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矿种27种,50余处,其中瓦道子石膏矿储量4.7亿吨,为亚洲第一大矿;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总储量达10亿立方米,花岗石“西乡黑”畅销国内外,锰、硫铁、钒、钡钛磁铁、铅锌、砂金、石英、铝土、叶腊石、白云石等矿藏量也很可观。水能资源总储量为26.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5.7万千瓦,已完成全国第三批电气化县建设任务,王子岭、罗镇水电站基本完工,曲江洞水电站前期工作已经开始。另外,汉江库区水面近2亿平方米,午子山史称“汉南胜景”,城西鹿龄寺为伊斯兰教圣地,都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发展历史“八五”以来,西乡县域经济和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7亿元,工业总产值5.6亿元,农业总产值2.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312万元,比上年增长12.8%。 西乡名胜古迹颇多,有层峦苍翠、景色宜人、素有“陕西小华山”之称的午子山和千年古刹午子观,有始建于清康熙末年的伊斯兰教圣地鹿龄寺,有鬼斧神工、幽静典雅的天成美景太白洞等自然景观。近年来,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西乡又相继开发了茶镇湾、枣园湖等景区和樱桃园、茶园等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吸引了西安、汉中、安康等地的大批游客,成为陕南旅游业一个新的亮点。 樱桃沟西乡樱桃沟位于西乡县城北席家沟,因盛产素有果中“玛瑙”之称的樱桃而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沟内樱桃树以天然形成,经人工种植,逐渐形成规模,面积约20多公顷。樱桃树每年3月初为开花季节,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果实成熟期。鉴于樱桃花期、挂果期较长,气候适宜,是休闲旅游的最佳时机。 常言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樱桃沟的樱桃皮薄、肉厚、个大味甜,主要是由于沟内的土质是樱桃树生长的最佳土壤,坡度不大,光照均匀,雨水适中,果实成熟季节,个个晶莹剔透,犹如一串串玛瑙挂在枝头,美不胜收。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樱桃节以来,来樱桃沟旅游观光人数均突破三万人次,有力地拉动了西乡县茶叶,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2008年,政府大力扶持樱桃沟的旅游业,不仅新修了三条直通旅游区的标准公路,而且大力改善区内休憩场所,使更多的人能够来樱桃沟旅游,度假。 午子山位于汉中市东部,陕西西乡县堰口镇内,距县城12公里,地处210国道旁边,是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朝拜的圣地。被列为国家2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山势险峻,壑幽林密,二水环流,奇峰独秀。保存立脚点原始生态的世界珍稀纯白皮松2500余亩,同时存有大量的古文化,文物遗产。据碑、碣、志书记载,午子观古建筑群始建于西汉,汉高祖刘邦爱姬戚姬进香焚轮之处。上、中、下三观为陕南道教中心。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大舜谋士善卷,明代建文帝均来午子山隐居,道教重要人物张道陵、张鲁、张三丰来此讲经传教。现存三国蜀将张飞书“飞凤山”等多处摩崖石刻明清碑碣及造像。“午子朝霞”、“龙洞飞泉”、“圣水灵潮”、“飞凤展翅”等,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交相辉映。 茶园西乡茶园位于西乡县罗镇,面积达18万亩,有采茶、品茶、制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旅游服务项目。西乡茶叶始于秦汉,盛于唐宋。这里出产的“午子仙毫”茶以色香味形俱佳、纯天然、无污染闻名全国,是中国八大名茶之一。 西乡茶文化西乡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西乡隶属巴国,当时已有贡茶; 先秦时,西乡已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前206年,汉中王刘邦和他的众将在茶镇饮茶,共商国事; 唐朝时,西乡茶入宫,深受百官喜爱。出现“其民昼夜制茶不休,男废 耕,女废织,而没之能办也”; 宋朝时,朝廷设茶马驿,开始茶马交易; 明清时,由于天灾人祸,西乡茶树几近灭绝; 1949年,有零星茶园307亩,产茶164担;1957年,茶园面积837亩,产茶28吨; 1966年,茶园面积2728亩,产茶35吨; 文革中,茶园面积降至2000亩,产茶25到35吨之间; 1974年,被陕西省和汉中市定为茶叶基地县; 1977年,西乡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基地县之一; 1980年,茶园面积6。3万亩,产茶45吨; 1985年,“午子仙毫”命名; 1986年,“午子仙毫”被商业部评为部优名茶; 1988年,产茶超过50吨; 1990年,“午子仙毫”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名列全国第八,确认为全国名茶; 1991年,荣获国际文化名茶称号,并且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名茶展览; 1994年,西乡茶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1997年,西乡荣获“中国著名茶乡”称号,产量达110吨; 1999年国家林业部授予西乡“中国著名经济林(茶叶)之乡”; 2005年,在全国“中国茶叶发展贡献奖”评选中,14个县中奖,西乡名列第五,县茶园面积21万亩量2500多吨; 2010年底,全县茶园面积22.4万余亩,其中投产园面积13.1万亩,茶叶总产量5513吨,实现总产值按现价计算6.5亿元(按不变价计3亿元)。茶叶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43.3%,占农业总产值30.2%,对全县GDP贡献率为17.7%。