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夏侯
释义

西夏侯村位于山东省曲阜市东南方向,距曲阜市约十五千米,东首与将夏侯相接,是一个多姓氏聚居村,属于新时器时代的文化古址。

简介

西夏侯村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古址,与大汶口文化属同一时期。位于山东省曲阜市东南方向,距曲阜市约15千米,东首与将夏侯相接,“三.八”柏油路在两村交界处穿过,北依寥河,西有京福高速公路1300米在境内贯穿,南与小峪接壤,村落呈方形,是一个多姓氏聚居村,孔、储两姓较多,余为朱、孙、杜、颜、徐、孟。地处蒙金型黄土,平原沃野,天然粮仓,是本乡粮食高产村之一,多年在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上排在全乡先进村行列。

历史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此生息。相传:三国时曹操的部将夏侯惇、夏侯渊在此处屯兵,制造兵器,操练兵马,分东西二屯,东屯即今东夏侯,西屯即今西夏侯。夏侯惇武帝时为 将,从征伐累功拜前将军。文帝时为大将军,但他性清俭,余财辄以分施,故世人以其姓氏名村,以示纪念。《曲阜县志》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夏侯村离城三十五里住民九十家,甲长九名”。记述了300多年前此地居住人群的规模。康熙版《邹县志》载历属夏侯社,民国初属邹县夏侯乡。1946年划归曲阜县第五区,1958年属息陬人民公社,现属息陬乡。

据孝古发掘证明,此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曲阜市志》载:村西500米处,于1957年发现后,省县文物部门做过几次清理,1962年中国社科院孝古研究所山东队又进行复查和发掘,遗址面积300米×400米,耕土下既为文化层,厚约1.5米,出土地铁器、石器600余件,清理的几座墓葬中同类随葬器物大、中、小型相互配值,以鼎、小鼎、小 最明显,该遗址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互相衔接的文化时代。1985年被济宁市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19日曲阜市人民政府立“新石器西夏侯遗址”石碑。

村西北200米处有管勾山,《曲阜地名志》载:海拔100米,石层厚,石质细腻坚硬。清《曲阜县志》载:“县东南小山曰管勾,出文石,凡林庙巨柱丰碑皆资焉”。《曲阜县乡土志》记有“青石产东南乡管勾山,每年约采百丈”。建国前,此山属衍圣公府(孔府)管辖,不准人们乱采石料。管勾山属西夏侯地界,但村里百姓不能开采山石用料,只能望山兴叹。山上有山神庙一座,供奉有土地神,山神石刻画像,岁时祭祀,香火不断,香案石桌前沿刻有“雍正年间重修”字样,前锩棚东墙上刻有“乾隆五十年三月初三修锩棚记”述。清光绪版《邹县续志》记载:“上有石马二,盖数百年物”。现石马已毁。遇有大工程需要大石料时,必须由衍圣公亲自大礼祭山,然后开采。此山很小,原来无名,在明初发现此山可开出大石料后,归孔府管勾厅管辖,故名管勾山。传说当初管勾厅的人来看山,见山短小,没瞧得起,转身回府,刚走没几步,忽听身后有人喊,回头看无人,又向前走,身后又有人喊,回头看还是无人,来人顿悟,此山乃神山、宝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常年的山石开采,现山体欲尽。

现状

现村庄占地283亩,448户,1680人,1855亩耕地,长年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村支两委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励精图治,创造良好环境使村民安居乐业。1975年与冷庄村联手建起了廖河水泥桥,桥长50米,宽10米,高5米,在全乡较早实现村庄规划排涝化,村内一条南北大街,三条东西大街,硬质路面四通八达;2001年又办起了农贸市场,请来曲阜剧团唱大戏七天。每月二、七成集,集市东西长450米,摊位200多个,为村民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挈机。自成集以来,村里大小店铺逐渐增多,有日用百货、杂货、五金店、窗帘店、鞋铺、屠宰、修车、铁货、预件厂、面粉厂、食品厂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纯收入达到3500元,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