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南科技大学
释义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学校实行国家部委与省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学校校园占地4088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学校主页:

中文名:西南科技大学

外文名: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西南科大 西科大 SWUST

校训:厚德、博学、笃行、创新

创办时间:1950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

学校属性:省部共建高校

现任校长:肖正学

知名校友:吴靖平 王祥荣 庞中华 任奎元

所属地区:中国四川

硕士点:67个

院士:1人

科大概况

蜀山峻秀,涪水含章。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大禹之乡、李白故里、人杰地灵的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校址为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西南科技大学溯源于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创办的四川江津窑业技术学校与四川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历经风雨、几经搬迁,学校发展成为: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校,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学校实行国家部委与省市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校园占地4088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9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17个学院(部),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72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学位建设学科,3个博士学位支撑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有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工程硕士(13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翻译硕士(MTI)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已初步形成博士学位(立项建设)、硕士学位(学术型、专业学位)、学士学位较为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学校现有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防紧缺专业1 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科研机构2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学校现有教职工21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8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00余人,在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1120人,占66.4%,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267人,占15.8%;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从董事单位等聘任兼职教师400余人,院士17人。有一批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校园精神与“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之校训。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学校成立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副省长任董事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36家大型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校董事会。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办学,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和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色。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余所国外及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渠道日益广泛。近年来,学校主持完成了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中国西部远程教育项目” 、欧盟资助的“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高等教育与培训模块的开发”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学校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在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资源开发、先进建筑材料、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与优势,并设有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60多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等奖励350项。

2011年,学校科研产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2011年我校国家科研项目实现了三大突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首次获得科技部973项目,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单个课题立项经费首次突破5000万元。获国家级科研项目47项,为历史最好;纵横向科研立项418项,立项经费14102万元,比2010年增长253%。申报和受权专利方面,申报专利122项,受权专利36项,其中受权发明专利27项,比2010年增长540%;重要学术论文方面,在重要核心上发表学术论文421篇,比2010年增长151%;被三大检索收录415篇,比2010年增长161%;获省部科技奖10项;出版学术著作16部,其中学术专著(五大出版社)5部。“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科技工作胜利实现年度开门红。

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校近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学校机器人小组在2004年7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冠军和最佳技术奖,同年9月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培育了近十万英才,大部分已成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机械等行业管理与技术骨干,学校被誉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等行业工程师的摇篮。

中央等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学校非常关心和支持。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等先后来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岚清同志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9年3月1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率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对学校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

“西南明珠出沧海,桃李春风物华新”。目前,学校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深入实施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和 “教学改革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深化国家部委和省市共建体制,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为早日将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省部级重点学科

1.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授权学科方向。该学科以物理、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应用现代物理研究方法、计算技术、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和测试技术,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转变规律,以及它们与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长期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的不断凝练,并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逐步形成了以碳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新型无机功能材料为特色的学术团队和研究方向。拥有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高压材料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极端条件下物质特性实验室、四川省纳米技术检测中心、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3人,其中有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教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近四年来,获得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防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总计达到15项,省部级项目7项,横向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成果鉴定4项;成果获奖6项;申请专利12项,获授权专利2项。

2.材料学

材料学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重点建设项目,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授权学科方向。该学科以生物质材料加工、建筑及防护材料、激光聚变靶技术基础等方向为特色,实行新的办学体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科研、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先后建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等专业(方向)。拥有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建筑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联合)、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9人,其中有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教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1人,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分委员会委员1名;近四年来,获得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973项目1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防项目9项,国务院其它部门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总计达到25项,省部级项目16项,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70余篇;成果鉴定10项;成果获奖14项;申请专利18项,获授权专利11项。

3.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授权学科方向,国家特色专业。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环境工程孵化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环境工程自控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科技大学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专用实验室面积达8600m2;仪器台件数为1100台(套),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共计200台(套),仪器设备价值共计1500万元。本学科在编教师2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1名,讲师7名。

近五年来,参与国家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科技论文36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50余篇,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水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农林废弃生物质改性与工业化应用、大气污染控制。

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方向。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已建成"反求工程及快速制造"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程工业及其装备制造"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室"、"机电控制系统与结构分析实验室"、"光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校级重点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59人,教授17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

近5年,本学科共承担和参与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总经费683万元,发表核心学术论文295篇,其中49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科研成果转让13项,直接经济、社会效益120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反求工程与快速制造、现代信号处理与传感测试、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建材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

5.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0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近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横向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5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及专利15项。与四川长虹、四川九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知识工程与数据挖掘、计算机仿真与图像处理。