全县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陕西省产茶县之首; 2011年,西乡县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完成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12618亩、低产茶园改造24594.5亩,新建精致化茶叶加工生产线3家、初制茶叶加工厂10个,改扩建23个,配置茶叶机械设备113台,茶叶总产量达5903.2吨,总产值71576.35万元。 西乡茶资源现状及发展现状:2011年,西乡县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完成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12618亩、低产茶园改造24594.5亩,新建精致化茶叶加工生产线3家、初制茶叶加工厂10个,改扩建23个,配置茶叶机械设备113台,茶叶总产量达5903.2吨,总产值71576.35万元。 发展:演晓刚要求,各镇要抢抓政策机遇,进一步坚定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多方筹措资金,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提高建园水平,抓好茶园基地建设工作,保障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全力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和帮助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看好、竞争力强的企业整合资源,组建茶业集团,以企业集团带动茶业发展,同时要扶持现有的茶叶重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茶叶初制加工厂和生产经营大户,有规模地开发、建设茶叶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升茶产品质量,各相关部门要教育、引导、督促茶叶经营企业、广大茶农牢固树立茶产品质量意识,加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监督,引导、督促企业注册商标、建立基地,报批各相关质量体系认证,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茶产品质量;加强推介,不断拓宽茶叶销售市场,要大力组织县内各茶叶企业参加有关大型茶事活动,积极参与茶叶质量评比,利用召开茶叶节新闻发布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西乡茶叶,提高西乡茶叶的声誉,展现美丽茶乡的风彩。 马世生强调,各镇各部门一是要坚定信心,统一认识,坚持发展茶叶产业发展“不争论、不折腾”的思想,真抓实干。二是要广泛宣传动员,细化措施,夯实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要严格技术规程,抓好茶叶栽种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包栽包活。四是要加强督查,严格考核。五是要转变作风,全县上下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全力以赴抓好茶产业的发展,努力提升产业化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茶叶人才的培养西乡县政府将“秦巴茶艺”品牌建设同茶产业发展、茶叶技术人才培训统筹安排。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教育局、茶叶局、职中校长到湖南农大、安徽农大考察,招聘专业教师,建立教材编写、师资培训、茶叶培训等多项目合作关系。 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手持双证进市场”为宗旨,将专业设置和县域主导产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目前,茶叶中专有茶叶专业教师15人,兼职及实习指导教师21人,并从社科院、湖南农大、安徽农大等聘请9名客座教授,师资力量雄厚,为当地培养茶业技术人才1900余人。经农业部茶业技能鉴定中心考核鉴定,有186名学生获中级茶艺师资格证书,61名学生获中级茶叶初制工资格证书,17名学生获中级茶园管理工资格证书,学生职业技能获证率100%。每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茶老板都要来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抢购”该校培养的茶艺班学生。 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在北京建立了实习培训基地,并同北京、天津、西安、深圳等318家茶艺馆、县内16个茶厂签订茶艺、茶技实习、就业协议,茶艺专业学生走俏全国各地。 西乡茶文化研究总结饮茶,始于中国,兴于亚州,传播于世界。因此,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茶产业的发展,给文人墨客以无限的艺术灵感,从而茶也成为他们对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品饮成为增添其生活情趣的重要手段,不少艺术家同时也是精湛的茶人,茶与艺术相得益彰,也使得茶文化有了鲜活、生动的内容。所以,古往今来,茶从产生到发展,从神秘的祭品到生活的饮用,从庙堂之上到下层百姓,从杨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等,凡此种种,茶的风情,茶的魅力,茶的功能,茶的博览,茶的贸易,无不彰显出茶的神圣和高雅。而今,茶文化已风靡全球,带给人们无穷的享受和乐趣。今天,我们研究西乡茶文化就是为了把西乡介绍给每一个朋友,西乡茶文化既是一张名片,更是一种精神。让我们放声齐唱茶乡战歌,以浓郁的茶乡之情,感召天下,使明天的茶乡更加壮美。 枣园湖公园正在申报国家级1A旅游景区,地处316国道汉中----西乡88 公里处,1998年王子岭电站水坝建成蓄水成湖,有水面长8公里40余万平方米。由枣园湖公园管理处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旅游、度假等配套设施,年接待能力20余万人。枣园湖青山绿水,碧波荡漾,是汉中人民水上旅游的又一风景线。 柳林西乡柳林位于西乡县城东北。距离县城中心5公里。泾阳河,柳树林,互相晖映,美不盛收。