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方古典哲学简史 |
释义 | 《西方古典哲学简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这本书通过许多名人逸事生动地再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亚多德和其他伟大的古典哲学家们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还告诉我们,古代西方哲学给今天的人以诸多启迪: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版权信息作 者: (德)帕普罗特尼 著,刘炜 译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 字 数: 120000 页 数: 146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61762790 定价:¥24.80 内容简介古代西方世界第一位为我们所知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在观测星象时,因不时仰望天空掉进了一个蓄水池。女仆看到后嘲笑道,泰勒斯费那么大劲去了解星体的运行,却搞不清楚脚下的情况。包括柏拉图在内的许多古代两方哲学家都讲过这个故事,为什么呢?也许他们时至今日都想告诉我们,不仅研究人类的重大问题和了解大自然很重要,关注具体的日常生活也同样重要。如果人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哲学就会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之中。 帕普罗特尼(Thorsten Paprotny)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正是西方古典哲学研究在今天依然有吸引力的地方。因为这项研究涉及到那些重要且不受时代限制的人类生存问题:人应如何生活?真正的幸福在哪里?什么是适度?人能认识什么是真吗?什么是爱,什么是友谊?如何得到心灵的平静?如何平静地面对死亡? 目录致谢 第一章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 西方哲学的开始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 爱利亚的哲学家们 赫拉克利特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德谟克利特 诡辩术 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 第二章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生平 苏格拉底对人的塑造和诡辩术对人的教育 人应如何生活?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 柏拉图的生平 与柏拉图探讨哲学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学园中的哲学探讨 洞穴比喻和善之理念 哲学家的任务 无序与有序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文化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与科学 自然哲学的观点 形而上学 人怎样才能幸福地生活? 论友谊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哲学 泰奥弗拉斯特 犬儒主义 锡诺普的第欧根尼 伊壁鸠鲁 斯多噶派哲学的初创者 第四章 古罗马的哲学 西塞罗 贺拉斯 塞内卡 从普鲁塔赫到马克·奥雷尔 普罗提诺和西方古典哲学的绝唱 文献目录 1. 原始文献 2.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后记《西方古典哲学简史》一书属于赫尔德丛书(Herder)系列,此系列图书选题情准且内容翔实,向来受到大学生读者群的喜爱。本书作者是汉诺威大学的托斯顿·帕普罗特尼博士。作为一本简史,书中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丝毫没有哲学类书籍的晦涩,无论是作为入门读物还是普通读物,都值得向各个层次的读者推荐。 这本译作之所以能和读者见面,首先要感谢于力平编辑以及其他六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同事,是他们的细心关照,才促成本书的出版。另外需指出,家人在翻译工作中所给予的鼓励和支持,也是本人能完成工作的唯一动力和保证。 一本书最需要读者的批评指正。作为译者,期待读者不吝赐教。 书摘第一章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 古希腊哲学从其开始到公元前400年,即从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到后来授业于整个古希腊的诡辩家的这一时期,在近一百年来才被称为前苏格拉底时代。西方世界最初的哲学家留给我们今天的多是些只言片语,人们花费了不少精力,才将这些思想家的哲学体系重新整理出来。“前苏格拉底时代”这一称谓也包括了解决哲学基本难点和疑问的诸多入门方法。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的共同之处可能仅表现在他们对古希腊神话所持的批判态度上。 西方哲学的开始 据推测,在今天属于土耳其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沿岸地区,以及其他许多不大的古希腊城邦中,于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一个由学者组成的圈子,圈内的思想家被称为“七贤”。按柏拉图所说,他们是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雅典的梭伦(Solon),林多斯的克莱布罗斯(Klebulos),斯巴达的喀隆(Chilon),米提利尼的庇塔库斯(Pittakos),普里耶涅的彼亚斯(Bias)和参恩的密松(Myson)。“七贤”有时会面,探讨关于世界的看法并交换自己的认识。其中较有名望并在今天仍被提及的是梭伦和泰勒斯。 我们对这些人的生平和著作所知甚少,他们的思想理念在当时被口头传承,而且版本也不尽相同。据说,喀隆推崇自制、守纪、简朴和禁欲的生活方式。