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联农场
释义

西联农场创建于1952年,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市郊,毗邻洋浦开发区,离省会海口市70分钟路程,距高速公路人口22公里。“西联宝岛,南国珍珠”是周恩来总理1960年视察西联农场留下的光辉题词,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联过去辉煌历史的肯定。西联农场是一个以生产天然橡胶和改性橡胶木为主,集农工商建运为一体的大中型国有企业。

中文名:西联农场

创建:1952年

地址:海南省儋州市市郊

级别:大中型国有企业

荣誉: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简介

西联农场是海南农垦规模最大的老企业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60年代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云等曾到西联农场视察,给西联广大干部职工以巨大鼓舞和力量。建省后,党中央和海南省、农垦总局领导十分关心西联农场的发展,多次来西联视察和农场领导共商发展大计。199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视察西联时称赞:“农场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50年来,西联人时刻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鼓励鞭策自己,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多次被评为省先进党委和总局优秀企业,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西联宝岛,南国珍珠”是周恩来总理1960年视察西联农场留下的光辉题词,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联过去辉煌历史的肯定。

西联农场创建于1952年,位于儋州市市郊,毗邻洋浦开发区,离省会海口市70分钟路程,距高速公路人口22公里。

生产

西联农场是一个以生产天然橡胶和改性橡胶木为主,集农工商建运为一体的大中型国有企业。2000年7月,西联作为国家农业部、海南省委、省农垦总局第一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成功地进行了公司化改造,成为海南农垦西联农场有限责任公司。下辖7个监管区,52个生产队,1个橡胶示范基地,8家工厂,4家公司,1家医院和6所小学,1所中学。职工5052人,拥有土地15.8万亩,固定资产3.1亿多元(未含土地开发价值)。现已植胶8.2万亩,造林3万亩,水稻3500亩和万余亩热带经济作物及淡水养殖基地。

50年来,农场累计生产天然橡胶10.7万吨,上缴国家税利2.06亿元,投资回报率为392%。

改革开放,使西联这颗“珍珠”更加璀璨夺目,改制后的西联,完善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创新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激发了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经济建设健康稳步向前迈进,成为海南农垦效益最好,贡献最大,机制最活的新型企业。

开拓

1952年冬,林一师部分官兵、民工、知识分子、支边青年和归国华侨相继来到了海南儋州洛南地区开始了创建西联农场的战斗。这批农场的开拓者,战天斗地,团结拼搏,自己动手盖茅草房、点油灯,在十分恶劣的艰难环境下垦荒创业建设家园,奠定了西联农场发展的基础。西联农场发展的基础。西联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一曲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进取的壮歌。西联的变迁,西联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人们忘不了西联农场的拓荒者。

经济产业

橡胶是农场的支柱产业,50年来,西联农场职工开山劈岭,披荆斩棘,种植橡胶已达8万多亩,特别是近年来,农场实施“有计划地更新,高标准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经营方针,使橡胶后劲十足,稳步增产,年产干胶可达6000吨以上。

实行对外开放以后,西联农场从国外引进热带名优水果种植成功,现种菠萝蜜5000亩,莲雾1000亩,柚子、石榴各500亩。

在独立自主和外引内联的模式下,发展农场工业。西联农场工业已形成了木材、家俱、制胶、胶球、电力、建材、食品等7个产品系列,30余种产品的工业体系。共创办了“三资”企业5个,引进外资6000万人民币。近五年,工业年产值最高达9366万元,占西联工农业总产值的50.7%。

按照农垦总局“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辆小车、一笔存款”“四个一工程”要求,农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扶持职工发展家庭经济,目前,公司(公司)职工自主经营种养业非常活跃,种植各种经济作物7000多亩,其中荔枝种植就达3000亩,水产养殖500亩,饲养猪、牛、羊1万多头(只)“三鸟”48万只。职工年劳均收入达到8600元

历史发展

1952年冬,林一师部分官兵、民工、知识分子、支边青年和归国华侨相继来到了海南儋州洛南地区开始了创建西联农场的战斗。这批农场的开拓者,战天斗地,团结拼搏,自己动手盖茅草房、点油灯,在十分恶劣的艰难环境下垦荒创业建设家园,奠定了西联农场发展的基础。西联农场发展的基础。西联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一曲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进取的壮歌。西联的变迁,西联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人们忘不了西联农场的拓荒者。

西联农场是海南农垦规模最大的老企业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60年代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云等曾到西联农场视察,给西联广大干部职工以巨大鼓舞和力量。建省后,党中央和海南省、农垦总局领导十分关心西联农场的发展,多次来西联视察和农场领导共商发展大计。199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视察西联时称赞:“农场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50年来,西联人时刻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鼓励鞭策自己,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多次被评为省先进党委和总局优秀企业,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旧房改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道出了百姓对居住的渴望和心声。从2005年开始,西联农场党委认真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把加快职工危旧房改造当作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稳步推进职工住房改造,收到可喜效果。四年来,该场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改造18个生产队危旧房5.2万多平方米,863户职工搬进新居。目前,占地190亩30幢600套建筑面积51468平方米的高档园林职工住宅区--红卫小区、占地50亩的五星难侨居住小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明年8月前全部建成。

创建

建于1952年的西联农场,是一个典型的“人老、树老、场老”三老农场,由于历史原因,全场49个生产队职工住房平顶化不足4%,96%的职工仍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兵营式泥砖房。全场6.5万平方危旧房,由于年久失修,每逢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多年来虽然每年拔出百万元建房,因杯水车薪仍然满足不了职工需要,东边建房西边坏,南边维修北边漏,职工住房成了历届农场领导的一块心病。

2005年,听民声、解民情、顺民意,把职工危旧房改造列入党委主要议程。当年的一场“达维”台风连夜转移6000多住在危房职工的教训更加坚定了党委班子加快改造职工住房的决心。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决定采取上级+农场+职工三个点的办法共同集资建房,其中职工出资占51%,国家、农场补贴49%,房屋产权归职工。同年10月27日,跃进、红山、东升、东平四个生产队首批危旧房改造拉开序幕,2006年春节前154户职工乔迁装饰一新建筑面积98平方,二房一厅、一厨一卫一天井的平顶套间,开开心心度过春节。

变化

通过危旧房改造,西联实现了一年一变化、三年一大变的新貌。几年来农场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在兰马、保卫等18个队新建钢混平顶套间863套,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3000多职工群众住上明亮宽敞的套间。

西联农场在总结前几年职工住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垦总局出台的加快“民心”工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西联农场生产队职工住房改造实施办法》,规划并实施“四个中心区“的职工住房建设工程,使职工住房提速。

两个建设

一是建设占地190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的红卫职工住宅中心区。采用金额集资办法,对参与集资的每个建房户,农场每户补贴1.2万元。红卫大型集密住宅区已列入农场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按园林风格设计,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为一体,共30幢5层高600套,户型分为80平方和110平方。每户三房二厅一厨一卫。至今年5月份动工.已完成主体工程40%。预计明年8月份可全部建成。

二是建设五星、东风、东方红三个作业区职工住宅中心区。每个中心区住宅达300户以上,分为钢混2层楼和平顶套间两种类型,每户建筑面积98平方。与此同时,在对生产队布局进行整合的基础上,以集资兴建钢混经济实用平顶套间为主,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场职工住房建设步伐,争取在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场职工家庭拥有一套产权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7: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