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释义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发端于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史地科,其后发展成为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抗日战争时期随学校西迁至陕西,后来再次西迁至兰州,成为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2000年成立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院现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2个博士学位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6个硕士学位点,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学院概况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发展历史上群贤汇集,先后有著名地理教育家邹豹君、万方祥、傅角今、庐村焦北辰、魏文泽、刘仲瑜、董文朗、李宗芳、王琪生、郑宝喜、孙永清、黄大燊、陈仲全、董宏儒、詹启仁、向传璧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执教于此。这些地理教育先贤,为地理专业的办学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形成了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树立了教书育人的良好学风,培养了大批地理专业人才,为中国现代地理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现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水平较高、整体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以程国栋院士领衔的教职员工70余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5人;博士后5人,博士26人(含在读博士9人),硕士19人。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参)编国家部委和地方组织的各类教材、专著20余册(部),发表论文350余篇,承担的国家、省级项目60多项,获厅局级以上奖励10余项。学院教师长期致力于地理与环境科学教育、国土开发整治、区域发展与管理、生态经济与环境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荒漠化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脆弱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领域的研究及相关人才的培养。

目前学院现有在读普通本科生115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6人,博士研究生16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0余人。

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与资源学、地理信息学等四个系,拥有GIS开发应用研究中心、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生态经济研究中心、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研究院、西北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实验中心、图书信息资料中心等多个机构,具有测绘资质、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土地利用规划资质和第二次土地调查资质。

学院是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地理学会挂靠单位,亦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以及甘肃省测绘学会、遥感学会、气象学会、土地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的理事单位。主办有甘肃省科技厅核准科技期刊《资源环境与发展》和《生态经济学报》两个学术刊物及学生刊物《北极星》。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春秋,几辈人的精心耕耘,尤其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以开放的办学理念,务实求真的态度和创新发展的精神,与时俱进,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地理教育的办学方向,狠抓学科建设,拓宽办学路子,突出办学特色,取得了教育事业上的巨大进步。生态经济学科先后被评为2002—200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专业被评为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专业被评为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在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地理学居第10位。学院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今天,学院已步入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挂靠在该院的专业学会

甘肃省地理学会 是中国地理学会下属的省级地方学会,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全省广大地理工作者开展地理科学研究、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地理科学知识,为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学会下设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自然地理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地图与GIS专业委员会、中学地理教学与科普宣传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李吉均院士;理事长:石培基教授。

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 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下属的专业学会。学会的宗旨是定位于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西部地区,组织广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等学科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主要围绕生态经济当前国际研究的几大热点和前沿领域,开展西部寒区与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生态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理事长;程国栋院士。

学院创办的学术期刊

《生态经济学报》 全面反映、报道生态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热点与前缘、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应用实践和进展情况。为2003年1月创刊的综合性学报。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连续性内部刊物(季刊)。主编:程国栋院士。

《资源环境与发展》 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探讨国家和地区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学术与政策问题。为2000年创刊学术期刊,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连续性内部刊物(季刊)。主编:赵军教授。

《北极星》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分团委主办、面向省内高校交流。集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是大学生们抒发感情、发表学术见解的阵地。创办于1991年4月,原名《青年之友》,后更名为《青年之声》,从第十三期改为现名《北极星》。主要有“团学建设”、“校园长廊”、“地理人”、“学术论坛”、“星河灿烂”等栏目。

专业设置

地理科学

师范类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地理教学、地理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主要专业课程:地理学引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地球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实验,植物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

修业年限:学分制本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非师范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等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科学导论,环境规划管理学,土地类 型与评价,城市规划原理,规划CAD,规划CAD实验,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开发与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外城市建设史等。

修业年限:学分制本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地理信息系统

非师范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及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具备在测绘、土地、城市建设、交通、农业、林业、环境、基础设施、规划管理等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技术有关的技术应用、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相关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地理学引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科学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象处理,地理建模,GPS原理与应用,普通测量学,测量学实验,摄影测量学等。

修业年限:学分制本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环境科学

非师范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扎实的环境评价、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环境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环境方面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主要专业课程:环境学概论,生态学及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及实验,环境仪器分析及实验,环境监测及实习,环境质量评价及实践,水污染工程及实习,资源与环境法学,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及实验,环境管理学等。

修业年限:学分制本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环境工程

非师范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和环境监测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开发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教学能力,掌握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建设、科研、教学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专业课程: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及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及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仪器分析及实验,工程制图,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法学,化工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

修业年限:学分制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