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戈壁镇 |
释义 | 西戈壁镇,地处新疆天山北坡,沙湾县城以南36公里处,海拔1405米,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3.8℃,是塔城地区有名的旅游避暑胜地,2004年被塔城地区列为十大次中心城镇、沙湾县三大中心城镇之一。西戈壁镇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沙金、铜、磷、铁等矿产资源。闻名区内外的温泉旅游度假村便在西戈壁镇境内,别具风情的哈萨克族特色旅游常使南来北往的游客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行政全镇总面积76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万亩,草场面积66万亩,辖19行政村,人口1.13万人、1910户,其中农业人口9597人,人均占有耕地7.7亩。代码:654223106 辖19个村委会:十三户村、西戈壁村、阿克吐木苏克村、白滩村、夹槽子村、曾家庄村、罗家庄村、庙台子村、白碱台子村、北山村、金河畔村、小分地村、五道沟村、上八家户村、二层台子村、西河沿村、小平原村、独山村、东山村。 经济西戈壁镇是农牧并重,农牧结合发展的乡镇。农产品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番茄为主,是沙湾县优质粮油供应基地。近年来,西戈壁镇党委,政府积极为镇域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从99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36亿元;人均纯收入从99年的3007元增加到2006年的5875元。全镇水利、交通、通讯、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发展,镇村面貌日新月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精神文明及各项事业成绩显著。 发展思路一、西戈壁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主要目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工业立镇、科教兴镇、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第一产业,以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化第二产业,以加快城镇化壮大第三产业,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融合经济,以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植矿产建材、优质小麦、绿色食品、特色畜牧业、旅游开发产业集群,完善投资环境、生态保护、科技教育、民主法制保障体系,推动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力争到“十一五”末,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突出成效。 奋斗目标二、西戈壁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全镇生产总值达到58511万元,年均增长15%,比2003年翻一番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以上。一产达到22411万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二产达到28596万元,年均增长17%以上;三产达到 7442万元,年均增长16%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8.3:48.9:1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95元,年均增加260元。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逐步把西戈壁建设成文明、开放、富裕的生态、旅游经济强镇。 方向及重点三、发展方向及重点 特色农业(一)措施发展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全镇农作物正播面积达到9.8万亩左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3万亩优质小麦、12万头畜牧养殖、1万亩酱用番茄、1万亩高糖甜菜、1万亩饲草料五大基地建设,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以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抢占市场、赢得效益。 畜牧业(二)实施“五大工程”,发展现代畜牧业。围绕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防疫安全、牧民定居、规模养殖、科技兴畜、草畜平衡“五大工程”,重点抓好退牧还草、秸秆养畜、冻精冷配、养殖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转变牧业生产方式,加快牧民定居步伐,“十一五”末,完成五道沟村整体搬迁定居。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草原生态治理力度,完成草场治理30万亩,围栏草场20万亩,种植饲草料1万亩。到2010年,全镇牛羊良种率均达到85%以上,猪禽良种率保持100%;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到分别达到86%、78%,肉类总产量达到4500吨以上,产奶量达到4200吨以上;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明显提升,畜牧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42%以上,畜牧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 旅游(三)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繁荣现代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大力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开发白杨沟风景区,将鲜花盛开,绿茵匝地的白杨沟建设成为规划有序、设计新颖的休闲娱乐观光胜地,在旅游景点周边建立牲畜供应市场,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绿色肉食产品吸引八方来客来西戈壁镇旅游观光。加快发展服务行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利用地处旅游黄金通道的区位优势,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改造镇区上下水及道路,规划设计以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饮食休闲街,以一流的服务、特色的饮食吸引外来游客驻留该镇消费,并开发“家庭旅游”“田园风味”经济,鼓励白滩、东山、上八家户、独山等沙温公路两旁的村依托地源优势在旅游产业上做文章,发展旅游经济,通过旅游带动农牧民增收。力争到2010年,全镇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500万元。 集体经济(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开展“清土地、清财务、清公物和集体土地发包”等“三清一包”工作,增加集体积累,壮大村级财力。要采取拍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空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强化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其参与农业、水利、交通、生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村党支部创办和领办农村专业协会,每个村至少成立1个专业协会。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升基层组织可支配实力,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新农村建设(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大力实施道路硬化、造林绿化、村庄亮化、整体美化“四化”工程,改厕、改圈“两改”工程,加快推进抗震安居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标准配套完善农村“三室一场”,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