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溪探梅 |
释义 | 清西湖十八景之十八, 杭州老和山以北,由古荡向西至留下约9公里的水网地带,统称西溪,与孤山、灵峰并称西湖三大赏梅胜地。 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有梅花19000多株,梅林300亩。主要分布在梅竹休闲区内梅竹山庄和西溪梅墅一带,该区域河道沿岸有许多梅树,倒影在水中,别有意趣。而西溪梅墅周围,梅树非常集中,形成梅林,是观赏西溪梅花的精华地带。 《西溪探梅》 扬眉 古荡清幽竹林高,水网密布波光韶;西溪探梅问渔老,疏林淡抹酒旗招; 芦埂苇荡飞白鹭,草堂人家过小桥;乌蓬斜靠杨柳岸,云水禅心天地遥。 一、古荡清幽竹林高,水网密布波光韶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仅5公里,占地约10平方公里,目前开放的第一期景区,约为3.2平方公里。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内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西溪之重,重在生态。西溪湿地历经了汉晋初兴、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的演变阶段,成为次生态湿地。为了恢复西溪湿地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杭州市和西湖区政府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于2003年10月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并建立了湿地生态环境展示馆。 西溪的梅花集中在梅竹山庄、西溪梅墅、西溪水阁、湿地植物园四处,除却步行外,最惬意的游法就是坐船了,去西溪赏梅,与别处最大的不同就要数“曲水寻梅”了。无论是舟行水上,还是沿水路漫步,那种迂回曲折总能不断地带给探梅者“柳暗花明”的惊喜。 除了赏梅,在河渚塔广场,各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汇聚西溪,在保留西溪越剧、西溪拳船表演、西溪龙舟展示的基础上,加上舞狮、对打、变脸、魔术、二人转、顶技等表演,增添了过年热闹的气氛。企事业单位可以组织不能回家过年的员工,去蒋村酒楼对面的小广场,欢天喜地打年糕。小朋友还可以在周家村大码头广场的迷你游乐场里玩耍。游客还可以坐着摇橹船,在水上欣赏梅花的另类风情。在西溪深潭口,有一棵寿命长达300多年的古樟,也是一棵许愿树,在樟树旁边,有许愿墙,工作人员准备了纸笔,还有小锦囊,代表希望的红丝带、同心锁,游客可以把新年愿望写在黄纸上,将黄纸放入锦囊内,手持锦囊绕树步行一周,心中默许愿望,然后把锦囊挂在许愿墙上。西溪湿地每年在北门广场举办元宵灯会,游客除了欣赏花灯之外,还可以观看蒋村当地的民俗表演。 现代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梅花展一般在春节时期就开始了,为期一个月。西溪民俗淳厚。端午节独特的龙舟胜会,千百年来声名远播,至今尤盛。西溪原居民生活展示屋——“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西溪独特的民俗。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门票价格为每人次40元。 从2005年5月8日起,凭公园IC卡免门票入园参观(法定长假除外);从5月16日起,每周一免门票向公众开放(法定长假除外);大中小学生半价优惠;本市20人以上单位团体凭介绍信门票8折优惠二70岁以上老人、离休干部、现役军人、本市残疾人、本省三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凭有效证件免门票入园参观。 二、西溪探梅问渔老,疏林淡抹酒旗招冬末春初,湖畔梅花盛开,西溪与孤山、灵峰并称为西湖的“三大赏梅胜地”。历代以来,西溪风光特异,以“梅桃拥村,芦苇障目,鸡犬相闻”而闻名。因而,有人将西湖的秀色,比之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贵妃娘娘。