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安青年秦腔艺术团
释义

西安青年秦腔艺术团(即秦腔二团),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作为民间班社,这不仅在陕西就是在全国也是很少有的。

历史:

1895年,陕西商县一个叫苏长泰的鼓乐艺人带着他的鼓乐班子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华阴县,那里正举办一年一度的华岳庙会。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演戏经验的苏长泰在当地江湖艺人的提议下创立了一个戏班子,取名长庆班。是为三意社的最初雏型。长庆班在庙会上演了两天三晚的大戏初步赢得了声誉。之后长庆班仍以鼓乐、赶庙会、唱堂会为主,活动于华县华阴一带。5年后,由于受官府、缙绅和恶势力的欺压,苏长泰忍痛解散了长庆班,自己则在渭北、西府、兰州一带搭班演戏。1904年,苏长泰回到西安东关,和王治安一道约请新知故交,在东新巷王治安家挂牌恢复了长庆班,演了几年戏之后,由于不堪官府的盘剥于1908年再次宣布临时解散。1915年苏长泰和徒弟耶金山在长庆班的基础上创建了长庆剧社。社址在西安骡马市梨园会馆,于钟楼南面的银匠会馆演出。1920年租得骡马市药材会馆,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1919年苏长泰被反动军阀迫害致死,因子女尚年幼,便托孤徒弟耶金山,是为第二任社长,耶金山长于经营管理,在日后的20多年里,不负重望,迎来了三意社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苏长泰去世不久,军阀陈树藩的几个部下讹诈说长庆班有他们的股份,把长庆社改名为三义社。所幸的是第二年军队换防,冯玉祥将军进驻西安,才免遭了进一步的劫难。耶金山为避免后患,便取苏长泰三个儿子乳名中的“意”字,改“三义社”为“三意社”一直沿用至今,1938年耶金山辞去社长职务,由苏长泰的长子苏哲民任社长。之后由于耶金山的离任和部分学生出走另立门户,三易社趋于低谷,一时难以为继。1940年初,“辅”字辈学生出科,剧社有了转机。到解放前夕,遭军警多次摧残的三易社已濒临破产的边缘,解放后才走上了兴旺发达的道路。1950年,社长苏育民将剧社转交集体所有。1960年被编为西安秦腔剧院二团,1971年改称为西安市秦腔二团,近年更名为西安青年秦腔艺术团。

名角:

解放前,三意社以外聘演员为主,秦腔界所有的艺术名家几乎都在三意社搭过班。如:陆顺子、李云亭、高天喜、李贵亭、雒福生、张寿全、李金鸣、陈德裕、梁箴、三斗金、王文鹏、杨金声、和家彦、何振中、李正敏等。他们广纳百家,集秦腔艺术之大成,在秦腔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意社在其漫长的岁月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出科了10期学生,其中不少成为名家或表演艺术家,佼佼者有:刘光华、阎国斌、朱俊卿、王禄林、李桂芳、曹安民、王庆民、苏哲民、李益中、姚鼎铭、段毓华、田玉堂、苏育民、姚裕国、王庆林、严辅中、周辅国、王辅生、苏蕊娥、田佐民、李夕兰、赵晓岚、肖玉玲、刘养民、李毓林、侯红琴、张涛、康亚蝉、桑良等。解放后又有名演员乔新贤、张秉民、李正华、王新华等人加入。还有编剧兼导演的项宗沛、杨文颖、舞美设计师朱进才等人,艺术品位日渐提高。

作品:

三意社在创建初期末设专职创作人员,演出剧目多为传统老戏。后来剧社聘请了享有盛誉的李逸僧、封至模和袁多寿、袁允中等知识分子任编剧后,编导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使剧社面貌大为改观。编导的优秀剧目有:《十王庙》、《十五贯》、《鸳鸯坠》、《雷峰塔》、《风波亭》、《风云儿女》、《郑成功》、《苏武牧羊》、《卧薪尝胆》、《化墨珠》、《玉堂春》、《葫芦峪》等。1937年,上海胜利唱片公司来西安为该社演员张寿全、杨金声、雒福生、苏哲民、王庆民、郭毓中等人灌制了多张唱片,为秦腔留了了珍贵的艺术资料。解放后,三意社率先排演了《白毛女》、《罗汉钱〉等现代戏。演出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如《火焰驹》、《双罗衫》、《赵氏孤儿》、《四进士》、《五典坡》、《状元媒》、《打柴劝弟》、《看女》、《放饭》、《风雨洞房》等以及《杜鹃山》、《灯笼红》、《母女俩》、《三家春》等大小剧目200余个。1957年《火焰驹》被拍摄为彩色戏曲艺术片。苏育民、肖玉玲、周辅国等参加拍摄。

社会认可: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演出实践中,三意社形成火暴、炽热、粗犷、豪放的演出风格、深得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的热爱,他们称赞说三意社的戏过瘾。昔日关中农民进城首要任务之一便是在三意社看戏,过足了戏瘾、再在门口喝上一碗醇香的黄桂稠酒,浓烈的秦腔和浓郁的稠酒会让他们沉醉得好久好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34:47