6.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重点建设项目,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授权学科方向,依托控制技术和机器人应用技术两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该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学术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26人,其中正高职称的15人,具有副高职称的11人。

近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和省部级重点攻关等纵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3000多万,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0余篇,大量科研成果被企业采用,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运动测控系统;工业过程控制与综合自动化;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微系统集成与控制。

7.矿产普查与勘探

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是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地质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有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有非金属矿研究所,矿物材料研究所,国土资源利用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50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非金属矿开发与利用教学团队已评选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先后完成了国家支撑计划、863等国家级项目15项,部省级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31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矿产地质与勘探工程、矿产经济与矿物环境安全、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

8.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学科是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现已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创新和协作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9人,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博士11人。

近五年,本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1项、市厅级项目38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学报》、《预测》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6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市厅级科研奖励61项。团队的学术影响力在逐步扩大。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企业组织与战略管理、企业运筹与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农业企业管理。

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国防基础学科。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生物工程省部共建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4000 m2,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约2000万元,校内实验实习用地近200亩,具有各类研究室二十多个,校级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其中,获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省优专家2名,市科技拔尖人才5名,校级教学良师1名。

近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4项, 三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抗辐射生物种质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微生物-核素相互作用及核除剂技术研究、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

10.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通信技术、网络融合等专业实验室。该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学术队伍。现有高级职称人员20余名,其中教授8名,博士导师3名。

本学科近年已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研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约150万元。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通信;无线测控及无线通信;通信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

11.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本学科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中外图书4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00多种,并设有电子文献数据库、音像库。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33人,教师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60余人。

2004年至今,该学科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专著、译著。包括数十篇优秀论文在《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语界》、《中国外语》《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国家级外语类专业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6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双语辞典研究、加拿大文学。

12.植物学

植物学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方向。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现有"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其中有7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名,市科技拔尖人才5名,市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1名。

多年来,小麦、水稻育种等领域成绩突出,其中"绵农2号及姊妹系小麦品种绵农3号选育"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培育出水稻新品种33个、小麦新品种13个,累计推广 3亿余亩,创社会经济效益约70亿元;10多个水稻新品种实现成果转化,转化纯收入500余万元。该学科共有3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重要核心论文6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大分子材料的改性与深加工、环境植物学、植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学。

博士点建设概况

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授权学科及支撑学科

序号 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学科 一级学科 所属学院

1 授权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学院

2 控制科学与工程 信息学院

3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资学院

4 支撑学科 机械工程 制造学院

5 生物学 生命学院

6 土木工程 土建学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王俊波

王俊波,男,1956年1月生,四川青神县人,1974年5月参加工作,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负责党建工作、干部工作、学校发展规划、国家安全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组织部;联系信息工程学院。

王俊波同志曾历任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一室副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 211 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所长。

王俊波同志长期从事光学、激光、光电子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中国激光》、《大气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指导博士生3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主持和参加了863 — 410科研项目、总装备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10 余项,科研和教学成果曾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曾被评为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国家高技术863激光技术领域先进个人。

王俊波同志是中共绵阳市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首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共四川省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

主要社会兼职:四川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第四届科技顾问团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专家库成员等。

党委副书记 肖正学

肖正学,男,1956年1月出生,四川省开江县人,中共党员,岩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昆明理工大学采矿系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1月赴美国南达柯达矿业学院做访问学者,1992年12月在美国南达柯达矿业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回国回校任教。现任西南科技大学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人事工作、财务工作、外事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人事处、计划财务处;联系环境与资源学院。

肖正学同志曾历任西南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副主任,西南工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西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肖正学同志长期从事控制爆破与环境安全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或主研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在研国防重大基础研究等国家级项目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在广西等地推广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亿余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肖正学同志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党委常委 庹先国

庹先国,男,湖南澧县人,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后),教授, 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任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测控技术”分中心主任。2001年至2003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作访问学者。要从事核地球物理勘探、灾害监测预警、核分析与检测技术、辐射环境评价与放射性核素迁移机理研究等工作。2012年5月9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

2001年获“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作为四川省优秀青年专家赴欧洲考察;2003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委授予“四川省优秀创业人才”称号;2004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四川省委组织部主办的“第一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进修班”学员;200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批准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6年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最高奖“地质金锤奖”和“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07年被人事部批准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聘为首届“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0年,庹先国教授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庹先国教授是成都理工大学历史上产生的第三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现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核技术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协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核技术应用领域教授级咨询师。是中国核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测试学会会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工委员会委员。

科大校训

厚德 博学 笃行 创新

注解:

一、厚德

"厚德"源自《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天体运行,永无已时,君子法天故应奋斗不止;地势平阔,赞育万物,君子法地,故应兼容并包。其中"自强不息"即永远奋斗,勇敢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表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拼博抗争精神。"厚德载物"即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的宽广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中华民族正是以这种精神,在数千年发展中,虽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努力进取,生生不息,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博学

"博学"源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学"乃华夏古今治学之基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尤其强调治学"由博返约",认为:非"博大"无以至"精深"。按:当今大学教师亦当以"博学"为根基,对学生而言,"博学"更是其适应社会、服务民众、报效祖国的根本。另外,从大学之办学理念着眼,"博学"还兼有"厚德载物","兼容并包"之意,即一所真正的大学就应当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与恢宏气度。

三、笃行

"笃行"意即专心实行,认真实践。源自《礼.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一贯重视的"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修养践履,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道德特别注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中国传统教育尤其强调:"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孔儒指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荀子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建党立国宗旨的当代中国,其大学教育更应继续和经扬"修养践履"、"知行合一"这一民族优秀传统。

四、创新

"创新",创新精神是人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华夏祖先早在《礼记.大学》中就明确提出:"苟日新,日日新"这一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赖于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思维和百折不挠的改革创新精神。而大学,则正是继承弘扬创新精神的神圣殿堂,正是孕育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科大精神

艰苦奋斗,拼搏创新

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科学理性 开放包容 彰显卓越

办学思路

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特色建校 和谐兴校

科大校史

1965年春天,绵阳人眼中和耳中多了一个十分陌生的信箱代号——651信箱。651是个什么单位?当绵阳人从一辆辆穿梭往来于绵阳青义这片建筑工地、上面印有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大学名称、参与短期援助的解放牌汽车上,从承担此项工程建设的四川省建六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口中,从地方干部口中,最终破释了疑问——这里建造的是清华大学绵阳分校。651是该项工程的信箱代号。

1966年春夏之际,中国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清华、北大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之一,远在几千里之外的651建设工程也随之陷入了瘫痪停顿之中。

1969年岁末,651工程在停停顿顿、历时五年的磨难后,终于结束了它所担负的这段历史使命,更名为201信箱(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信箱代号)。

1976年至1978年间,清华绵阳分校先后为原绵阳地区范围内的一些国家工厂企业单位培训了一批批技术力量和企业管理人员,以此增强和提高绵阳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当年的绵阳城市小,名气不大,环境条件差,物资供应短缺匮乏,文化生活更不值一谈。加之分校位置偏僻,信息不灵通,从北京来的教职员工中,众多人是夫妻两地分居,种种矛盾因素,最终引发出来自北京的分校员工一致要求返回北京的强烈愿望。

1979年初春,清华绵阳分校接到了总校文件通知,中央批准分校迁回北京。

整整25年过去了,这片历尽政治沧桑的校址后由四川建材学校变为西南工学院。2000年,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西南科技大学。绵阳人忘不了这段历史,今天,依然有人将这个地方叫做清华分校或201或651。

一、西南工学院

1933年江津窑业技术学校创建

1949年江津窑业技术学校更名为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

1950年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

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更名为西南建筑工程学校

1952年西南建筑工程学校、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合并组建重庆建筑工程学校

1957年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1965年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改建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

1974年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更名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78年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升格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92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西南工学院

1998年绵阳市纺织技工学校、绵阳市丝绸技工学校并入西南工学院

二、西南科技大学

2000年8月23日 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组建西南科技大学

2000年12月21日 正式挂牌成立西南科技大学

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 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认定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国科发高字[2001]139号)同意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筹)”在绵阳筹建。筹建以来,受到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原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永康,国务委员陈至立,科技部长徐冠华,教育部长周济,以及四川省、绵阳市有关领导的身影,已经深深地印刻在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史之中。2003年8月,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部、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同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以国科发高字[2003]336号文件批准认定第二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式授予“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称号,成为全