而西溪风光则不同了,古人将西溪比之“山野村姑”,清秀淡雅。如若浣沙溪畔之苎萝西施,虽云鬓蓬松,却清丽可人,令游客有不胜眷恋之意。 南宋时,皇帝出驾,前往天目山的洞霄宫进香,走的就是由宝石山背绕秦亭山,沿十八里旱路,再经余杭、直抵临安。故那里俗称“御道”。据传,宋高宗赵构的马车行至西溪,座车的马匹突然挣脱缰绳,直奔山坞梅树林中,立时无影无踪。皇帝顾左右而言,御马一定回归老家去了。御马,时称“龙马”,故而,此山坞也就被后人称作“龙驹坞”了。 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自古荡而西,并称西溪,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涂重重隔断……。其地宜稻、宜蔬、宜竹,其水宜鱼,而独盛于梅花,盖居民以梅为业,种梅处不事杂植,且勤加修护,本极大而有致,又多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人,弥漫如雪,更有湘英、绿萼,花种不一,以永兴寺前二株为最。”当时人们概念中的西溪,多是指城郊老和山以北,由古荡向西至留下约九公里的水网湿地,那里统称“西溪”。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溪仍是杭州著名的游赏胜地之一。据1925年姚石子《南社丛刻》“游西溪记”记载:“由留下而往,乃舍与泛舟,岭岫参差,峰峦磅薄,微波远渚,弥望烟水,皆西溪深处也。溪流浅窄,时遇桥洞,芦埂苇荡为之间隔,舟行盘旋,曲解殊甚。两岸野柳纷披,垂垂万缕,杂树郁葱。微闻鸡犬之声,棹转数回,交芦庵至矣。” 文中提及的“交芦庵”,是当时西溪的一个著名寺庵。寺内接待游客,并有茶水、素面供应。游客登庵,可尽揽西溪之胜。交芦庵四周环水,寺院隐于芦苇深处,不易被外人察觉。清代,常有“明末遗民”避居于此。史书是这样说的:“溪上多梵隐,为明末遗民遁迹之所也”。据载,当时的西溪“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树干短粗壮,形若黄山松。好事者取小棵树,做成盆景出售,而得其名”。清代鲍珍《游法华山记》有:“西溪水殊清,石壁削寒翠。密竹障远天,梅花拥村聚;花时如白雪,人家隐香雾”、“地幽而旷,梅树缘径,秋水弥望,寒芦接云天,桃花满村舍”。从这些记载中,多少可以看出,西溪在古人笔下的模样。 人们来到这里,春赏桃柳,夏观荷花,秋看芦荡,冬探红梅。一个古色古香的“副西湖”,一个野性的西溪,展现在人们眼前。显然,杭州的风景线将会又多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芦埂苇荡飞白鹭,草堂人家过小桥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名士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苏东坡、米芾、唐伯虎、冯梦祯、洪升、厉鹗、郁达夫,徐志摩等,留下了大批诗文词章;宋高宗、康熙、乾隆等也曾到过西溪,并题诗留念;古人云:“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也,然余入其中,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花源者,当西溪为最”。是的,昔日“西溪探梅”以它的“野趣”为主基调,与西湖的“娟秀”形成“一秀一野、一雅一俗、一华一朴”,两种不同的水乡格调,令游人“下江南”,能够感受到风格迥然不同的两个西湖,看到另一个“朴实”的西湖,一个原汁原味的西湖。这样的情趣正是西溪旅游的本色,在于它的自然风貌、它的“野趣”。正如清代诗人厉鹗的诗句:“一曲溪流一曲烟”。清溪纵横、曲水环绕、芦花梅树、柳烟竹林;河道中渔舟泛波,田埂小道,碎石铺路。木桥、石桥、竹桥,粗犷纯朴。游人进入西溪,一叶扁舟,荡入芦湾。小桥清溪,梅桃纵横,竹篱茅屋,曲径幽深,真有误入桃花源之感! 《西湖梦寻》中这样描写西溪的: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余友江道闇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古人说:“余言西溪之境,如苎萝美人,澹治幽娴,云鬓蓬松,而自然绝世;与西湖之比,若美人已入吴宫,韶丽明靓,浓装艳抹,固有别趣耳”。 