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华大学西华学院 |
释义 | 西华学院是西华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阶段,根据“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原则,为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拔尖本科人才而成立的一个荣誉学院。学校对西华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了全新的改革和实践。在本科新生中选拔(不包含艺术、体育和外语类新生)。参加选拔的学生将进行英语、数学(理工科)或语文(文科)考试、以及心理测试和综合面试,其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综合考虑,择优选拔录取。 学院简介培养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批品德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角和较强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拔尖本科人才。 培养模式:学校将汇集最优秀师资和最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优质课程、采用多种培养模式、个性化培养方案,为进入西华学院的同学的个性发挥、潜能发掘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培育高素质拔尖本科人才。 选拔方式:优惠政策: 1.优先享受奖、助学金。 2.优先保送攻读研究生。 3.为学生创造到国外深造和校内从事科研的机会。 4.学生可在校内任选(转)专业。 机构设置西华学院院长由校长孙卫国同志担任,常务副院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兼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任副院长。成立西华学院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副校长兼任,常务副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副主任由学生工作处、科技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处长及教务处一位副处长兼任。管委会设办公室。 选拔办法为推进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拔尖人才”,根据《西华学院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力图有效地识别具有培养潜质的各类人才,具体将采取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选拔: 一、选拔与录取 (一)选拔原则 学业成绩、综合素质、个性突显三方面相结合的原则。 (二)选拔范围 每年全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思想政治品德、身体素质和社会活动方面表现突出和我校一、二年级学生。 (三)选拔条件 1、在本科新生中通过测试进行遴选。 (1)报名 原则上根据高考成绩划线后,学校一年级新生自愿报名。学校在参考学生中学阶段各种比赛、竞赛或获奖等各种情况后,确定参加选拔测试的名单。 (2)选拔测试 ①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内,由学校统一组织对报考西华学院的学生进行综合课笔试考试。 ②根据笔试考试成绩,参照高考及有关的各种比赛、竞赛和科技活动获奖等各种情况对报考西华学院的学生进行初选,确定进入面试的学生名单,由学校组织专家教授进行面试。 ③进行统一的心理、性格测试。 (3)录取 ①综合笔试、面试,笔试和面试成绩各50%,择优录取。 ②录取名单经审查批准后,通知到各有关学院。 3、在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中进行等额增补选 学生采取等额增补选,增补学生数量原则上不超过分流淘汰学生数量。增补选工作安排两次,分别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末。参加补选的学生是在校一、二年级的学生,品学兼优,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前3%,且平均学分绩点大于3.0,无重修课程。科研能力出众,得到专家教授推荐的学生可以优先录取。增补选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推荐,专家组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择优录取。 二、淘汰分流 1、进入西华学院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愿申请退出。 2、淘汰:对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符合开除条件者,予以开除。 3、分流:对不适应西华学院培养要求的给予分流。每学年一次,于每学年开学前一周进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原则上回原专业学习。 (1)思想品德修养、心理素质不适应西华学院人才培养者。 (2)必修课有2门首次考试不及格或所有课程首次考试累计3门不及格者。 (3)考试作弊者。 (4)其他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和西华学院条例者。 (5)身体状况无法胜任西华学院人才培养者。 培养方案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对拔尖本科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贯彻“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围绕西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推动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提出制定本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西华学院的办学目标:发挥综合优势,构建创新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培养高水平拔尖本科人才 西华学院拔尖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的拔尖本科人才 西华学院拔尖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夯实基础、重视素质、鼓励创新、强化实践 西华学院拔尖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提供优质课程平台、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重管理责任制度、加强导师指导、实行过程与结果相协调的评价方式 西华学院拔尖本科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基本水平:具有强烈社会感、具有一流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本领、具有较好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高水平拔尖本科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夯实基础 2、重视素质 3、鼓励创新 4、强化实践 三、培养方式 1、遴选与淘汰 2、实行学分制管理,学制四年,学习年限3-6年 3、个性化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课程;鼓励学生修读第二专业、辅修专业;修读研究型课程,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人文教育活动等。 四、课程体系 1、总体结构 课程体系由五个课程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教育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修完每一个课程模块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即可毕业。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指大学外语、体育、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课(含形势与政策)、大学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等)、大学物理(含实验)等。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主要指学科类级平台课,如工程制图等。 专业课程:专业及专业方面要求的课程。 素质教育平台:主要由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构成: 课程分为文学艺术模块(诗歌鉴赏、影视欣赏)、表达与理解课程模块(学术论文写作、公文处理与写作、大学语文、演讲艺术与辩论技巧、英语翻译与写作)、就业指导课程模块(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就业指导、成功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心理调节方法与艺术、心理分析、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社会道德与责任模块(社交礼仪等); 素质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科研训练、seminar研讨会、学术专题讲座、创新教育学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认定)、学生活动等。《科研训练》课程安排在第2-6学期。第2-5学期各1学分,第6学期2学分,共6学分。《科研训练》课程在第2学期开设的内容为:组织科研训练课程介绍,科研训练交流会等,由专家教授介绍科研训练知识、新区培养、科研方法等内容。从第3学期开始,学生逐步参与并动手完成科研活动,这包括:参加科研实验、导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自拟科研课题项目、研读学术专著等。学生在每学期参加一定的课程项目后,提交心得体会,或实验报告/开题报告,或个人科研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解决方案、论文、设计成果等)等,各记1学分。 《seminar研讨会》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供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5次由学院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并提交研讨主题及收获,记1学分。 《学术专题讲座》旨在丰富学生的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生可选择听不低于10次的专题讲座,并提交心得体会,记1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军训、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硬件、软件、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选拔流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