国3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土地4.98平方公里。建园初期,园区采取“市校共建,以市为主”的建设模式,由绵阳市人民政府与西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绵阳市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以及在科技部与国防科工委共同支持下建设的国家军转民科技园区实行“三块牌子、—套班子”的管理体制。设立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暨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学校副校长罗学刚任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学校设立大学科技园办公室。 园区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深化了行政体制创新,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和“小机构,大服务”,坚持管委会集中力量管好规划、集中力量创造良好环境,主动让渡社会职能,采取了市场化的开发建设机制,探索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种方式和灵活运作的机制,医疗卫生、文化、通信、商贸等城市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坚持开放式办园,紧密依托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长虹公司、九洲公司等大型企业的科技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吸引西南科技大学、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金、人才到园区发展,并且和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财大、北京邮电大学、深圳清华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集、融合的新焦点。园区有专业孵化器4个,分别是新材料技术专业孵化器、信息技术专业孵化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孵化器、生物技术专业孵化器,场地面积7570平方米。综合孵化器1个,场地面积为22000平方米。此外,与九洲集团合作共建了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 园区引进了注册资金达1.2亿元的四川天晨投资控股公司,从事担保、风险投资等业务,扩大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范围。园区分别投资5000万元和100万元参股绵阳市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绵阳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 园区引进了法律、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12家,一方面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法律等方面的基本服务,另一方面为孵化企业提供发展咨询、市场、技术等增值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创业软环境。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总数为374个,生产总值7.5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利润2000余万元,成功打造出维博电子、西科种业、科瑞软件、长鑫新材料、福德科技、昊天电子、艺精长运等一大批高科技骨干企业。有研发机构21家。入园科技企业累计申请专利34项,已获专利22项。园区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人才。 为了更好地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08年底,经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开始实行“市校共建,以校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组建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实行“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负责科技园的日常建设与管理工作。大学科技园办公室挂靠学校产业处。

园区规划

争取3-5年时间,把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军民结合互动平台以及融资平台,尤其是要建设好大学生创新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基地,鼓励和吸引在校学生在园区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形成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好主园区、研发区、产业区、培训区四大区,形成四区相互依托,相互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打造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特色品牌,创建西部一流大学科技园。

主园区

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并吸收社会资本,通过3-5年时间,将其建成环境优美、现代气息浓郁、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平台齐全的智能化、生态型高科技园区。此园与绵江产业带浑然一体,互为支撑和补充。

研发区

坚持校内和园区研发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利用军工背景、建材背景和农学背景,在已有4个专业孵化器(新材料技术专业孵化器、生物技术专业孵化器、信息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技术专业孵化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建立其它专业孵化器。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一省一校的支持,在园内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积极企业合作,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市场运作实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推出“技术成果交易超市”服务项目,为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转化和实施产业化提供服务平台。

产业区

以品牌经营,同政府和社会合作组建产业区。首先确保主园区在孵企业的生产用房,修建标准厂房20000平方米。同时积极争取条件,把产业区做大做强,以引进有较大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和进驻主园区孵化育成的毕业企业,逐步实现向“孵化+产业型”建设模式的转变。在依托学校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构建和完善以水稻与小麦、环境治理与安全、土木建筑设计与咨询、环境友好材料、建筑材料、电子信息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采取辐射战略,有侧重的在科创园区、高新区及部分地区与政府、社会合作,建立高科技企业,使大学科技园的服务功能最大程度发挥。

培训区

建立以科技园为中心,由若干个培训基地为架构的职业教育培训区。发挥学校各方面优势,面向科技园企业、在校学生和社会各类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建立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培训中心。 5.12地震发生后,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灾后建设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绵阳科技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学校对大学科技园灾后新区建设进行了规划,将依托主校区,建设大学科技园新区,先期启动产业孵化园建设,重点构建新材料、制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分析、作物育种及质量分析检测、超大型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等研发和中试平台,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创建西部一流的大学科技园。

管理体制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实行“市校共建,以校为主”的管理体制。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依托大学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同时,政府必须提供良好的服务,积极探索“官、产、学、研、金”结合的有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效途径。绵阳市人民政府和西南科技大学派人组成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全权负责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主要包括制定园区的总体规划、园区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孵化体系的建设、制定和实施政策、履行行政管理服务职能等。

市校共建体制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发挥了政府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绵阳市人民政府为大学科技园建设划拨土地4.98平方公里、资金1000万元,为大学科技园的快速启动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二是充分调动了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充分调动、整合各种资源,与园区实现共享。学校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园建设。学校一方面组织引导高科技企业入园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各类研发机构的创新技术成果成为园区创新的源头,同时,利用学校的研发设备等优势设立了专业孵化器。三是可以更好地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利用我校国防科技学院、建材行业和农学的背景,发展特色产业和培育创新型人才。四是大学科技园将按照“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可以靠市场机制吸引社会企业和风险资本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源向大学科技园汇聚,促进科技园更快更好地发展。

运行机制

园区努力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一是组建了绵阳科教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运作。园区的开发建设采取“开发公司建设-政府回租-企业运行”的方式。二是坚持开放式办园。园区不仅吸纳西南科技大学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到园区发展,而且努力吸引绵阳市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金、人才到园区发展,还和西北工大、华中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园区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08年,园区组建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负责科技园的日常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行“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吸引社会企业和风险资本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源向大学科技园汇聚,促进科技园更快更好地发展。

