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潘乡 |
释义 | 西潘乡位于盂县西北边界,全乡26个行政村,总人口9156人,土地面积为242平方公里,其中耕 地面积24136亩(或税收后面积)作物种植分布主要以玉米为主。 西潘的地貌为南高北低,东部下社乡、苌池乡、南连西烟镇、西依阳曲县、北靠五台、定襄县,南北两村相距最大里程35公里,东西相距12公里,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南部地区种地面积可达1100米以上,北部地区的土地种植在海拔500米以下,著称盂县房脊的冷冻尖就坐落在本乡北部的均才村,海拔高度为2018米。 简介西潘乡位于盂县西北部,东临下社乡、苌池镇,南连西烟镇,西依阳曲县、北靠五台、定襄县,南北相距35公里,东西相距12公里,全乡总面积约2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1万亩,宜林面积14万亩,辖26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482户,8825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6户,306口人,共有30个党支部,党员477人,其中农村党支部26个,党员383人。西潘乡属农业乡镇,以玉米、谷子种植为主。 地理交通境内山多坡广,水源充足,地势南高北低,气候温和,乌河贯穿全境,东太国防路贯穿全乡南北。村村通硬化路,交通便利,距大运公路58公里,离佛教圣地五台山130公里,到214省道、314省道分别为22公里和31公里。 辖区东 潘 村 西 潘 村 高 庄 村 羊 泉 村 石家庄村 李 庄 村 中 庄 村 侯 庄 村 铜 炉 村 上卜头村 郑 沟 村 宋 庄 村 李家庄村 桥 耳 村 沟 掌 村 南 峪 村 尧子坪村 潘家汇村 南进圭村 东 头 村 均 才 村 庄 头 村 白 石 村 车 谷 村 进 圭 村 气候特征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有很大不同,北起白石村,无有霜期在150天以上,南至南羊圈、石家庄无霜期只有110天。 本组地貌和地质的不同,水源也出现南缺北余的情况,南部地区的地层结构为石灰岩,地下水位低,人畜吃水困难,北部地区的地层结构为花岗岩,地下水位高,水源丰富。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北部以白石、庄头、均才、进圭,东头、南进圭为中心的9个村,无霜期130—150天,人口居住密度较南部大,人均耕地面积在1亩至1.5亩之间,土层厚、砂质土居多,因水源较充足,多数农田为自灌溉,全乡3000余亩水浇地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该地区自然植被较差,且田间四旁成阴、盛产花椒、核桃、柿子、黑枣、梨、苹果等干鲜水果。 资源物产1、农作物分布多为玉米,占粮田面积的60%以上,其次是谷子、黄豆、马苓薯等作物,多为无霜期较长的品种,如:玉米品种有农大84号、晋单42号、豫玉22号,农大3138等品种,谷子选用品种为晋谷21号、晋谷29号,马苓薯采用自然套种的方式,套种面积占马苓署面积的90%以上,(约1500亩以上)种植方式是:晴明前后种马苓薯两行,留两行空地,马苓薯出土期。种玉米,一年两种两收。 2、中部地区:西潘东部,宋庄东西五个村及李庄沿河以北共11个村为中心地区,人口密度居中,人均耕地在2亩以上,土层较厚土质好,耕作方式为一年一季,地上水资源很少,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农田灌溉多采用机灌,人畜用水不缺。 农作物种植以玉米、谷子为主。玉米品种多为农大3138、豫玉22号、沈单10号为主,谷子以晋谷21号和晋谷29号为主,马苓薯主要是紫花白和其它杂品种,干鲜果树由南向北逐步减少。 3、南部地区:以高庄、羊泉向东南延伸的6个村为主耕地面积多,人口较少,人均土地在3亩以上,土层深厚种作方式为一年一季,水资源缺乏,多数村人畜吃水困难,该地区无霜期在110—120天,主种作物为玉米、谷子、马苓薯品种多选和早熟品种,如玉米为烟单14号,晋单32号、谷子为晋谷20号。 经济发展近年来通过调整结构,初步形成了石材开采加工和核桃种植两大基地。全乡现有石材加工企业29家,石材开采企业10家,石子加工企业3家,年产整型料1万立方, 板材10万平方, 耐磨石子3万立方;核桃种植面积达1.45万亩。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1100人。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电话。2009年全乡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8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7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