据载,前人“西溪探梅”,多由松木场登程,坐着乌篷船慢慢摇进去的。西溪的水路,溪窄水浅,稍大一点的船很难通行。故而,只有一叶扁舟,载着客人飘进西溪。两岸芦苇重重,梅竹绕村,一派田园风光,令人不觉有误入桃花源之感。 古诗曰: 几家烟火自朝昏,一派溪流出远村; 分付渔舟休竟入,个中恐误桃花源。 王稚登《西溪寄彭钦之书》: 留武林十日许,未尝一至湖上,然遂穷西溪之胜。舟车程并十八里,皆行山云竹霭中,衣袂尽绿。桂树大者,两人围之不尽。树下花覆地如黄金,山中人缚帚扫花售市上,每担仅当脱粟之半耳。往岁行山阴道上,大叹其佳,此行似胜。 李流芳《题西溪画》: 壬子正月晦日,同仲锡、子与自云栖翻白沙岭至西溪。夹路修篁,行两山间,凡十里,至永兴寺。永兴山下夷旷,平畴远村,幽泉老树,点缀各各成致。自永兴至岳庙又十里,梅花绵亘村落,弥望如雪,一似余家西碛山中。是日,饭永兴,登楼啸咏。夜还湖上小筑,同孟旸、印持、子将痛饮。翼日出册子画此。癸丑十月乌镇舟中题。 杨蟠《西溪》诗: 为爱西溪好,长忧溪水穷。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王思任《西溪》诗: 一岭透天目,千溪叫雨头。石云开绣壁,山骨洗寒流。 鸟道苔衣滑,人家竹语幽。此行不作路,半武百年游。 张岱《秋雪庵诗》: 古宕西溪天下闻,辋川诗是记游文。 庵前老荻飞秋雪,林外奇峰耸夏云。 怪石棱层皆露骨,古梅结屈止留筋。 溪山步步堪盘礴,植杖听泉到夕曛。 水调歌头·《西溪探梅》 扬眉 晚棹点寒水, 飞雪沃西溪, 灵山含魅时现,一抹淡痕稀, 几处朱砂逡染, 如墨林间彩绘, 似有似无弥, 皎兔渐升起,倩影玉中栖。 绿萼蕊,铁骨杆,紫霓衣, 岸边秀立,疏枝遒劲晚风徐, 不爱喧嚣浮世,只喜清凉天地,风采奕神怡, 万籁静默里,恬淡雪相依。 四、乌蓬斜靠杨柳岸,云水禅心天地遥。清《西湖志》称:“西溪宜稻、宜蔬、宜竹,其水宜鱼,而独胜于梅。盖居民以梅为业者多矣,种梅处不事杂植。梅大而有致、多而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下入,弥漫如雪,其梅以永兴寺前两株为最。梅品甚多,有湘萸、绿萼,花色不一,蔚成奇观”;又有“山径幽邃,直薄余杭,逆受南湖之浸,横山环之,凡三十里,水出钱塘江。以西溪之胜,独在于水,四望皆芦苇障目,地多梅花”。从这些记载中,大致可以看到当时“西溪探梅”的壮观了。 西溪既是一个僻远的地方,又是一个溪水清澈,密竹遮天,梅、桃拥村,烟柳满目,芦苇遍野的水乡湿地。旧时,西溪河道中的小船很有情趣,古人特别钟情。 清代厉鹗有诗《古荡舟中》: 小船如瓜皮,可坐兼可眠, 春山随我行,淡翠何连绵, 摇摇四诗人,漾入梅花烟。 坐在荡荡悠悠的小船上,一个知已,二壶老酒,三碟小菜,引出两岸如诗如画的芦荡梅园,那是一个何等诗意的画面。游客靠着船头,一面品酩清谈,一面观赏两岸的芦梅风光,别具兴致。芦苇、桃树、梅花、烟柳,是古人最为醉心的西溪景色,也是它的本来面貌,突显了西溪与西湖风光不同的一面。古人称西溪为“副西湖”,作为副西湖,自然有着与西湖风貌不同的一面,一个字,“野”了得,游人踏雪探梅,清溪渔舟,梅树簇拥,红梅似海,暗香浮动,这是一个何等壮观的景象! 清代鲍珍《游法华山记》是这样说的: 西溪水殊清,石壁削寒翠; 密竹障远天,梅花拥村聚; 花时如白雪,人家隐香雾。 一望无际的芦苇,皑若白雪,飞绵滚絮,斜阳下小庵飘浮在芦花之上,人们来到这里,春赏桃柳,夏观荷花,秋看芦荡,冬探红梅。一个古色古香的“西湖”,一个野性的西溪,展现在人们眼前。杭州的风景线又多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可供游人参观的共有8个观赏的佳处,分别是:渔庄、秋雪庵、水阁、山庄、深潭口、梅墅、草堂、泊菴,构成了“西溪八景”。 1.烟水渔庄烟水渔庄位于烟水庵的南部,濒临朝天暮漾,里面多为二层的水乡庄园式的别院建筑。 烟水渔庄的“烟水”,有三烟之妙:柳烟、云烟、炊烟,人与烟水共处,犹如身临其境。里面却是三层高楼,是登高远望朝天暮漾风光,观赏飞鸟白鹭的好去处。 在美丽的渔庄里,人们还可以享受到西溪的美味佳肴,吃到各种风味和品种的淡水鱼。在这里,又可 以与亲人、朋友倾心交流,享受独具特色的煮鱼佳肴,一边品着香茶,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轻松悠闲,忘了尘世的纷扰。