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
释义 |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律诗。822年(长庆二年)秋至824年(长庆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政事之余,他常喜欢到佛寺里听听僧侣讲经。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孤山寺的秀美,风景中处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作品名称:《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白氏长庆集》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作品注释【注释】 ①柳湖:西湖旁多植柳,故有是称。松岛:孤山。莲花寺:孤山寺。 ②卢橘:枇杷。 ③栟榈:棕榈。 ④蓬莱宫: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而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语带双关。 作品赏析“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柳湖,即西湖,这样说是因湖上垂柳掩映;松岛,即孤山,这样说是因山矗立湖中;莲花寺,即孤山寺,湖中莲花盛开,因而以“莲花”形容其美;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这两句,虽然仅是对“西湖晚归”的一个交代,但在写法上却很见技巧。用现代的电影摄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这种写法,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其次,这两句五处用了富有特征性的修饰词语和“借代”之法,从而增加了景物的质感和特征,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如果直说“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动归舟出庙堂”,这就索然无味,不能写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诗人的喜悦之情。诗贵别趣,意忌直出,没有诗人的这种精心安排和恰当修饰,就不会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的。 上二句,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从小处着笔,由人观景。“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就是写诗人归路所见。卢橘即枇杷,栟榈即棕榈。枇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的快感。好的画境,首先要看它能否表现出典型的物象;好的诗情,首先要看它能否把作者的精神融于画境。这两句,可以说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诗情画意的结合,似情似景,难解难分。 诗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这时的情景是: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的寒烟似有似无,蓝蓝的湖波共长天一色,所以说“烟波淡荡摇空碧”。“淡荡”二字,使读者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写出了清爽闲适之情。回望孤山寺,“楼殿参差倚夕阳”,“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从而使读者想到檐牙错落、各抱地势的瑰丽情景;加之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作品便戛然而止。蓬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 这首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读者以情和景水乳交融的快感。 作者简介个人履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代表作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