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寺
释义

西寺,又名圣寿寺,坐落在东里店东约五华里的院峪村东北跑马岭西侧之松山上(松山又成闵公山),故群众称为西寺(跑马岭东侧旧有一福寿寺众称东寺)。旧时,西寺曾建有闵子祠,后又改为闵仲祠,其历史悠远,古迹甚多,颇具胜名。

记载

据沂水县志载:“宋元丰八年所立断碑,其文尚存。内云,琅琊郡邑曰沂水,有山号曰闵公,中有招提,亦谓之闵公院,自朱梁乾化(公元911年),后唐天成(公元926年)始建置……”据此可知,该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世传为孔子弟子闵子骞避季处。为纪念闵子,曾建闵子祠,后废圮。名正德八年(1513年)沂水知县汪渊将其修复,仍称闵公院到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沂水知县李汝楫,因发现有子路(孔子弟子字仲由)读书台,呈请将闵子、子路二贤人共同纪念。故建闵仲祠,又叫二贤祠。

规模

该处曾有大雄宝殿、罗汉堂、三官庙、文庙、禅庙、伙房数十间,解放前有僧众五、六人,极盛时有十多人,庙地百余亩,以供衣食。庙会为每年正月十六日,清明祭孔。届时善男信女、文人字士前往焚香礼拜,热闹异常。院内原有两棵银杏树,树干挺拔高大,云冠巍峨,满院覆荫 ,密不见日,为幽谷古刹,增姿添彩。其中一棵于解放前杀伐支前,另一棵有六人合围之粗,于一九七五年被砍伐。

该寺所在之松山,据沂水县志称:“松山县西北八十五里,即春秋浮来山,自隋以来即名松山,万松森列,千有余载……”松山之松,几经砍伐,特别是一九三九年沈洪烈在东里修省府,几乎被砍伐殆尽。现有树木乃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栽植的。

西寺,现仅存三间文庙,三间大雄宝殿。另有一九六三年临沂行署拨款修建的瓦房六十四间,建立工读师范,一九六八年撤消。

沂水八景之一

昔日之西寺,山峦环抱,蜂石叠嶂,红墙碧瓦,万松森列,清风吹过,松涛鸣响。为沂水八景之一,名曰:“西寺松涛”。实为沂源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虽冷落凋敝,但仍有许多历史遗迹,可供人们鉴赏。

松山:即春秋时的浮来山。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二十五日,莒国与鲁国因争郓地,经纪国出面调停,在浮来会盟,史称莒鲁会盟,两国释怨结好。在春秋时代传为佳话。

试剑石:在文庙西南约五十米处,传为子路试剑处。

墨水池:又名芙蓉泉,在文庙西北约三十五米处,传为闵子洗笔处。一九六三年该泉被修成井状。泉水清冽,久旱不涸。

子路依栖岩:文庙北山(圣人岭)顶上有圣人洞,传为子路依栖之所。

曝书台:在文庙南小山顶上。用青砖铺成月牙状。现已坦荡无存。

纱帽石:文庙西北一百五十米处,有一块天然石块,酷似一顶乌纱帽。

诗篇

西寺,历史悠久,自明代修建闵仲祠以后,更是名闻遐迩。明、清两代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凡经沂水者,多到此凭吊先贤,游山玩水。留下了许多诗篇,现在来摘录几首。

闵仲书院

乱松深处一庐清,俎豆馨香万古名。

试剑岩前石途迹,晒书台畔鸟无声。

秋深对座薛萝雨,底冷相看风月檠。

避季由来因底事,壮心犹幸有同情。

闵仲书院

浮来古迹几千年,释奠如今属大贤。

石室依稀宏圣教,松明仿佛续韦编。

牧童闲唱颓垣里,野老时来破壁前。

共被春风深拜仰,訚訚学家有新传。

义乌圣寿寺

圣寿寺位于义乌市城西北约20公里的夏演乡伏龙山腰。山门紧靠公路,山门两侧石柱上上书“圣地难逢休把眼前错过,寿树有限莫负良辰美景”的对联,山门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便有步云亭、莲经亭、钟楼等景点,青山翠色中的圣寿寺始建于唐初。当初这里“飞泉吹烟梦,怪石参云水,遗然枯松根,瓮塔莓苔绿”。

由于环境清幽,诸如宋濂,方孝懦等名人学士经常在这里著书讲学。随着岁月的变迁,圣寿寺屡废屡建。眼前的寺院就是近几年重建的,共有四座庙,一座34米高的九层千佛塔。寺内留存的古迹仅元代的圣寿寺碑、石罗汉、石幢座、白乳泉。

寺后那棵死而复生的古罗汉松,堪称一大奇观。寺院里的古罗汉松已有600多年。文化大革命中,在人为摧残下,枯萎而死。几度春秋交替,几番寒暑更换,1987年春,枯死多年的罗汉松竟重新萌发新枝嫩叶。如今树的根部腐蚀中空,开裂成数片,如同叉开的手指,树身光秃发亮如同赤膊一般,而主杆上两个挺拔苍劲的分枝却郁郁葱葱,如同两把利剑指向蓝天。

登上莲经亭,但见古老寺院,满目青山,长堰水库,碧波荡漾。山风吹来,飘然如入仙境,此情、此景、此山、此水,能不令人神往!