还可以在渔庄垂钓,或者去长堤漫步,又可以去“西溪农家生活原生态展示馆”感受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增添一番情趣。 《烟水渔庄》 扬 眉 云烟深处打渔庄,柳烟斜笼青兜房, 晚棹归舟炊烟起,白鹭翩飞水影长。 2.秋芦雪庵位于西溪河渚湿地中心水域,也是西溪湿地的精华区块。这座名庵建于宋淳熙初年,因为在孤岛之上,向东南一望无际的芦苇滩地在秋季的明月下,呈现出令人名利俱冷一片白茫茫的意境。明代大书画家陈继儒便取唐人诗句“秋雪濛钓船”的意境,题名“秋雪庵”。其中弹指楼当年由董其昌题写匾额,成为秋雪庵中的重要人文内容。 秋天的秋雪庵一带,仍呈现出沉香古雅的景色:东面秋雪滩上芦花飞舞,南面一水之隔的杨柳城柳絮飞扬,前面百家楼又有开阔遥远的青草地,它们以丰富的层次和典型的湿地景观,构成了以草堂为背景,以水域为主体的极为宽阔的大视野。 秋雪庵原为两进庭院布局结构,第一进院落中的建筑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功能;第二进院落中至民国初年加设两浙词人祠堂,供奉千余词人名录,是体现西溪人文积淀的重要场所,门前铺有石板步道,是“西溪八景”的核心景区。秋雪庵在西溪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独具一格的田园风情,历来是文人墨客的休闲揽胜,养生和隐居的理想环境,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字画、碑文等胜迹。 《秋芦雪庵》 扬 眉 满天苇海芦花飞,夕阳撒金渔人回, 庵旁落下皎洁月,庭院深深伴青梅。 3.湖光水阁位于西溪的东南部,在西溪草堂的东北面。它也是西溪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造型,不但是一个实体,更给人一种想象的文化。 西溪水阁产生于西溪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为了节约土地,又方便生活和交通,西溪人民便在河岸边上打桩建水阁。有了水阁,就有了独家享用的河埠和船的泊位。登临在西溪的水阁,远处是连绵的青山,岸上桃红柳绿;水中的波光和倒影相叠,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 临河的窗口,十分明亮,河里来来往往的小船在一片月光的夜里,更加清晰撩人。这种让人牵挂,让人流连的水阁,至今仍为人们神往。 《湖光水阁》 扬眉 湖光水阁叠影多,红桃绿柳卧清波, 一壶春光老酒煮,舟楫不动山影挪。 4.梅竹山庄是清代文人章次白所建,地址约在泊蓭南面丘家门。梅花象征孤标傲世,竹子代表高风亮节,以“梅竹”命名,也正体现了章先生的人格风景,因此深得朋友得赏识与赞赏,许多江浙一带得文人都为他题词作画以示友情,如费丹旭,张廷济,魏谦升,钱杜,戴熙等。 西溪梅竹山庄主人章次白以其梅竹的美丽,梅竹的风格赢得前人和今人的赞誉,也使梅竹山庄颇负盛名,加上西溪独特的天然环境,使“西溪探梅”重新成为杭州著名的一景,增添了梅竹山庄的现代价值。 《梅竹山庄》 扬眉 溪水缠绕梅竹庄,清风亮节映长廊, 放荡不羁江湖客,能写天下好文章。 5.龙闹深潭深潭口村位于西溪湿地西北部,在蒋村乡深潭口村,四周断岸,人们不借助舟船无法入港。过去这里有一个很深的水潭,四周河水呈十字型在此交叉相连,去向东南的河口上有一石桥连接着湿地和外面的义家塘村。沿潭有三棵百年的老樟树分布在石桥的两边,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每年端午节蒋村乡都要在这里举行龙舟集会,称“龙舟胜会”,当年的“龙舟胜会”四字还是乾隆皇帝御赐的。蒋村龙舟,赛的不是速度,主要在于比划龙舟之技艺,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当地村民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平安吉利的愿望。 《龙闹深潭》 扬眉 龙闹深潭潭口村,百年老树树影深, 风调雨顺民康阜,五谷丰登乐乾坤。 6.临水梅墅西溪种梅,由来已久,《西湖志》记载:西溪“独盛于梅花。盖居民以梅为业。种梅处不事杂植,且勤加修护。本极大而有致,又多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入,弥漫如雪;更有红英绿萼,花种不一。” 