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释义

作品名称: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词

作者:曹雪芹

作品原文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作品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贾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贾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贾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贾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贾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表现出了像样的文学家的风范,连薛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他并不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而是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贾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那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王熙凤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所以说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词集中地描绘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贾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红楼梦》第十九回写贾宝玉去袭人家探视,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贾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贾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贾宝玉。这表现出贾宝玉是十分娇贵的。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将来贾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起来看,他日后的处境是十分凄凉的。贾宝玉在在曹雪芹原著的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生卒年难以确定,大约生活在康熙(1662~1722)末期至乾隆(1736~1796)中叶,满族正白旗人。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祖籍是河北丰润县,后移居辽宁铁岭,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