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爱之神 |
释义 | 闻一多新诗基本信息作品名称:爱之神 体裁:现代诗 作者:闻一多 作品原文爱之神 ——题画 啊!这么俊的一副眼睛── 两潭渊默的清波! 可怜孱弱的游泳者哟! 我告诉你回头就是岸了! 啊!那潭岸上的一带榛薮, 好分明的黛眉啊! 那鼻子,金字塔式的小丘, 恐怕就是情人底茔墓罢? 那里,不是两扇朱扉吗? 红得象樱桃一样, 扉内还露着编贝底屏风。 这里又不知安了什么陷阱! 啊!莫非是绮甸之乐园? 还是美底家宅,爱底祭坛? 呸!不是,都不是哦! 是死魔盘锯着的一座迷宫! 作品赏析副题已经表明,这是一首“题画”诗,并且可以知道,这是一幅西洋画,画的就是维纳斯──爱之神。 在美学史上,维纳斯历来都被作为美的典范,是世俗美与仙界美的交融,是女人和女神的结合,这些都还仅仅是它自身的容貌气质。就其司职而言,它也同样的让人仰慕歆羡、浮想联翩,她释放和操纵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成全着我们最温馨的美梦。总而言之,爱之神维纳斯就是美的极致,是爱的源泉,以致连她残破不全的形象也往往被奉为艺术史上巅峰之作,人类之膜拜之情就到了这样的地步! 作为清华学校里有名的“美术家”,闻一多当然对维纳斯的美学内涵熟悉之至。作为二十来岁的青年人,他自然也会因她那特有的女性风采而心旌摇曳,因而“爱之神”的题画诗理所当然会满怀深情,满怀敬意。这些情绪的确极明显地浮现在诗歌之中,他赞叹爱神的眼睛:“啊!这么俊的一幅眼睛,/两潭渊默的清波”生动地呈现出了她那宁静而灵异,温雅而俊丽的气质;他勾勒爱神的眉毛,那是“潭岸上的一带榛薮”,鼻子是“金字塔式的小邱”,她的高贵呼之欲出了;他又细致地描绘了爱神的唇齿,鲜艳欲滴的嘴唇象“两扇朱扉”,象“樱桃”,洁白的牙齿如“编贝底屏风”,其精致、其冰清玉质、其青春的韵味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但是,更加引人注目、甚至让人多少有点大吃一惊的是,闻一多所有的这些溢美之辞都是表面的、短暂的,是他有意识设置的“语言游戏”,似乎是饱蘸感情的渲染之后,他总是出乎人意料地横出一条腿来,冷不防就把你绊个踉跄。说爱神清波荡漾吧,他却陡然语调一沉:“可怜孱弱的游泳者哟!/我告诉你回头就是岸!”这显然是套用了佛家用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爱神的一双美目竟然成了“苦海”,它深不可测、风云变幻。孱弱的如痴如醉之人啊,还是趁早迷途知返吧,不要被美丽所诱惑,以致死无葬身之地!诗人站在一个相当超脱的“岸边”敲响了警世之钟,俨然就是一位严峻的智者,当他对爱神高雅的鼻子一番称羡之后,又道:“恐怕就是情人底茔墓罢?”对唇齿的细细鉴赏之余,也说“这里又不知安了什么陷阱!”茔墓、陷阱与前文所谓的“苦海”都是类似意象。诗人既欣赏着爱神的美,却又始终对她持一种深刻的怀疑,认为她包涵着什么不可告人的手段,以“茔墓”、“陷阱”作喻,似比“苦海”更加耸人听闻!但最“毒”的还是最后的一个比喻:“啊!莫非是绮甸之乐园?/还是美底家宅,爱底祭坛?/呸!不是,都不是哦!/是死魔盘踞着的一座迷宫!”这样,美丽的温柔的高贵的爱神就沦为了死神的化身。 无论怎么说,这样的联想都是出奇的,甚至是一般人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那么,它究竟反映了闻一多当时怎样的思想意识呢? 我们可以从时代精神与诗人的无意识心理两个层次来略加解析。 首先,从时代精神上来看,这首诗显然是浸透着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出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入思索,现代主义对人生的烦恼、痛苦有着异常敏锐的直觉能力。在他们看来,一切的人生活动都笼罩在死亡的巨大阴影当中,谁也没有能力、没有机会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人在终极意义上的宿命性又催促着无数的个体为了自己短暂的生存而你争我夺,互相之间产生尖锐的碰撞;人与人关系处于深刻的“异化”状态。当然“爱”也就是伪善的、不可靠的、危险的,而“美”也是短暂的、虚幻的,市俗之“美”、之“爱”如此,当然在背后操纵着它们的“爱之神”也如此。这一西方现代主义精神在“五四”时代进入到中国文化界,对当时的一代如饥似渴的青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闻一多在清华学校之时主要还是受到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也肯定是难以避免的。一首《爱之神》几乎就是叔本华“爱与生的恼烦”的阐释。 当然,也许读者会想到,诗人的作品往往并不是哲学精神的形象说明,即便这种哲学精神明显地构成了诗人世界观的一部分,它也不会直白无误地进入到诗的语言之中,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他的一些无意识心理的映现。我认为这一分析也是成立的──显而易见,在诗人的眼中,爱神浑身充满了女性的特征。女人、女神和司爱的职能这三者当中,“女人”因素占了主导性的地位,所谓苦海、茔墓、陷阱之类的比喻,肯定不是指她作为神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耍了什么阴谋诡计,这都是她作为“女人”的“本质属性”。