西溪乡间有许多梅农,多为傍溪筑屋,种梅为业,人入其中,但见十里香雪,人家掩映;而西溪的梅花,因为小气候、环境等原因,要比杭州城里的花时迟,可与孤山等地的梅花形成“错时开放”之妙,从而满足游人惜春赏梅、挽春留春之愿。清初吴梅村有《题河渚图送胡彦远南归》诗说:‘我为作此图,仿佛梅花墅。” 现在的梅墅,是一组田园农舍风格的建筑,主要有:西溪梅墅、香雪屋、探春亭、共山小筑等。主体建筑为木板面,土坯墙,简朴自然,充满乡居气息;屋顶作悬山顶,高低错落有致,体形参差变化,与自然相生。这一景点以田园农舍为载体,以梅文化为内涵,以旷达开远的环境美为特色,这是西溪最引人入胜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之一,充分体现了“态以远生,意以远韵”的诗意画趣。 目前,西溪的梅墅正逐渐成为集游览观光、科普教育、休闲生活于一体的赏梅胜地,是西溪特色休闲的亮点之一。 《临水梅墅》 扬眉 探春亭边数枝梅,鸳鸯戏水月朝晖, 清香漫透十里雪,晚舟轻语游人归。 7.疏影草堂西溪草堂位于西溪湿地东南部的梅竹休闲区,其主人乃是明代大名鼎鼎的文人冯梦祯。冯氏晚年居孤山,因深受西溪“冷、野、淡、雅”的气质吸引,在安乐山永兴寺边上建西溪草堂,这是一处让他非常满意的别墅。现在的西溪草堂是易地恢复的,整组建筑依鱼塘分作南北两部分,南面为正房,二层建筑,名“双雪堂”,北面设草亭“疏影草榭”,有知鱼桥与之相通,为赏梅玩竹、对酒当歌之处。 《疏影草堂》 扬眉 疏枝横斜穿草堂,晚风清凉梅花香, 雪落蹊径来客少,怡然自得锦鱼尝。 8.清风泊庵位于秋雪庵的南面,四周环水,景色宜人。 蓭,是草堂的意思。泊蓭原是明末邹孝直的庄园,继邹氏之后又有一大批文人雅士在这里开辟别业,景象繁荣,颇为罕见。整片庄园又象是仙岛泊于水上,所以名叫泊庵。 如今的泊蓭,幽静风雅的环境依在:白天习习清风自窗外扑吹入房间,清爽无比;夜晚西溪流水伴随入眠,舒适怡人。春天山花烂漫,夏天青山滴翠,秋季芦花飞舞,冬季腊梅满枝,美不胜收。 泊蓭又是一块人与自然、人与生存、人与快乐和谐相融的人文家园。在这里,您会特会到回归大自然的快意,感受到如梦如幻的温馨。泊蓭让您远离城市的喧嚣,真正体验到回归自然的魅力。 《清风泊庵》 扬眉 芦花纷飞水塘宽,杨柳树下乌蓬船, 紫藤垂落花雕酒,清风淡月来泊庵。 五、西溪探梅《西溪探梅》 扬眉 遥远的西溪呀, 你在天的尽头, 云梦蒸腾的水洼, 是你栖身的泽国; 叫我找寻你的脚步蹒跚。 神秘的西溪呀, 你在地的角落, 云蒸霞蔚的雾霭,, 是你闲逸的家园; 叫我寻觅你的双眼望穿。 圣洁的西溪呀, 你在心的深处, 云缠水绕的港湾, 是你通达的沟衢。 叫我思量你的情怀缠绵 。 踏着松软的白雪, 行进在十里香雪的梅墅, 我把坚实的脚步留在了草地; 嗅着清凉的空气, 漫步在百顷苇塘的雪庵, 我把温热的呼吸散发在空间; 抚着遒劲的枝桠, 流连在千树梅花的山庄, 我把深情的吻靠近你的脸颊。 清凉的风呀, 颤抖了你孤独的身躯, 就让我来把你搂在怀抱; 哦,不敢太贴近了, 怕我山里把头的粗野弄伤了你的花蕊, 只能仰视你淡绿的眉霞。 明亮的月呀, 照亮了你单薄的衣衫, 就让我来把你拥在心怀; 哦,不敢太用力了, 怕我东北男人的热情弄疼了你的花萼, 只能凝视你清澈的眼眸。 皓洁的雪呀, 凝结在你清丽的面颊, 就让我来把你呵护在手; 哦,不敢太深情了, 怕我关东汉子的豪迈羞却了你的花瓣, 只能抚摸你瘦削的肩胛。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 不忍离去, 我杂乱的心思在这里得到了净化, 我要赏那清浅水面上的梅花; 当小船划来的时候, 不忍挥手, 我粗浅的文笔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我要看那袅袅炊烟下的人家。 西溪, 我留恋的烟水渔庄, 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华, 有的只是一湾碧水、片片渔网, 土碗的香茶纯朴人家。 西溪, 我热恋的梦里水乡, 这里没有虚伪的客套, 有的只是深潭口村、善良娃丫, 黝黑的老酒热情阿爸。 西溪, 我挚爱的恬淡家园, 这里没有粉黛的浮华, 有的只是疏影草堂、冰雪梅花, 恬淡的微笑心里的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