机构设置

园区设立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主要包括制定园区的总体规划、园区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孵化体系的建设、制定和实施政策、履行行政管理服务职能等。2008年11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由中共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作委员会和中共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联合行文(科技城工委发﹝2008)8号),将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调整为“市校共建,以校为主”的模式,并对管委会组成单位和人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调整后由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俊波任管委会主任,市委常委、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易杰,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学刚,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段扬任副主任。校外成员由市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科技局、涪城区委、科创区党工委、科创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组成,校内人员由科技产业、合作办以及4个专业孵化器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

学校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挂靠产业处。

联系科大

学校地址

本部新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59号

本部老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宝龙路22号

西山校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西山路4号

城市学院: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星路11号

国际合作

西南科技大学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国际和区域学术交流和合作。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与国(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智利、荷兰、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泰国、以色列、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搭建了多个合作平台,开展了一批富有效益的科教合作项目。

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我校能够从昔日的四川建材学院、西南工学院发展成为今日的西南科技大学并在西南科技大学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围绕学校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学校一直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伙伴关系,重点建设了一批有实质内容的国际合作项目和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增强国际影响力。

截止2010年12月,学校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2次,接待来访团组730人次,派出短期出国(境)访问140人次,派出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攻读学位、合作研究218人次,派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7人次,校际合作项目公派教师72人次,派出校际交流学生70人次,应邀来校讲学的外国(境外)专家150余人次,聘请外籍教师和外国专家、合作科研专家106人次,外国留学生70余人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公派出国(含西部项目与国防科工局专项项目)30余人次。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抢抓机遇,创新思路,积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拓展留学生教育,加强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人才回国及国际汉语教育推广工作,促进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切实推进和深化与海外友好院校的合作关系,丰富和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术交流、联合科研、管理服务等合作项目的实施,开创学校教育外事工作的新局面,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

学院设置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学科部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西山校区)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独立学院)

杰出校友

吴靖平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

刘国强泸州市委书记 (斜体部分为原绵阳农业专科学校校友)

钟旭秋重庆市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

刘作禄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贺文眉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林新绵阳市委常委 副市长

陈行祝德阳市委常委,副市长

张述芬德阳市委常委、秘书长

周湛鸿云南省德宏州人民政府 秘书长

李京平绵阳市政协 副主席 民进绵阳市委主委

唐天志五届遂宁市政协副主席

张才明重庆市云阳县委常委、副县长

王永全重庆市长寿区政协副主席

冯卫四川什邡市委副书记

曾祥炜四川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科协副主席

庞中华著名书法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

刘碧贵全国“三八红旗手”、小麦育种专家

宋成法 苏科工电气有限公司 总经理

任奎元四川雪宝乳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同山虎 青海祁连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吴选民中材国际工程股份公司任 副总裁

魏维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 行长

袁平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简乃军四川省武都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副总经理

王祥荣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

甄广川 西藏自治区审计厅副厅长

杨羚野 本名杨德斌,四川安岳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诗人学会会员。就读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今西南科技大学)著有散文诗集《欲望太阳》、随笔集《飘荡的诱惑》、诗文集《享受摧残》。作品入选《中国大陆青年散文诗百家》(1990年)《中国诗萃》(97年卷)《中国新星诗人佳作赏析》(2000年)《四川文学百家》(2007年)等。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新闻足以代表一个大学的精神,有了大学的新闻,足以使大学活泼有生气,是全校师生亲如晤对”这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谢六逸所言。绵阳,作为中国惟一的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军事工业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位于绵阳市北郊的西南科技大学,是中国科技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科技大学中心湖畔西侧,坐落着一个年轻而又引人瞩目的学院,这就是文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文学与艺术学院一个颇具活力和生机的年轻专业。新闻系学生的作品对西南科大学子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在这个占地4000多亩地的校园里,正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认识。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正成为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软实力的一个代表。没错,在西南科技大学的新闻系在短短几年发展历程中,已经颇具特色,同时引领着校园的文化建设。由新闻系成立的龙新通讯社和龙新网,在学校的影响深远,其中由龙新通讯社主办的《龙新时报》、《龙新播报》、《龙新周刊》等一系列极具西科特色的节目深受学生们的关注,而龙新网以日均200个左右的独立ip用户访问的成绩是大陆高校新闻院系网站所少有的成绩。同时由新闻系学生所成立的104工作室,在西科校园内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其制作的节目《走在西科》,校园访谈类节目《我们》以及拍摄的微电影在西科都有着较高的受众群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