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释义

简介

名称:《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又名:《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

类别:图

年代:西汉

收藏:湖南省博物院

出土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

出土时间:1973年12月

文物鉴赏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或名《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简称“地形图”。绢质,方位上南下北。所绘主区为汉初长沙国南部8县(道),即今湖南南部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附近地区。邻区是汉初南越国的辖地,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大部分和广西小部分地区。主区部分内容比较详细,邻区内容简略。

此图虽未标明比例尺,但经测算,其主区比例约为1∶180000,相当于汉代的一寸折十里。图上所绘河流骨架、流向及主要弯曲等,均和现在地图大体相似,所绘山脉坐落、山体轮廓、范围及走向也大体正确。这些说明,它是一幅经过科学测量、计算而绘制的地图。该图翔实的内容、科学的表示方法,都超越了以往人们对古代地图传统的概念。国际制图学界普遍认为:马王堆汉墓地图是世界地图学史上罕见的珍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发现经过

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首先发掘了深达16米的一号墓,内中棺椁的边箱中塞满大量的随葬品,由文物上的文字可辨出,此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仓夫人辛追墓。4月28日,考古人员打开内棺材盖,发现了埋存地下2100多年仍未腐烂的汉代女尸。1973年11月18日和12月18日,考古人员相继发掘了三号墓和二号墓,确定了三号墓主为利仓之子,二号墓主即为轪侯利仓。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1973年12月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一次发现了3幅画在绢帛上的地图,即后来被简称为《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的古地图。《地形图》、《驻军图》经修复已基本复原,《城邑图》由于破损严重,至今没有复原。?出土时,这些帛图折叠成多层长方形,收藏在三号墓椁室东边的漆奁中,破碎粘连如豆腐渣一般。故宫的修裱师傅精心进行修复,将叠起来的图一层层捣开后,将碎片一一粘连,其中地形图被裱糊成为三十二张帛片。

1973年年底,湖南考古部门给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上海复旦大学的谭其骧(1911年~1992年),教授寄来这32张断帛照片,即已成碎片的《地形图》,请他进行研究。

第一张绘制南海的古地图

谭其骧对马王堆发现的汉代地图极为重视,认真研究,先后发表了《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所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等文章。

谭其骧先生在他随后的文章中写道:图中的远邻区“这么大的地区只注上了“封中”一个地名,海岸不画曲线而画成一个半月形……”2这里说到的海岸,就是珠江水系进入南海的入海口珠江口。

《地形图》的海域部分,图之上方边缘的那片半月形的水域,是我国现存地图中最早的海域描述,为珠江口之南海。珠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其名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珠江下游广东段称为西江,其分支东江、北江汇入珠江入海口,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珠江没有统一的入海口,珠江入海口的特色是“三江汇合,八口分流”。

谭其骧在他写于1975年的另一篇文章《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所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中,附图一张,从中可清晰地了解当时长沙国与南海的位置关系。

南海在《地形图》中,虽然只是不大起眼的一弯“月牙”,这一小部分却确实描绘了南海最重要的入海江河——珠江的入海口,表现出了较清晰的江海关系,海与海岸线的关系。《地形图》表明,早在2100年以前,南海就入了中国官方制图者的法眼。

绘图技术精良

该图被谭其骧命名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又称《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简称《地形图》,这地图画在长宽各96厘米的正方形绢上,根据与该图同时出土的一件木牍上“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的字样,可知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所以成图时间当在2100年之前。图以详略程度分为主区与邻区。主区描述的是汉初长沙国桂阳郡的中部地区,相当今湖南深水(今潇水)的中上游流域。这一部分的比例尺,约在1/150000至1/200000间,精度不低。有统一的图例,表明制图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邻区描述的是时为南越王赵佗割据的岭南地区。

《地形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从全图看,主要区域绘制精确细致,其他部分则精度下降。从主区向上往南直到南海,这是西汉诸侯南越(南粤)王的辖区。这部分图的比例尺变小,绘图精度显著下降,图上画有河流,海岸线象征性地画为半月形曲线(即南海)。

马王堆《地形图》包罗的地理范畴,主要为当时诸侯国长沙国的南部,即今潇水流域和南岭一带,图中绘有山脉、河流、住民点、门路等。三十多条河流的地理位置、流向和水系结构,按流向由细到粗均匀变化,线条表示、平面图形、流向与弯曲等与大部分与现代地形图大同小异,潇水及其支流特别靠近于今日绘制的地图。图中较大中心城镇为“深平”,各个县城如营浦(今湖南道县)、南平(今湖南蓝山县)、舂陵(今湖南新田县)等的位置也基本准确。图中地形复杂的九嶷山和都庞岭山脉走向、河流走向、流域地势,都十分突出和明晰。地貌采用闭合曲线表示法,山体清晰醒目,位置准确。居民点用不同等级符号。道路用虚实两种曲线表示。名称标注也很有规律,图中八十多个城镇分别用方框、圆圈两类符号分级表示,并且一律在符号位置里注记名称。二十多条道路用虚、实两种线划区分。

《地形图》主邻有别,详近略远。主区精雕细刻,邻区即赵佗割据的岭南地区,比主区画得粗略得多,仅今在一支流域标有“封中”字样。据研究者考证,西江支流贺江,古称封水。“封中”指的应是封水中部。?除“封中”一名外,邻区南越国的地盘上,还绘有一些表现江河的粗略线条,勾勒珠江三角洲的基本面貌。《地形图》中城邑不少至今犹在。1976年冬至1977年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世荣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带上一位老技工漆孝忠,沿着图中的大深水(即湘江和潇江上游)逆流而上,翻越九嶷山,穿过都庞岭,进入两广地区调查。《地形图》中的八个县治古城邑被他找到了六个。其中“营浦”(道县),因现代建筑多变,古城被尘土淹没,他一连去了四次才找到。“泠道”古城位于九嶷山的萧韶峰下,城址呈长方形,四角设有城堡。“舂陵”是一座方城,城亘高墙环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