他参与政治,并按自己的哲学理念改革了斯巴达人的国家。喀隆害怕任何形式的动荡,当他于大约公元前560年去世时,他的国家可说已武装到牙齿,足以对付任何可能的敌人。直到今天,人们还有“斯巴达式”的生活一说,指的就是一种无奢无求的禁欲生活,这种表达方式即源于喀隆。而当时的斯巴达人自己,则对其文化和生活方式感到十分满意。 和喀隆同时代的另一位思想家庇塔库斯也有过从政的经历。他在米提利尼曾长期从事立法工作,在他身上体现出宿命论的特点。他教导人们要尊重所有的人,无论这些人心地善良与否。 普里耶涅的彼亚斯是一位贤达的政治家和聪明的法官。他举止从容,认为人们在生活中应该敬畏神灵,相信财产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智慧方能长久。早期思想史中的哲学家往往都是政治生活中的人物,像庇塔库斯和彼亚斯这样具有领袖魅力的人之所以能在当时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往往不是因其充满睿智的文字,而是因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后世则把他们看成几近神话式的传奇人物。 林多斯的克莱布罗斯也是七贤之一。他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始终遵循事物本质而动。他要求同时代的人,不要喋喋不休,而要深思熟虑;不要做自己情感的奴隶,而要做情感的主人,要在生活的千变万化之中保持心灵的平静。 参恩的密松终其一生都履行了这种行为准则。他生活得相当低调,有个陌生人听闻了密松的智慧,决定前去拜访,却看他正在造一副犁。于是便对密松说:“密松,现在可不是耕地的季节。”他却回答道:“但现在却是准备犁具的时候。”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为到底哪几个人才是七贤而争论不休,以至于被提及的人名多达十七个。不过人们倒是一致认为,梭伦和泰勒斯两人当属其中。许多名言警句究竟出自哪位贤人之口,历史上已无从考查,何况人们对此也是莫衷一是。来自克热纳的古代史家达蒙就讥笑并轻视这几个人。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曾称“七贤”为诗人的团体。亚里士多德的弟子狄凯阿尔希则把属于这个团体的学者只看作受人尊敬的立法者,认为他们从来不曾是哲学家。不过,达蒙、阿那克西美尼和狄凯阿尔希都错了。既便我们今天对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知甚少,却仍认为他们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至少是可以叫出姓名的哲学家。之所以肯定是哲学家,是因为他们对人生的现象提出了疑问,并对此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很可能并不系统,但他们作为生活于现实中的人却知道,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运用自己的理智并按其行事乃是明智之举。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雅典法律的制定者梭伦身上。 梭伦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柏拉图后来称其为埃斯库罗斯之前阿提卡最伟大,而且也是唯一的诗人。在梭伦五千多首挽歌、短长格讽刺诗和叙事诗中,只有不到三百行诗作流传于后世。从历史学家阿波罗多记录并保留下来的格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梭伦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这位诗人对人文主义持审慎的认同态度,他是一位世事更迭的细心观察者,也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者。政治既是他命运的一部分,也是他的偏爱。梭伦认为,人之所以遭遇烦心恼人之事,应该归咎于自身,并非因为自己的恶行激怒了神灵,需要平息神灵的怒火。当梭伦被任命为雅典最高执政官时,雅典充斥着争吵和妒忌。梭伦试图整顿动荡中的国家,重新确立法律的地位,赋予法律以尊严。于是,他以立法者的身份给雅典人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实施了那项被称之为“摆脱债务”的措施。许多贫困的公民因借债而沦为债主的奴隶,不得不支付巨额利息。梭伦免除了其债务人的经济负担,随后许多雅典公民都争相效仿。执政不久,他就享有了很高声誉并受到尊敬。作为政治领袖和掷地有声的演说家,梭伦的讲话颇能吸引人。有人问他怎么才能让雅典人过上遵纪守法的生活,梭伦回答说:“当人们把对他人的不公当作对自己的不公来看待时,才能做到这一点。”梭伦知道,单靠宣传法律的尊严是不够的。他意识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对待不公,他们也许能按现行法律的字面意思去做,而非出于对法律的尊重。这些人只想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会在自认为必要的情况下违反法律。梭伦认为,法律就像蜘蛛网,能将轻罪小恶绳之以法;而面对重罪大恶和强权意志时,则最终无能为力。梭伦致力于雅典人的和平,他觉得自己有时候像“党派间的界桩,又像一头落人猎犬群中被激怒的狼”。没有人能像他那样了解雅典城邦的弱点。梭伦坚决反对独裁、暴君及其宠臣。当民众想推举他为最高执政官时,他拒绝了。他教育大家,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服从于城邦法令和自身理性,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成为统治者,因为此二者引领着每一个人的正确生活方式。梭伦曾要雅典人宣誓,十年之内不得更改他所制定的宪法,之后便离开了那里。城邦内部的争斗却持续不断,城邦参议会监督着法律的执行。穷人和富人变得不满起来,他们无休止地提出新的过分要求。于是,希望找到一位能够带来秩序与公正的强者的呼声日益高涨。远行在外的梭伦以怀疑和忧虑的心情关注着事态发展。在多年的游历生活之后,他在基利家建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索里。裴西斯特拉托斯的暴政统治时期,索里成为许多流亡者的栖身之地。梭伦曾徒劳地警告雅典人要小心那位政治野心家。后来,他再也没能看到家乡。直到死,梭伦都生活在异乡并从事着科学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