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江月·重九 |
释义 | 作品名称:西江月·重九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苏轼作品原文内容西江月·重九苏 轼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内容概述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词牌释义西江月·佳人 司马光 〔题考〕 李白【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又张佑诗:“西江江上月,远远照征衣。”本调调名所本也,一名﹝步虚词﹞。吴任臣云:“﹝步虚词﹞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呗之类;且庾子山诸君所作,与﹝西江月﹞全不类,是昔人之误。”毛先舒则云:“﹝步虚词﹞即﹝西江月﹞,此是词家假古题以名其词,取新耳目,非误也。” 〔作法〕本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为以前诸体所无。【莲子居诗话】云:“﹝西江月﹞、﹝一剪梅﹞二调,易至俗庸,故词人多不作。”诚以此调平仄互协,较难处置,最易失之呆滞耳。起句六字,不用韵,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第二句用平韵,而平仄恰与首句相反;然一三两字平仄可以互调,而第五字则不能勉强。第三句协平韵,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两字平仄不论。第四句换协仄韵,而句法全与第一句同。后半阕字句作法与前半阕相同。 宝髻松松挽就, ⊙●⊙○⊙●(句) 铅华淡淡妆成。 ⊙○⊙●○△(平韵) 红烟翠雾罩轻盈, ⊙○⊙●●○△(协平韵) 飞絮游丝无定。 ⊙●⊙○⊙▲(换协仄韵) 相见争如不见, ⊙●⊙○⊙●(句) 有情还似无情。 ⊙○⊙●○△(协平韵) 笙歌散后酒微醒, ⊙○⊙●●○△(协平韵) 深院月明人静。 ⊙●⊙○⊙▲(换协仄韵) 作者简介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张孝祥作品原文内容冉冉寒生碧树,盈盈露湿黄花。故人玉节有光华,高会仍逢戏马。 世事只今如梦,此身到处为家。与君相遇更天涯,拚了茱萸醉把。 诗词鉴赏乾道二年(1166)六月,三十五岁的张孝祥在广西桂林任上遭谗言而落职东归,应湖北蕲州仲弥性之邀于重九日来此逗留。是词冠题“重九”,作于知州仲弥性宴席上,上片写途经蕲州聚会重九的情景,下片借题发挥以抒怀达意。 开头二句中,“黄花”,谓菊花。“冉冉”和“盈盈”都是形容词,形容菊花枝条柔弱低垂、花瓣清澈端庄。加以诗语“寒生”和“露湿”修饰,短短十二字起句,工整对仗,生动活泼,一幅重阳自然景象。 其后二句旋即交代此时聚会人际背景。“故人”,这里指旧交、老朋友。仲弥性,扬州江都人,自少卓荦不群,当时出守蕲州。作者曾多次来到蕲州,此次应仲州守之邀再次逗留,曾作《点绛唇·赠袁立道》以记之:“四到蕲州,今年更是逢重九。”“玉节”,玉制的符信,古代天子、王侯的使者持以为凭。从“故人玉节”可知,“故人”指的是持节赴任的官员即仲弥性。从“玉节有光华”来看,又在称颂东道主仲弥性的高尚节操。仲弥性曾尘废二十余年,直至秦桧死去才得以昭雪。词人又有《南歌子·仲弥性席上》云:“曾到蕲州否?人人说使君。使君才具合经纶。小试边城,早晚上星辰。” “高会仍逢戏马”一句,仅从字面看,是一笔交代:宴会上大家一边饮酒,一边驰马取乐或观看操练。“高会”,即雅会,这里指宴会,亦称与人会面的客气话。“戏马”,驰马取乐。若从蕲州今确有古代官府演练兵马的“阅马场”这一地名来看,词人所写“仍逢戏马”,极有可能是指重逢“阅马场”。阅马场,又名阅马台。词人未用“阅马”一词,而是用“戏马”,其用意是通过“戏马台”典故为下片抒怀进行铺垫。戏马台,古迹名,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 年,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于城南的南山上,构筑丛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故名。 过片,从对情境的白描转向情感的刻画。“世事只今如梦,此身到处为家。”这二句同另一《西江月》过片用法及用意完全相同。张孝祥《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过片二句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两词过片皆以纯理性的笔墨,一吐出入官场以来的满腔郁愤,真诚地向世人表白,词人在经历了世俗的坎坷之后,对所有世事、世路早已看惯,不过如梦一场。也就是说,词人现今对世间功名富贵早已看得很淡薄。作者本来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人,他积极支持收复中原的主张,由于南宋政权腐败,他却两次无端被贬谪。所以,深谙世态炎凉的他,也就难免产生超脱尘世、返归自然的思想,席间只好借酒感喟浪迹天涯的复杂心情。“此身到处为家”一句,信手拈来,朴实无华,既表达了词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表达了对故人的诚挚谢意。 下片后二句作为全词结语,紧紧围绕《重九》扣题,在进一步将对故人的谢意推向高潮同时,还进一步将对场景的抒怀推向了高潮。“茱萸”,茴香科植物,有香气,也叫越椒或艾子,民间常用作防疫。古时重阳节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以避灾。重阳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最为著名的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还可制酒供饮。唐·储光羲《登戏马台作》诗曰:“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的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将茱萸酒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唐·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落日平原西望,鼓角秋深悲壮,戏马但荒台。细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宋·韩元吉《水调歌头》)杜、韩二作之“醉把茱萸”和“细把茱萸”之“把”字,皆是“把酒”之意。仲弥性席上,词人与故人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更是英雄惜英雄,就冲这能辟除邪恶之气的茱萸酒,拚了大醉一场又何妨!作者《鹧鸪天·荆州别同官》亦云:“今宵拚醉花迷座,后夜相思月满川。”“与君相遇”句,较之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见性见情且见悟,这是真性情中人飘逸、轩昂、豪迈、豁达情怀的自然流露。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词人,书法家。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出生于明州鄞县,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