是春天踏青,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何家湾遗址何家湾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的古城镇泾洋村,在泾洋河右岸第二台地上,高出河床约10多米,是本县又一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1980年10月—12月发掘,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5平方米,发掘面积61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600余件,并清理出仰韶文化时期的残居住址20余处、灶坑一个,储藏物品的窖穴115个及墓葬25座,是当时在陕南所发现的史前时期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积层最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遗址。1982年4月14日,在又一次发掘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骨雕人头像,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工最早的一个骨雕人头像,也是一件极为珍贵的骨雕艺术品。 李家村遗址位于县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乡和平村。1958年,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有古代器物,经考古单位考核、证实,为史前文物。先后两次发掘,出土文物大致分两类;一为石器类,其特征以磨制为主,打制次之,磨制的器物有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即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类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以及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有新石器时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内黑外红,以夹砂灰白陶为主,亦有泥质深灰陶、夹砂红陶等,其制作工艺原始,造型简单,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较低。陶器上的饰纹,多为线纹、绳纹或锯齿状。此外,还发掘出墓葬区一处,瓮罐葬两个,房屋遗址一处,柱洞数个。屋为园形,门各南开,屋后背水,室内地面夯烧坚固,室中有烧陶之窑迹,室外有残陶窑坑和灰坑,并有鹿角、兽骨等。 红色旅游区·红二十九军军部民国1932年9月,中共陕西省省委任陈浅沦为军长兼政委,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扩大武装,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红四方面军进驻西乡县钟家沟乡,并将军部设在玄天观,同时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入川的重大决定。12月19日,红军主力相继撤离西乡向四川开拨,21日到达四川通江两河口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红军就解放了通江等县,迅速在川北打开了局面,于1933年2月诞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打响了陕南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在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西乡诞生了自己的红色部队红二十九军,它的军部设在西乡县骆家坝乡马儿崖,红二十九军在军长陈浅伦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斗争,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和叛乱,马儿崖事变在这里发生,红二十九军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数十名干部在事变中牺牲。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政委李艮在磨子坪就义。后来,廷水竹园子就做为陈浅伦烈士的故居。 ·钟家沟会议遗址位于西乡县钟家沟乡。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西征。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的带领下,红四方面军放弃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2月进入汉中,红四方面军进驻西乡县钟家沟乡,并将军部设在玄天观,同时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入川的重大决定。12月19日,红军主力相继撤离西乡向四川开拨,21日到达四川通江两河口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红军就解放了通江等县,迅速在川北打开了局面,于1933年2月诞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目前我县保存较好的主要革命文物有“川陕赤北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长方形木质印章、钟家沟金家岭路边墙头上红军留下的大幅标语等实物23件。 ·鸡公田起义位于西乡县私渡镇红安大队的鸡公田。别称“红庙子”,后为大队小学所在。1932年陈浅沦同志筹建红二十九军,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红四方面军入川创造条件,在鸡公田举行武装起义,后起义失密,陈浅沦等被害,革命暂受挫折,但“鸡公田”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义地被载入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史册 教育县城范围内有: 西乡县第一中学( 陕西省重点中学) 西乡县第二中学(陕西省重点中学) 西乡县第三中学 (我县重点初中) 西乡县第四中学 (我县唯一的标准化初中) 西乡县第五中学 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 西乡飞凤初中 西乡县东关小学(位于东关街) 西乡县城北中心小学(原北后街小学、察院街小学、城关镇附溪小学、城关镇北坝小学) 西乡莲花小学 其它西乡县汉初设西乡县,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设西乡侯国,东汉时废西乡县。 西乡县治在今河北涿州市东仙坡镇上坡村附近西乡故城。 位于东南沿海的广东省深圳市有8个区,其中西乡位于人口最多的宝安区。 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