河南省荥阳市圣寿寺

圣寿寺有上(大)、下(小)两寺。上寺位于贾峪镇阴沟村西南大周山(俗称塔山)山巅。乾隆十一年(1746)《荥阳县志》记载,圣寿寺创建于后周世宗显德年间(955—960),重修于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寺内碑刻所记,其在明、清两代也做过多次重修。寺内除千尺塔(详塔)外,尚存大殿墙体(顶为近年新加)、东配殿墙体以及明清时期碑刻等。

大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位于千尺塔之。大殿前后及附近,所存碑刻多通,包括明嘉清、万历及清顺治、康熙、乾隆等朝代,内容记述重修寺院之事。其中明嘉清二十六年(1547)十月所立之《重修大周名原古刹圣寿寺记》碑,不仅时代最早,而且还对千尺塔修建之目的、修建的时间等有较明确的记载,非常珍贵。

在寺的四周,依山就势,还有清咸丰年间(1851—1861)用青石块垒砌的钺佛寨。钺佛寨保存较好,现有东、南两处老寨门及蜿蜒曲折、周长近1000米的老寨墙围护着古寺。

古香古色的寨墙,青翠碧绿、郁郁葱葱的林木,同山顶轻盈秀拔的千尺塔,交相辉映,夏日置身其中,环顾四周,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实乃荥阳南部一处不可多得之胜景。

下寺,位于大周山下崔庙镇寺沟村—山岭的北端,明末“炽于盗”,清顺治年间重修。后改称蟠龙寺,并作学校多年。今废。

重庆市大足县圣寿寺

概况

圣寿寺,位于重庆市大足县著名的宝顶山大石刻群内。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东北十五公里,东距重庆市区一百六十二公里,以摩崖造像驰名世界。它的佛像石刻,数以万计,共有四十一处石刻群。石刻造像始凿于唐景福元年(八九二年),终成于南宋。宝顶、北山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宝顶山又名「香山」,是由宋朝蜀中名僧赵智凤于公元一一七九年至一一二四年,历七十年建造而成的大型密宗道场,规模浩大,共有摩崖造像万余尊,整个造像犹如展开的横幅长卷图画,造形优美,内容丰富,其中尤以举世无双的千手观音和长达三十一米的卧佛著称。

景观

宝顶山摩崖石刻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大佛湾是一较深的马蹄形山湾,长一公里,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有巨型雕刻三十余幅,最著名者有华严三圣、千手观音、圆觉洞。华严三圣像在南崖下,身高都是八米,微向前倾。文殊菩萨手中托着的七级宝塔,高有一点八米,重约千斤,它之所以历经八百余年而不坠,主要是文殊下垂至膝的袈裟支撑手臂的缘故。千手观音刻有手一千零八只,形态各异,可谓鬼斧神工,乃宋朝雕刻的杰作。高六米、宽九米、深十二米的圆觉洞内,十六尊佛像,气宇浑厚,形神兼备。外面的光线从窟顶宽约定俗两米、长约一米的「天窗」里折射洞内,柔和的光束映亮洞窟,这是宋朝石雕大师匠心独运的又一结晶。

小佛湾在圣寿寺一侧,那里的石刻是当时主持者赵智凤作为大佛湾的蓝图试凿而成的,有造像六百余尊。小佛湾以石塔最为著名,方形三层,高约七米,塔身除雕像外,满刻十二部大藏经目录,其部类与一般藏经目录不尽相同,颇具学术价值。

在圣寿寺的维摩殿内,有一尊石刻维摩诘居士卧像,《维摩诘经》说他精通大乘佛法,连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对他的智慧辩才也佩服之至。

建筑

圣寿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山门、四天王殿、帝释殿、观音殿、维摩愉、大雄宝殿、三世佛殿、接待厅等。开山祖师为赵智凤大师,著名传法祖师有南翁、晴舟、慧妙、照知等禅师。其传承法系前期为显密,后期为临济宗。寺内植物多为数百年之古树,如银杏、黄芩、古柏、金银桂等。另有僧舍利塔三座,最著名的是「南翁禅师塔」。距今二百余年,寺内还有各类碑记十七块,珍藏佛经三部。

法师

现任住持大果法师,八十岁,四川省遂宁人,一九三五年出家,师从光洁法师,毕业于中国汉藏教理院,现任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