这一点也不难理解,诗人作为一位二十来岁的青年面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神祇,青春期的感情已经大大地消除了神与人之间的隔阂(更不用说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神本来就“人性”洋溢的),他的确是把受神当作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某一女性?)的幻影,这样,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出来的对爱情及女性的感受都统统转移到了这位所谓的爱神身上,情场的失意(当然不一定是闻一多本人的)促使他对女性怀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怀疑乃至诅咒,这都在爱神身上一一落实了。 无论是意识层次上对时代精神的容纳,还是无意识层次上对人生感触的抒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人都由此而对现实的人生有所超脱和疏离。他是站在“苦海”之边的峭壁上俯瞰那些竞技于爱浪中的泳者,于是,不免就要指指点点,体现出一位旁观者的语重心长,这样,倒为全诗创造了一种轻松、幽默的情调。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著名现代诗人、文史学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后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1925年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专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论文"诗的格律"中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实践到理论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值得重视的艺术途径。1928年1月,第2本诗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并被选为校务会议中文学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鲁迅新诗诗歌原文爱之神 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 一手搭箭,一手张弓, 不知怎么一下,一箭射着前胸。 “小娃子先生,谢你胡乱栽培! 但得告诉我:我应该爱谁?” 娃子着慌,摇头说,“唉! 你是还有心胸的人,竟也说这宗话。 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 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 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 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诗歌鉴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大意义之一是:中国人重新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就是这人的发现的具体内容之一。因此,爱情就成为新文学家所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这首诗与当时其他诗人的爱情诗比较起来,其立意、构思和手法都颇为独特。 就立意来看,这首诗没有落笔于卿卿我我、缠绵悱恻的爱情本身,也不是写获得爱情的幸福或失去爱情的痛苦,而是提出了“应该爱谁”的问题。“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要的是人”。“魔鬼手上”,“终有漏光的处所”。新文化运动使深受封建礼教麻醉的“人之子醒了”(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爱”的觉醒是人性的最初觉醒,要求得到爱情,更要求解决“爱谁”的问题。这就使这首爱情诗具有更深一层的内涵。 就构思来说,诗人让爱神与被爱情之箭射中者进行对话。爱神没有具体回答“应该爱谁”的问题,只是让“有心胸”——也就是“有头脑”的人自己去思考,启迪他决定了“爱谁”,就“没命的去爱他”。鲁迅在别的文章中说:“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华盖集·杂感》)。这就是“没命的去爱他”的最好的解释。如果不懂得爱,那就是不懂“自我”价值和“自我”对别人的价值。那么,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就韵味着行尸走肉吗?所以“爱之神”说,要是“谁也不爱”,“就没命的去自己死掉”。这样的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厄洛斯(在罗马神话中叫丘比特)的传统形象是身上有翼的天真的少年,他飞翔在空中,张弓搭箭,向人间传送爱情。这首诗一开始就描绘了爱神的这一生动形象。这一艺术技巧的运用,使诗篇饶有情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