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释义 | 1.学院概况(1.1历史沿革 1.2专业建设 1.3师资力量) 3.专业介绍(3.1农业资源与环境 3.2环境科学 3.3环境工程 3.4林学 3.5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3.6土地资源管理 3.7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学院概况1.1历史沿革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由原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水文与水产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原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合并而成。它的前身为西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建立于1952年,1994年经农业部批准更名为资源环境学院。 1.2专业建设学院经过53年的不断发展,由1个土壤农化本科专业发展到今天覆盖资源环境学科7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博士点1个,1981年土壤学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农业部研究基地1个,农业部研究室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硕士点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 1.3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10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5人,教授22人,副教授34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19人。省部级专家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 2.学院领导党委书记:骆云中 (主持党委工作) 党委副书记:叶海燕 (分管学生工作) 院 长:谢德体 (主持行政工作) 副院长:骆云中(兼)(分管行政) 刘秀华(分管本科教学工作) 石孝均(分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 3.专业介绍3.1农业资源与环境主要培养掌握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的基本方法,又具有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资源信息管理与综合利用等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复合型人才。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部、市级重点学科,是以学科交叉为鲜明特色的理学类专业。 21世纪,资源环境是热点问题,社会针对这一领域的需求量大,学生就业面广,毕业后能在资源、环境、土地、环保、化工、农资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测量学、资源环境概论、土地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等。 授予学位:理学(或农学)学士 3.2环境科学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及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保产品开发、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主要课程: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生态学、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3.3环境工程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控制、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环保、市政、建设、农业、规划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学校、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等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土壤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态学。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3.4林学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和药用植物栽培)、林木良种选育、林业生物技术、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资源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林木遗传育种、林业生物技术应用、森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林资源经营与信息管理、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城市绿化等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森林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培育学、城市林业、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林木遗传育种、林木育种学、林木生物技术、植物营养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测量与遥感、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等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3.5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专业培养具有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生物学、土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流域综合治理和荒漠化防治规划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方面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及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毕业后能在水土保持、水利、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及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后能够在水土保持、水利、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与上述行业有关的生态环境类高科技公司从事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工作。 主要课程: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学、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动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水文与水资源学、水工制图、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经济学、测量学、土壤及土壤地理学、地质地貌学、植物学、生态学、AutoCAD制图。 授予学位: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3.6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主要培养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地资源学基础,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运用计算机、遥感、GIS、测绘等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及管理的问题,能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估价与经纪,遥感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科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测量学、遥感图像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管理法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3.7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综合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有关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洪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水法、水资源及水环境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分析、设计方法等。毕业后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技术经济分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测量学、工程力学、水力学、数学规划、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水文信息技术、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与优化配置、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水环境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利经济学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4.学院成就学院各专业均面向全国招生。建系至今,已培养各类人才7100多人,其中本、专科生6000余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170余人,硕士461人,博士162人,博士后15人。现有在校学生21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4人,硕士研究生307人,统招本科生1727人,研究生进修班及成教等学生230余人。 5.学院科研学院科学研究实力强大。近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省攻关项目以及地方项目500余项,年科研经费近五年在全校排名第一,1990年以来获国家、部、省、市级重大科研成果4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全国性教材30余部,发表中外科技论文1250余篇。其中11%是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学院技术服务能力过硬,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辐射全国各地。 6.对外合作学院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教师赴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法国、比利时、瑞典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考察访问、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研究。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泰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00余人次,并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稳定关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